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之間 扶持或猜忌?
醫病之間 扶持或猜忌?
記者 林映綺 文 2011/03/27
「醫學是門不完美的科學」《一位外科醫師的修煉》作者葛文德這麼說,這句話必定震撼許多人的心,人們所知的醫學是沒有犯錯空間的工作,醫生則是菁英中的菁英。嚴謹的醫學教育過後,醫生們真的不會再犯錯嗎?答案是否定的,而且錯誤不只是醫療,還有體系。
以臺灣為例,就讀醫科的大學生須經過七年的醫學教育,通過醫師執照考試,然後才能成為醫生。要成為人人景仰的「醫生」,必須經過十年以上的經驗累積,才會被普羅大眾認定。要成為一位醫生,背後付出的努力當然不言而喻,在求學、在職場都被要求做到最完美,但誰能真正完美?作為外科醫生的葛文德甚至認為,醫療失誤層出不窮。在這些壓力之下,很多醫生的心理比生理早先病了,心理疾病往往是隱形也最棘手,這讓長期處於高壓的醫生更容易發生醫療失誤,惡性循環下常會斷送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圖片來源/張老師文化讀家心聞網)
人道醫療 醫病不只是供需
科技日新月異,醫療技術的進步有目共睹,醫生與病人之間的糾紛卻時有所聞,《人道醫療》作者瑪麗.德.翁澤認為:「對於技術過度有信心所造成的反效果,是不再對身體的感官存有信心,也不再相信身體所傳達的訊息。」現在的醫療技術使得醫生不再相信自己的觀察,因為機器和數據提供一切,這看似有道理,但事實上,有很多的並不是靠機器就可以檢測出的,許多隱藏在機器底下,是需要醫生靠自己的敏銳與經驗去判斷。這些都須醫生與病人間的互動,提供醫生診斷的依據,冷冰冰的機器多半會讓醫療過程沒有「人情味」,違背了瑪麗.德.翁澤所提倡的「人道醫療」。
瑪麗.德.翁澤以病人的角度表示:「真正的痛苦不只來自病症本身,也來自周遭不可捉摸的態度,或者漠不關心、緘默,缺乏資訊、聆聽以及對話。」這句話點破了現在醫療體制的狀況,當病人需要的不只治療,還有關心及傾訴,醫生及整體醫療系統卻只肯提供制式化的醫療程序,避免人情上的交流,醫病之間似乎只成了供需關係。當治療只剩下一層的供需關係,那醫療糾紛的出現也不足為奇,彼此間沒有經過適當的溝通,醫生憑藉著技術、經驗提供他認為病患需要的,兩者並沒有在對等的關係上,因此病人的抱怨聲四起。
醫療是醫生與病人間的互相配合,兩者站在平等的位置上,病人所不懂的,醫生都應該耐心解釋,對於醫生的醫治,病人也要給予相當的信心。醫生這行業,不是人人都能擔當,除了經過專業訓練,還要有比常人更大的抗壓性,多數人都只是嚮往醫生的高薪水、高社會地位,卻忘了揹負在他身上的,是無數的生死一瞬。
為《人道醫療》寫序的恩主公醫院創院院長陳榮基先生提到:「從前醫師對於頭部外傷的病人,如果發現顱內出血,病況惡化,會馬上為病人開刀救命。現在的醫師要先考慮手術的危險及後續照顧的困難,先問問有沒有神經外科加護病房的空床,如果沒有,就安排轉院!」這段話道出了,現在醫學面臨最大的困境,不是醫生的醫術,而是醫生與病人的關係。

誰當「練習品」?權力關係介入
醫生與病人是一種微妙的關係,醫生醫治病人,累積經歷才能在往後尋求更好的醫術;病人需要醫生的治療,才有繼續延續生命的機會,兩者間可以是互利共生,但也可能對立。葛文德在書上提及現實的狀況,所有的新手醫生都須經過實際診治才能精進自己的醫術,成為所謂的權威大夫。但是病人通常會選擇有相當資歷的老醫生,不願被年輕醫生醫治,這就出現了矛盾的狀況。因此,在教學醫院內,訓練住院醫師會先讓他們在主治醫師旁觀摩,等到經過一定時間的累積,主治醫師就會讓住院醫師處理一些狀況,即使病人不願意,但「善意的謊言」還是必須成立,在很多狀況下.主治醫師掛名,但治療操作是新手醫生,兩者間的不信任感油然而生。
現實中,當病人可能是其他醫生的親戚或相關人士,他們獲得的,就是由主治醫師親自來治療,再再地顯示醫療資源上的不公平。沒有病人希望自己的生命,是一個醫生的「練習品」罷了,但沒有練習,醫生又怎能磨練出更好的醫術?在兩者拉鋸之下,就會出現一些詬病文化,例如:包紅包給醫生等。但醫生的職責就是盡力醫治病人,而不該有更多的金錢介入,身為醫生也不該有利用病人賺取更多利益的想法,對於這樣的現象,卻也沒有根本解決辦法,如同葛文德所云:「有選擇的人必然是關係好的、消息靈通的;有選擇的是醫師他們的『自己人』,而不是外面的人;有選擇的是醫生的孩子,不是卡車司機的孩子。如果不能公平分配,還是別無選擇來得好。」
![]() |
記者 林映綺
現在是2010年 大三 傳播與科技學系 是以後履歷上的學歷 竭盡所能作好 是實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