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小漁 電影與文學的對話
少女小漁 電影與文學的對話
記者 劉芮菁 文 2011/03/27
一般人眼中的紐約城,應是顆人文薈萃的大蘋果,但在電影《少女小漁》中,不見紙醉金迷的繁華與優渥,只有招牌林立的唐人街,成衣廠內成排的女工,大清早便在魚市場打工的華裔工讀生,以及躲避移民局的倉皇身影。
《少女小漁》是張艾嘉於1995年執導的電影,改編自中國旅美作家嚴歌苓的同名小說,由劉若英與庹宗華領銜主演。此片曾獲第40屆亞太影展最佳影片、最佳藝術指導、最佳女主角、最佳編劇等多項大獎,以及比利時根特影展「國際影評協會獎」,其原著小說亦曾獲得「中央日報文學獎」及「洪醒夫文學紀念獎」,顯示《少女小漁》不論原著及電影,皆獲國內外肯定。
少女小漁為1995年的電影,由張艾嘉執導。(圖片來源/天涯社區)
華裔移工 懷舊著不一樣的紐約
此片描述小漁隨著男友江偉定居美國,整日在成衣工廠賺取微薄工資,非法移工的身份,讓她必須躲避移民局官員的突擊。而在念書的江偉為應付異國龐大的生活開銷,也不得不到魚市場打工,小倆口生活極為吃緊。為了讓小漁取得綠卡,進而為自己申請居留,江偉為安排小漁一樁「假婚姻」,讓小漁和急需用錢的Mario結婚。這位年逾60、生活頹廢的義大利裔美國人,為躲避移民局的追查只得讓小漁住進家中。然而,小漁的出現讓Mario的女友Rita心懷不滿,小漁和Mario逐日建立的友誼,也使江偉心生嫌隙,引發一連串劇情轉折。
相對於歐美電影中五光十色、商業大樓充斥的紐約街頭,《少》片中的光線昏黃、陰暗,讓紐約瀰漫著一股懷舊氛圍。由於劇中角色多屬勞工階級,諸多場景以唐人街、魚市場、廉價公寓為主,不僅呈現華裔移工當時的生活面貌,傳統中國人踏實、樸素的性格也隱約可見。
基於時代因素,《少》片在音樂的運用上也以90年代的流行民歌為主,並成為劇中一種隱喻技巧。如小漁住進Mario家時,小漁房裡傳出的中文流行音樂,和Mario在客廳播放的古典歌劇交相輝映,儼然成為兩種文化、兩種世代的對比與衝擊。又如在後半劇情,小漁對人生的想法開始轉變,透過辛曉琪主唱的插曲〈決定〉,精巧點出小漁的內心轉折,她開始醒悟必須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而非對江偉逆來順受。
劇中成衣廠女工所唱的〈決定〉,是小漁想法轉變的暗示。
(影片來源/youtube網站)
電影詮釋完整 片中更添女性意識
由於張艾嘉及嚴歌苓皆擅於刻劃女性情感,加上原著篇幅極短,使電影較能掌握多處細節。雖電影和小說在劇情上稍有更動,如舞台背景由雪梨搬到紐約,小說中沒有為Mario命名,僅以「老頭」稱之,但不論在人物刻劃以及劇情轉折之處,電影皆有充分處理,其中帶點懷舊的昏黃色調,也與原著營造的氛圍極為相似。《少》片在翻拍過程中對原著的意念有完整詮釋,不致因傳播媒介的改變而失焦。
電影中,「小漁」一角象徵傳統的中國女性,樸質善良、柔順包容,為愛情犧牲奉獻。她試圖與Mario、Rita等人和諧相處,更與Mario建立了一段樸質自然的友誼,並試圖化解江偉的不安。唯一與原著不同的是,電影中的小漁多了份女性的自主意識,並在劇末為自己做出抉擇,原著對此卻留下一片空白。相對於小漁的溫順,「江偉」則代表了傳統中國的大男人主義,以及追求「美國夢」的移民心情。他在庸庸碌碌的人生中打滾,將小漁視為所有物,未曾尊重她的立場與感受。看見小漁和Mario感情日益加深,江偉開始仇視Mario,更曲解小漁的善意。
在原著中,江偉的憤怒與不諒解在嚴歌苓筆下被生動描繪,「好像是他這一年唯一的犧牲。好像這種勾當單單苦了他。好像所有的割讓都是他做的。」不僅如此,江偉更對小漁施以嚴苛的嘲諷:「看樣子!老夫少妻日子過得有油有鹽!」
中國旅美作家嚴歌苓著有多部小說,被譽為
「目前華文創作最細膩敏銳的小說家」。(圖片來源/新浪網)
電影較原著多了一份女性主義的關懷,這或許來自導演與作家相異的成長背景。張艾嘉生於台灣,中學時便移居美國;嚴歌苓生於上海,直至1990年才至美國攻讀碩士。另外,女性主義的關懷也或許是張艾嘉希望藉由電影,傳達出對女性自我意識的支持與肯定。
取材自小說 電影發展商機大
藉著電影的影像化,小說的文字內容得以具體呈現在讀者面前,然而,小說與電影在形式上仍有限制存在。小說透過文字在讀者心中建構意象,但電影必須透過演員、鏡頭語言、光線、色調、音效、場景構圖、剪接等來呈現劇情內容。導演對原著的主觀感受,更在在影響了電影內容。導演選擇他認為重要的內容,並捨棄他認為不重要的部分。換言之,電影是導演閱讀原著後的感想。呈現形式的不同與主觀感受的介入,使電影對文字意象的詮釋,成為導演最大的課題,也是改編成功與否的關鍵。另外,電影的影像化直接填補了讀者對文字的想像空間,使原本多樣的文字意像就此消失,或許滿足部分讀者對文本的想像,但也可能令部份讀者失望了。
一直以來,文學作品不斷被改編成電影,早在1950年代,《傲慢與偏見》、《簡愛》等經典作品就被多次翻拍,現代的暢銷小說如《暮光之城》、《挪威的森林》等,更藉著電影宣傳產生一波商機。對電影工作者而言,改編小說文本不僅能省下編劇的時間,更能延續暢銷書的熱潮打出知名度。然而,綜觀台灣電影界的近年發展,卻多半為原創劇情,如:《海角七號》、《一頁台北》、《獵豔》等。這般景況可能來自國內對大眾文學創作人才的匱乏,一如日本針對大眾文學作品設立的「直木獎」,政府或許也應藉由獎項的設立鼓勵大眾文學創作。不但能提升大眾文學的質與量,並透過小說的改編,為電影製作省下編劇的心力,更能使其在讀者支持下有一定票房。
《少女小漁》一片對原著有成功詮釋,可知國內在文學小說的翻拍上有一定水準,國片若以改編小說來進行製作,或許會使台灣電影界出現不同發展。
![]() |
記者 劉芮菁
從最初的懵懵懂懂, 到一路的跌跌撞撞。 沒有高遠夢想, 不期望語出驚人, 但既然來了, 也只好一步一腳印地走下去, 給自己一個成長,給他人一扇窗, 相信挖掘平凡也可以很有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