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期

江湖在哪裡?

這一切也不過是五十年前的事情而已,並不是電視上反覆重播的,受冤屈庶民攔轎下跪的滿清年代。當一車車以牛拖行駛往農會的沉重稻穀,慢慢地轉變成體重為零的電子申報納稅之前,縱橫的鄉野田間是如何的抑鬱寡歡,承受著掌權者加諸於它的責難與傷痕。《江湖在哪裡?》以作者吳音寧的出生地彰化二林作為述說歷史的基點,整理出一篇篇感性的史料,為台灣的農業發展甚至是整體的產業結構,留下一些有別於黑板上匆匆畫記的語言。

江湖在哪裡?

記者 張宇翔 文  2011/03/27

一切也不過是五十年前的事情而已,並不是電視上反覆重播的,受冤屈庶民攔轎下跪的滿清年代。當一車車以牛拖行駛往農會的沉重稻穀,慢慢地轉變成體重為零的電子申報納稅之前,縱橫的鄉野田間是如何的抑鬱寡歡,承受著掌權者加諸於它的責難與傷痕。《江湖在哪裡?》以作者吳音寧的出生地彰化二林作為述說歷史的基點,整理出一篇篇感性的史料,為台灣的農業發展甚至是整體的產業結構,留下一些有別於黑板上匆匆畫記的語言。

2004年,吳音寧在書中提醒了讀者,這一年是國際稻米年,但是在台灣當年最熱門的話題莫過於陳水扁的槍擊案,而被這個議題悄悄蓋過的,是從2003年11月23日開始的楊儒門「白米炸彈客」一案。吳音寧在撰寫《江湖在哪裡?》時,也充分的運用這個議題作為整理台灣五十年以農業為主體歷史時,帶領讀者進入農村的方法。在政府大力推動台灣加入世界貿易體系的時候,為何來自二林農村的楊儒門會以「不要進口稻米」作為抗議的訴求?這個問題在吳音寧的書中有些證據充分的解答。

 

只聞粒粒皆辛苦  誰知農夫猶餓死

在文學性的書寫了楊儒門外於主流媒體塑造的「罪犯?英雄?」的形象之後,接續的是五六零年代的農民生活史。吳音寧透過繁多而具體的時間斷點,宛如交代事證一般地指出台灣當時對農業的苛刻稅制,美國基於開發市場的原則而對台灣的文化侵略,以及在內外交攻下,被壓在經濟結構底層的農民生活。到了七八零年代,吳更直指台灣政策如何讓高汙染工業掛帥,並利用長期累債於農民的壓迫體制,使農民出走變成工業所需的廉價勞力,進一步的緊縮農業的產值,做為日後產業轉型的藉口。

簡化後的書中大意看似聲嘶力竭,充滿憤怒的姿勢,但事實上,讀起此書時感受到的卻是一種微酸的嘆息。書中精彩的以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詩》諷喻了為政者的遮羞心理,只敢留下溫馨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而不願面對更真實地比喻了當時農民困境的前半段詩文:「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在對過去的農業年代進行了許多批判性的解讀後,《江湖在哪裡?》的後半部,轉而以散文的形式持續得對農業發展或反發展的現在進行式做出控訴,不忍故鄉農民的情緒可見一斑。

 


《江湖在哪裡?》娓娓訴說著農民最真實的樣子。(翻拍/張宇翔)

 

何謂貧窮? 精打細算看農民

對於貧窮及相對剝奪感的描述,是《江湖在哪裡?》最具特色之處,不同於往日台灣文學作品懷鄉有感的浪漫筆觸,吳音寧以報導文學的風格書寫,寫實化紀錄的不只是農民有多苦這樣的心理狀態,而是以近乎精打細算的「奧客」那樣,徹底的投入當時的情境,告訴你如何計算一斤米的價錢,冷冷地告訴你當時台北繁華夜生活的一支舞、一首歌的索價為何,以及在綠色革命的年代,農民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被連哄帶騙的購買了讓他們噴撒後手腳潰爛、浮腫的農藥和化肥。吃米當知米價,這看似簡單的道理卻因躲在全球化複雜的產銷結構背後,變得極易消費卻難以言明其梗概,放棄了糧食的自主性,就是放棄了一個國家的生命,是本書在縝密推理後所試圖說明卻仍然曖昧混沌的結語。

 

敘、論夾雜  冀望掌握述事節奏

結構全書的方式過於龐雜而鬆散,以及探討的幅員本為農業,卻因必須扣連楊儒門白米炸彈的議題,而莫名點綴了許多對於媒體操作的批評,而這些批評的瑣碎化,是《江湖在哪裡?》一書中較為顯著的疏漏。書中事例繁多,間雜觀感與修辭,也造成了一件事例一點感想的瑣碎閱讀感,反覆交錯織構的書中時空也讓閱讀起來更加的艱難。若以歷史小說為例提出一些不同的處理方式,許多考究的歷史小說直接只在最後整理出年表,在正文中並不以引用的方式呈現,或許是在書寫上的另一種不同的靈感。

《江湖在哪裡?》無疑是一本反對的書,抗拒美國駐台以降的規模經濟做為農業的方法,認為台灣不應該讓自產的農產品,捲入只有大規模農作才能得勝的全球貿易體系,無奈書名終以問號做結,在政府一步一步的壓縮農耕面積的同時,有機農業是方法嗎?產銷履歷是方法嗎?領廢耕地津貼是方法嗎?江湖究竟在哪裡?哪裡可以找到這些台灣糧食產業可以孕育的流域?是關注台灣農業發展的人都應注意的議題。

記者 張宇翔
存在是被歲月吸到發紅的煙頭 當它落地,成灰成土 我願用我的筆做掃帚將它撿拾 聽它訴說一個快要消逝的故事    
記者 張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