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期

旅行的藝術 留下意義

人們渴望出走、嚮往流浪,似乎是亙古不變的事,但旅行不是觀光,也不是走馬看花,旅行該有意義、該在結束後留下些什麼,《旅行的藝術》一書,就在告訴你這些。

旅行的藝術 留下意義

記者 陳俐吟 文  2011/03/27

們渴望出走、嚮往流浪,似乎是亙古不變的事,但旅行不是觀光,也不是走馬看花,旅行該有意義、該在結束後留下些什麼,《旅行的藝術》一書,就在告訴你這些。

艾倫.狄波頓將本書分為出發、動機、風景、藝術和賦歸這五個篇章,以自身的經驗為主軸,佐以歷史上有名的作家、畫家,檢視了旅程中從出發到歸來的過程。這不是一本旅遊書,沒有引人入勝的圖片和詳細的評論解說;沒有鉅細靡遺的地圖和一長串實用的電話,甚至當你闔上書,你不會記得任何一個城市的風光。但它是一本給旅人的書,艾倫.狄波頓找來了縱橫古今的文學家、藝術家,帶領你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重新體驗「旅行」這件事,並且探索旅行的意義。

 

旅遊書這樣告訴你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在遊玩之前翻遍所有關於該地的旅遊書,記下所有實用與不實用的資訊,甚至在網路上搜尋他人的遊記——然後心滿意足地期待旅程來臨。於是旅遊書成了篩選的指標,幫你選出了不能不去的景點、錯過可惜的食物,也幫你設定好了你該有的回應。「在我還未進入王室赤足女子修道院之前,我知道自己看了這種鄭重的推薦,應該有何種反應。」狄波頓說。

這就是為什麼旅遊手冊總是比旅行本身更加真實,因為它們抽離了屬於地方、屬於生活的部分,捨棄無聊、煩悶的部分,只專注於呈現精采的片刻。就像你腦海中對南方小島的印象:隨風擺動的棕櫚樹、一望無際的金黃色沙灘和湛藍海水。但,在一旁乞討的人呢?陰暗的小酒館呢?這些一定不在你的想像之內,因為這些也不會出現在旅遊書上。但別忘了,那些美麗風光都只是他人的觀察,旅行不是複製,當你只跟隨他人的步伐走覽景點,你看到的便只是他人看過的風景,沒有任何特別之處,當然,也沒有意義。

 


旅行需要的不是一張已經幫你篩選好景點的地圖。
(圖片來源/布拉格旅遊網)

 

旅行的全部 都富有意義

那麼旅行的意義何在呢?對波特萊爾來說,旅行是一種為了離開的離開;對梵谷來說,旅行是對美的追尋;對福樓拜來說,旅行是他對異國的渴望。而對狄波頓來說,旅行是所有體驗的總合。

所以當你決定出發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所有途中經歷的事都會產生意義,比如移動的過程吧,當你乘著飛機,看著熟悉的景象漸漸縮小,霎時所有歷史的悲傷與細紋彷彿都跟著地面一起遠離了,難以下嚥的飛機餐有了藍天白雲的陪伴好像也沒那麼難以入口。如果不搭飛機呢?比起飛機狄波頓更加推崇火車,他認為旅行是思想的促成者,藉由搭乘交通工具時景物的流動,思考更容易持續停駐在腦中,尤其火車讓人窺見的是最貼近真實的生活,許多在家中被日常生活禁錮住的想法,很容易就能在彈指間得到解脫。

但這不代表目的地是沒有意義的,仔細想想,那些地方之所以吸引人,之所以讓人著迷,不就是因為那裡充滿了你在家鄉渴望而得不到的東西嗎?都市人喜愛鄉村,就是因為那裡有著遍地麥穗、有記憶裡美好但不復存在的東西,都市人喜愛更進步的城市,就是因為那裡有著更先進的科技、更前衛的生活,但這些都是想像,必須靠旅行讓他清晰。

 

旅程沒有終點 只待自己發掘

而旅程總會結束,當你回到熟悉的地方,是否會感覺沮喪?覺得自己又回到了一個跳脫不了的生活?如果是的話,那狄波頓建議你來場「斗室之旅」。斗室之旅是法國人德梅斯特的著作之一,他提倡一種簡易的旅行方式——在家旅行。這乍聽之下雖然荒謬到極點,但狄波頓卻十分推崇,因為「人類的情緒受制於一種嚴格、無可改變的邏輯」,當你發現眼前的美景無法給你快樂,就必須反求諸己,只要你願意改變思維,用一種全新的思考模式去看待你熟得不能再熟的環境,早已習慣的景象也能變得新奇。

想想自己在初來乍到現在這個環境的時候吧,是不是也充滿著好奇心呢?對周遭一切都感到陌生而有趣。但當時間逐漸流逝,視野就開始定型,你開始不會去注意廣告看板換了、不會去注意周遭的人在說些什麼,因為習慣了這個世界,所以覺得生活很無聊——最後生活真的就變得很無聊。

所以在閱讀完《旅行的藝術》後,不禁深刻體會到,其實狄波頓希望的是讀者能用自己的視角去看待旅行這件事。或許旅遊書能給你一種對旅程的最精緻想像,但最動人的風景需要你自己去發掘,別再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因為連生活都可以是一場沒有盡頭的旅行,所以只有當你擁有自己的眼光,並且能夠從旅行中得到感動時,它才會有意義。

記者 陳俐吟
      相信人生的圓滿與不圓滿 所以才義無反顧的來到這裡 你好:-) 我是陳俐吟
記者 陳俐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