是「速」克達 還是停滯不前
是「速」克達 還是停滯不前
記者 蔡少安 文 2010/12/12
台灣城市路口,變換號誌時萬箭齊發的速克達,在外國人的「最深刻印象排行榜」裡大概榜上有名。都市裡停在路邊,佔掉大塊道路空間,讓雙向單線道的道路變成單線道,一整排的速克達,也是絕無僅有的奇景。
「肉包鐵」的速克達為何能有如此的普遍性呢?考照門檻低,一車在手就能上山下海,台灣的交通環境也徹底突顯速克達的便利性,再加上汽車不是每個家庭都負擔得起,兩相比較下速克達自然就出線了。
除了全球第一的產量和普及程度,速克達卻也漸漸成為了一種象徵,沒有其他哪個地方速克達發展出如此的次文化。近年來廠商的廣告嘗試從各種訴求面著手,主要都是向年輕人靠攏。那麼,是消費者選擇商品還是商品型構了消費者呢?
在德國是中下等級的小型車,來到台灣不只價錢翻兩倍,甚至進化成「品味」的象徵。
(圖片來源/rsportscars.com)
華麗的廣告標語 卻只是冷飯熱炒
台灣的機車市場大致成三分天下的局勢:最老的三陽、由三陽派生出的光陽、以及日商的山葉(YAMAHA)。三陽草創時期是輕工業,本業並不是製造機車,後來與日本本田(HONDA)合作,開始代工製造。取得技術後,終於「獨當一面」,結束和本田的合作關係;光陽和三陽的關係就像台積電和聯電、華碩和宏碁,是拆夥後離開原公司的人另組的。光陽同樣也和本田合作過一段時間,然後才進入完全自主生產。看似是革命成功的奮鬥史,但舊時代的影響力有多深遠呢?
雖然自力生產引擎,但能否創新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台灣兩家車廠最為人詬病的便是老舊的技術,幾十年來實質的進步不大,那顆多年前取自本田的引擎的影子依然存在。例如雙渦流、4V、戰斧引擎、航太陶瓷汽缸等華麗的標語,都是既有的老技術經過廣告包裝,再一次被拿出來消費。兩家車廠最大的問題便是往往換湯不換藥,大同小異的引擎、同樣的車架、同樣的結構,只要把塑膠殼換掉又是一款新車,又是一次「革新」。但不論廣告多麼華麗,把閃亮的塑膠殼拆下來,赤裸的車架便能道盡一切。
廣告的力量有多大呢?台灣本土車廠,不論汽車或機車的廣告手法,都有異曲同工之妙:誇張的推銷式標語,而這樣一貫的策略,卻從NISSAN的Cefiro到今日的速克達,總是能讓消費者買單。廠商常在廣告裡組合出繁複的名詞以吸引消費者,而觀點太狹隘,出發點不出車跑得比另一家快、配備多豪華、外裝多好看,廣告推來推去總是只聚焦在這幾個訴求。內容則不外乎「懸吊可調喔」、「傾角很大喔!讓你帥氣的殺彎」、「頭燈很大顆、很時尚喔」、「碟煞給你最棒的操控」、「引擎馬力多大、幾汽門電子噴射」......。簡言之是把既有技術包裝過後再聲稱是獨家新突破,實質上只是冷飯熱炒,還能順便抬高價格,台灣的速克達價碼也算是另一個奇蹟了。
![]() |
![]() |
同樣是速克達,也有車廠做出別出心裁的設計(圖片來源/autoblog)
消費者的最終選擇
那廣告是否是造成速克達崇拜的原因呢?廠商在數個世代的廣告中不斷重複灌輸消費者一樣的資訊,久而久之難免會影響消費者的觀點。即使只是一味的以性能與配備作為訴求,時間久了還是能影響人的認知。比起三陽和光陽,山葉的電視廣告比較著重在結合自家產品和生活,以此為主題,並以年輕人為訴求對象,勾勒出一個理想的生活形態來吸引消費者。比較清晰可見的,例如廣告中出現的騎士造型現在在路上隨處可見,不論是否真的有實用性,或是安全性。
消費者確實做了選擇,但沒注意到考卷背面還有題目就交卷了。即使選擇了較好的產品,但售價是否真的合理呢?同樣的技術,不斷推陳出「新」的車款,照理說消費者選擇商品,如果買車人用行動表達訴求,車廠最終必須重視這些聲音。能讓時代前進的不是舞台上的演員,而是觀眾。
政府政策 速克達產業進步的最大絆腳石?
從總體的面相來看,政府的政策也是速克達問題的遠因。一方面制定高關稅以保護國產車,但在政府保護下的產業進步緩慢。另外,台灣的道路是採取混合車流制,機車和汽車的路權是有重疊的,但法律卻在許多地方限制機車的路權,在交通壅塞的都會區車流又再被壓縮,再加上台灣形同虛設的機車考照制度,交通不亂也難。政府不能總是要求消費者使用大眾交通工具,徹底點對點的方便性還是能吸引大多數人。
存夠了錢終於轉戰四輪,「養」車又是另一個問題。五油三水、一定里程數的定期檢查、保養、其他耗材更換、甚至如台北這樣地價昂貴的都市得負擔的停車費、以及每年都要來一次的牌照稅和燃料稅,很多出社會不久的年輕人最後得把車賣掉。最後的結果人們還是轉向速克達。而當需求已經跨越純粹的交通工具,挑剔的消費者加上有心的服務提供者,文化自然而然會出現。
新上路的環保法規也是問題。台灣的汽機車廢氣排放法規,截取世界各國的精華片段組合而成,號稱是全世界最嚴格的法條。但是否有必要呢?有些人持的看法是車廠沒有創新和偏高的售價,就是因為綁手綁腳的法規。一來必須應付日益緊縮的限制,二來就算做出符合市場期待的產品,如果沒有辦法掛牌上路還是白做工。再說即使符合市場期待,真的掏錢出來捧場的會有多少人呢?再往上的級距,消費者就轉往品質更好的進口車。真想要打下市場,沒有刻苦的耕耘,是不會成功的,與其找麻煩,不如守在自己最熟悉的領域。
老實說從結構上來看速克達先天不良,極限大概就是那麼高,就台灣的交通需求和技術層面而言已接近改無可改。如何矯正後天失調,做出真正的創新,應該是車廠的方向。
![]() |
記者 蔡少安
清晨六點的經國大橋 沒有喧囂的車流 只有七點即將轉為炎熱前的清風和自己留下的軌跡。 每一天每一天,彷彿被什麼追趕著度過。 什麼時候可以上路去尋找最佳地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