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期

孩子,多陪我一點

哪怕只是電話中簡單的一句「最近過得好嗎?」都可以讓他們開心個好一陣子。他們的願望很小,只是想要親人多花點時間在自己身上而已。

孩子,多陪我一點

記者 陳雅甄 報導  2011/03/20

著高齡化與少子化的相對影響,社會上的老人問題不斷浮出檯面,不時在報導中看到如老人看顧問題、獨居老人、老人自殺等社會事件。而隨著經濟結構的變遷,社會上的家庭形態也有所改變,老人與子女同住的比例正逐年在下降,這也使得獨居老人的問題日益嚴重。

 

孤獨老人的孤獨死亡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於民國 99 年,統計臺灣在 1 月至 6 月的獨居老人數量,大約有 48575 名獨居老人需要被社會關注。透過歷年來許多社會案例會發現到,許多獨居老人獨居的原因大部份是由於家庭因素所造成。現代子女與父母同住的情形逐漸下降,子女大多在外另組家庭而與父母分開生活。於是,便經常發生子女因爲要照顧小孩而沒時間陪伴父母,或者是因為害怕麻煩,而將家中老人當成是皮球互踢的情形,使得老人不得已只好獨自居住。
 

著高齡化與少子化影響,老人與子女同住的比例逐年下降,
使得獨居老人問題日益嚴重。(圖片來源/
慈濟月刊第419期

 

再者,老人本身個性的孤僻,也可能形成獨居老人問題,又加上年邁的身體已無謀生能力,所以經常過著三餐不繼的日子。相較於早期重視倫理孝道的農業社會,家庭關係緊密,現代子女已不再百分之百地承擔起照顧父母老年安養的責任,取而代之的是寄託給看護者或者是安養院照顧。

另一方面,同樣是邁入高齡化社會的日本,曾經做過關於高齡人士的生活型態調查,據調查中顯示,超過六成的高齡受訪者擔憂自己會遇上「孤獨死亡」的問題,他們害怕發生死時沒人陪伴身旁、死後才被發現的窘境。

這也不免讓人想到在去年 12 月時,發生震驚臺灣社會的「八旬老翁持螺絲起子殺妻」事件,老翁疑因不忍妻子常年受帕金森氏症所苦,因而殺害結髮了五十多年的妻子。這起事件引發媒體大肆地報導,獨居老人議題再度被社會大眾熱烈討論。

 

獨居老人的惶恐 部落格預告悲劇

許多人會有種錯誤的觀念,認為獨自一人生活的老人才叫做是獨居老人。然而,依據「老人福利保護協會」對於獨居老人的定義,凡是 65 歲以上,不論是單獨居住或者夫妻同住(一人無照顧能力),子女因就業、移民出國而無法常伴左右,無人照顧與無照顧契約關係的人皆屬獨居老人。

在「八旬老翁持螺絲起子殺妻」事件裡,老翁膝下的兩個兒子和孫子皆在美國居住,老翁和行動不便的妻子即是屬於夫妻同住的獨居老人。雖然老翁已八十多歲,但比起一般高齡者普遍不會使用網路的情形,老翁甚至在網路上有自己的部落格,並且還發表為數不少的文章數目。然而,老翁則經常在部落格中發表關於「安樂死」以及「獨居老人」的文章,文中道出自身對安樂死的贊同立場、生死的闊論、家人陪伴,以及老人的尊嚴與無奈。

從文章《你我都會老》、《獨居老人的惶恐》、《安樂死》,到《王老頭夫婦決定要安樂死》,不論是健康問題、生死觀,還是與家人間的關係,老翁不斷對外透漏著自身的擔憂,似乎也預告著令人震驚的事件即將發生。

八十幾歲的老翁,照顧患有帕金森氏症、行動又十分不便的妻子,如此「老人照顧老人」的情形,對於老翁而言是十分煎熬的過程,令他身心俱疲,因為老翁本身也是個需要被人照顧的老人;雖然有請看護,但面對「外人」的照顧仍然不能放心。「我不知道去美國做美國人有什麼好,我只知道孩子們都去了美國,對老人家其實真的很不好。」對於兒子們都在國外生活,老翁用文字道出孩子沒能陪伴在身邊的感慨,但另一方面,他也心疼孩子在國外打拼的辛苦,替他們的未來感到擔心。

 

最怕到養老院 孤獨感殺人

對於獨居老人來說,「孤獨感」是最大敵人,而令老人們感到孤獨的對象,往往就是自己的子女。許多人或許會因為工作忙碌,將體弱老年的父母托付給安養中心或是看護者照顧。然而,子女卻不知道在這樣自認為是「對父母最好的照顧」背後,老人心中存在的懼怕和孤寂感。像是在去年 9 月,高雄岡山普德安養中心因颱風重創,看護人員擅自離開崗位而不顧院裡老人安全,造成老人院泡水的情形,不只令社會大眾震驚,也讓院內老人們徹底心寒。
 

去年 9 月颱風重創南台灣,高雄岡山普德安養中心,老人院泡水的畫面,
令社會大眾震驚。(圖片來
源/多維新聞網
 
 

長期在子女不孝、找不到生活目標、心情長期鬱悶的情況下,老人很容易就得到如憂鬱症等其他的精神疾病,甚至還可能會厭世而做出遺憾的事情。就如同這次的老翁殺妻事件一樣,雖然老翁宣稱是爲了讓妻子「早點解脫」而讓她「安樂死」,但也相信,身體狀況逐漸下降的兩人,在生活上彼此的照料則是會倍加辛苦。然而,老翁對於即將結束的生命感到消極與絕望,最終還是做了最壞的示範。

對於老人的照顧,照顧者一定要有耐心,不論是身體上或者是心理方面,尤其是針對久病臥床、身心障礙的老人,千萬不能因為情緒不好就對老人出氣,傷害到他們的尊嚴。而照顧者與老人間的情感互動,則是可以減少獨居老人對於社會的疏離與冷漠,如何協助獨居老人建立自己的社交活動圈也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每個人都會老 一句關心變開心 

獨居老人的問題也顯示出現今社會少子化的現象,相對地,青壯年族群的負擔也越來越重。或許子女有其生活上的難為之處,但換個角度來看待獨居老人的問題,就如同忙於工作的父母親會不忍年幼的小孩獨自一人在家,仍會努力挪出時間陪伴小孩成長。同樣地,為何長大後的子女就不能以同理心對自己漸漸年老的父母付出,而忍心放任他們自行度過後半人生?

多久沒跟家裡的長輩打聲招呼了呢?就算只是電話中簡單一句
「最近過得好嗎?」都能讓這頓飯變得是山珍海味。(圖片來源/
flickr
 

除了物質與金錢的供應之外,其實對老人而言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健康良藥,就是與親人的互動,哪怕只是電話中簡單的一句「最近過得好嗎?」都可以讓老人們開心個好一陣子。他們的願望很小,只是想要親人多花點時間在自己身上而已。

記者 陳雅甄
  嗨嗨,大家好 轉眼間也已經來到了大三,邁向水深火熱燃燒生命的階段 採訪寫作不是興趣 不過每當完成一則報導時卻又有著那麼一點愉悅感 這種複雜矛盾的心情應該還是不要知道比較好。    希望有所成長 希望找到目標 緊緊抓住然後前進。   麻煩退散! 輕鬆簡單就好。  
記者 陳雅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