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期

NCC新政策 拯救了卡通?

「喔~是誰住在深海的大鳳梨裏?……」這首耳熟能詳的《海綿寶寶》主題曲,在NCC新政策上路之後可能在兒少頻道中成為絕響。不僅是海綿寶寶,有所謂「兒童不宜」畫面的卡通,都將受影響。然而,政府以維護兒童之名實行的政策,有時只為暫時性的消弭自己的焦慮與不安,往往沒有對症下藥。

NCC新政策 拯救了卡通?

記者 李庭蕙 文  2010/12/19

~是誰住在深海的大鳳梨裏?……」這首耳熟能詳的《海綿寶寶》主題曲,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新政策上路之後,可能面臨無法在節目精華時段聽到,甚至可能在兒童頻道中成為絕響。另外,不僅是海綿寶寶,其他因為過多打鬥場景,或是有所謂「兒童不宜」畫面的卡通,在新政策頒布施行後,都將受到影響。然而,政府以維護兒童之名所實行的政策,維護的不只是兒童,有時只為了暫時性的消弭自己的焦慮與不安,往往沒有對症下藥。

不管兒童喜不喜歡、接不接受,NCC準備在明年兒童節送給大家一份大禮──「兒童通訊傳播權益白皮書」。未來兒少節目將分為學齡前、六歲到十五歲、十五到十八歲等三個等級,而部分具爭議的卡通,則被要求在兒童不易觀賞的時段播出。其中,當紅的兩部卡通,《海綿寶寶》與《航海王》是最常被點名,也是最受爭議的節目。

 

馬賽克遮蓋不住的好奇與模仿

在《海綿寶寶》卡通之中,角色對話不時出現「白目」、「白癡」……等詞彙。這的確會讓人擔心是否會對兒童產生負面影響。根據優學網在09年11月所做的「國小學童收看卡通調查」統計,其中有6成小朋友表示平常不會模仿主角行為舉止,而超過2成孩童受到影響。可是媒體報導引用此文章時,為了增加嚴重性,刻意將標題下為:「6成9學童看過卡通有不良行為 《海綿寶寶》名列其中」。模仿行為應當才是關注的焦點,而非看過與否。



《海綿寶寶》劇情誇張幽默,充滿想像力,深受許多大小朋友的喜愛,
但也有人認為節目粗俗且過分誇張,會「教壞囝仔」。(圖片來源/南方糖果屋)


目前,因應這些反對聲浪,節目以消音及字幕馬賽克等方式處理。但這樣的手段不禁令人聯想起前陣子遭點名的《航海王》,因抽菸鏡頭過多而將畫面打上馬賽克。這種消極解決的態度,一方面影響原著精神,另一方面導致欲蓋彌彰的效果。當兒童觀看時,原本沒注意到或是忽略的事物,因為醒目的馬賽克或是消音關係,反而更加凸顯了那些「不該看/聽的」東西,進而引發孩童的好奇心,導致他們更想知道菸是什麼。對照美國處理的方式,將香菸頂端加上球型糖果,巧妙地讓原本充滿爭議的香菸變成棒棒糖。或多或少影響原著,但至少不會讓觀賞者好奇棒棒糖是什麼。

 

       
           充滿爭議的香菸,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解決方式。(影片來源/YouTube)

 

依賴制定法律 無法解決問題

保護兒童觀看節目的內容是必要,出發點也是好的。然而在台灣,解決問題的方式往往依賴法律的制定,只要法律制定完成,只要依循法律就能高枕無憂,一勞永逸。但事實上,台灣在制度上時常曖昧不明,僵化的法律有時反將事情複雜化。

以民國93年的「出版品及錄影節目帶分級辦法」為例,當時由行政院新聞局依據「兒童福利法」訂定該法,將漫畫分為普級與限制級,出版品當中有過當血腥、暴力行為、裸露人體性器官者……等皆列為限制級。不過,對於何謂「過當」的標準,始終模糊不清。這也導致許多漫畫像是《柯南》、《哆啦A夢》…...等書籍皆一度被列為限制級。因此,這次針對兒少節目所做的分級制度,是否又會重蹈覆轍,陷入模稜兩可的標準,是值得觀察的現況。

 

誰在看卡通?

不同於漫畫分級的是,這次反對聲浪絕對非常小。因為兒童與青少年沒有太多觀看自主權,家中電視主要都是父母掌權。只要父母依據孩子年齡,對照新分級制的收看標準,一聲令下,小孩往往沒有反駁權力,即使是再喜歡的卡通也不能收看。面對這種小孩無權的情形,除了要反思父母之外,最大決策者不外乎是專家學者,他們的研究是「拯救」了孩子,抑或「剝奪」孩子看卡通的權利。

學者觀察的角度,最令人詬病的一點在於:過於嚴肅看待卡通、無法體會內容中的詼諧幽默。以高高在上的姿態,觀察並認定孩童必然會受到影響,畫面的每分每秒都變成分析重點,甚至矯枉過正地為分析而分析,與大眾收看卡通節目的娛樂目的完全不同。專家學者應保有開放的心態,適時放下身段回歸成一個普通的閱聽人,問題的盲點才能真正被看見。

 

治本或者讓業者繼續鑽漏洞

制定新制度,必然會有業者想要找尋漏洞。電視台可能為了保障原有的收視率,確保卡通能繼續在精華時段播出,隨隨便便地將影片打上馬賽克,或直接剪掉不合格的畫面來符合標準。如此,不僅失去原本的用意,更使得卡通變得殘缺不全,政府應謹慎思考漏洞上的疑慮。

與其花心思與金錢制定更多的法律來保護兒童,不如將精神與成本投入在優質兒少節目當中,讓家長與孩童有更多的選擇。目前的兒少頻道多半以動畫卡通為主,只要購買版權播放,無需考慮後續的製作,比照於產製一個有真人主持、實際場景或是戶外採訪的節目,顯然前者比較符合經濟成本。政府應該以獎勵方式補助節目的製作,透過一套積極的政策帶動全新而優質的節目,而不只是讓電視台消耗成本規避法律。

明年正式上路的政策,是否又將造成另一波擾民的現象,目前仍無法肯定。但可以確定的是政策中仍存在許多問題。有了漫畫分級的前車之鑑,政策制定者應該以更嚴謹的態度處理分級政策,不要一股腦兒地將法律拋出,留下諸多後續問題讓頻道業者傷腦筋。政策制定者也該試著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卡通,而非雞蛋裡挑骨頭,硬要為卡通加上負面罪名。最後,政府更應採取治本的方式,補助優質兒童節目,提供更多選擇。讓未來的兒少節目做到真正的「闔家觀賞」。

 

記者 李庭蕙
  我是李庭蕙,綽號小布,因為猜拳出布的時候,短短肥肥的手,讓人發自內心的說出小布二字。喜歡旅行、電影、歌仔戲。不喜歡每天洗澡的制度(可是我有向現實低頭!!!)、拿著便當還不能吃。今年居然大三了,真是歲月不饒人,準備要接受多多桑的荼毒。希望自己加把勁,通過傳科人必走的天堂路。
記者 李庭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