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生來臺 配套要更好
外籍生來臺 配套要更好
記者 林嘉敏 報導 2010/12/19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世界各地似乎都把高等教育國際化當成突顯國家教育能力的指標。透過跨越國境的高等教育國際化,讓學生、教師、課程與教育體制可以在國際間流動,藉此提升學校在國際間的地位。所謂的高等教育國際化,其中一個要素就是招收外籍生,目的是讓本國的學生跟國際學生之間進行交流,開闊彼此之間的價值觀。
臺灣獎學金 不能說的秘密
外籍生為什麼會選擇到臺灣求學呢?他們來臺灣的目的是什麼呢?就讀於國立交通大學工工系大三的秘魯外籍生何飛表示:「我的政府希望培養會中文的專才,所以我就申請了獎學金來臺灣學習中文。」另外一個就讀國立交通大學生科系大三的烏克蘭外籍生愛莎,也以流利的國語表示:「我爸爸希望我來臺灣學習中文,因為這樣子會對我的將來有很大的幫助,所以我就申請獎學金來臺灣念書了。」外籍生的普遍目的都是為了學習中文,因為他們深信中文可以為他們帶來更好的就業機會。
其實他們所說的獎學金,就是一直備受爭議的「臺灣獎學金」。所謂的「臺灣獎學金」計劃,是由外交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及教育部共同提供,提供優秀外國(不包括大陸、香港及澳門地區)學生來臺攻讀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每人每月可享有台幣三萬元的獎助學金。每當提起獎學金的時候,何飛都盡可能避而不談,或是謊稱獎學金是由秘魯政府提供。問及原因的時候,何飛面帶難色地說:「因為我知道很多臺灣人都不滿外籍生可以拿高額的獎學金,所以我都會隱瞞。」
面對外籍生可以領取高額的獎學金,很多學生都表示不公平。國立交通大學工工系大二同學譚詠儀對這項政策感到不滿:「外籍生比起臺生或僑生的獎學金高這麼多,非常不公平。而且我看到很多外籍生明明成績不算很好也可以有獎學金。」相比起臺灣本地的獎學金,外籍生的獎學金門檻的確比較低。基本上只要國籍不是臺灣人和僑生,都可以有資格申請,分數並沒有嚴格的規定。但台灣本地的獎學金卻有分數的限定,例如學期成績要在80分以上等。
臺灣本地的獎學金條件多多,金額卻不多。(圖片來源/交大生活輔導組)
外籍生在臺 中文是最大的挑戰
對很多人來說,外籍生所享有的特權不只有獎學金而已,他們在學業的成績上也受到一定的待遇。國立交通大學電機系大二學生杜兆彤說:「外籍生有些必修課不用修,或是有些必修課沒有去上課,教授也讓他們過。」國立交通大學材料系大三學生朱家豪也表示:「之前有一個外籍生,平常都沒有在念書,一天到晚都出去玩。」
面對這樣的指控,何飛無奈地說:「其實在完全中文的世界,會讓我們覺得很困擾。很多時候上課的內容聽不懂,要自己看原文書來學,所以上課跟沒有上課都沒差。」愛莎也表示:「其實我認識很多外籍生從來都沒有學過中文,因為我有在臺灣師範大學學過一年的中文,所以上課才勉強聽得懂,但有時候還是聽不懂,需要助教或同學幫忙翻譯。」其實,語言問題致使很多外籍生都沒辦法適應臺灣,是造成學業成績低落的一個重要因素。何飛補充說:「我曾經有一門課,平常上課跟考試試卷的試題全部都是中文,以致無辦法應付那一門課,最後得到很爛的成績。」
其實,外籍生到了臺灣,要適應的事情真的很多。由於語言因素,導致他們難以跟別人溝通,其他人也覺得難以跟外國人溝通,無意地把外籍生孤立了。他們別無他選,只可以選擇跟自己語言相同的外籍生為伍,給予人一種外籍生都成群結隊地吃喝玩樂,造成大家對他們的誤解。又因為外籍生可以拿到高額獎學金,本地生會覺得資源錯置,肥了別人田卻瘦了自己,因而怨懟不滿,使本地生與外籍生之間形成一道鴻溝。
國際觀新趨勢 讓外籍生來臺?
政府對「國際化」的觀念有誤,以為「招收外籍生」就是「大學國際化」,所以大學評鑑也會以「一間大學收有多少外籍生」成為評判大學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政府需糾正其對「國際化」的觀念,然後把投放在外籍生的資源撥一部分給台灣的學生,再來是提高外籍生的獎助學金條件,例如以他們的華語能力和們在校的表現(出席率、成績、社團表現等)作為審核的標準。或是外籍生應與本地生競爭獎助學金,但會因應他們的弱勢而適量的加權,讓給予外籍生的獎助學金真正能夠發揮作用,吸引真正能夠與臺灣學生互動的外籍生。消除資源分配而帶來的不必要衝突以及鄙視。真正國際化的前提,必須是外籍生與本地生享有平等的待遇。雖然這樣的政策或許會減少外籍生來臺學習的意願,但卻保證了外籍生的素質,不會出現為了拿獎學金而來臺灣的外籍生。
外籍生應以華語文能力測驗作為他們申請獎助學金的條件之一。
(圖片來源/台灣華語文教學學會)
再者,政府或學校也不應在實行招收外籍生的政策,用獎學金吸引外籍生來台讀書後,卻置他們生死於不顧。很多外籍生都抱持很多希望到了臺灣,希望可以學好中文,了解臺灣的傳統文化,擴闊他們的視野以及國際觀,將來有成歸國能夠好好利用一己所長。不過到了臺灣以後,才發覺中文的環境讓他們感到非常陌生,所遭受的文化衝擊非常深刻,在他們孤立無援時,卻沒有人可以實際幫助他們。
這裡衍生一個問題是,政府或學校在規劃課程時,有把外籍生考慮進去嗎?現在臺灣普遍的大學都以中文教育為主,讓很多外籍生感到困擾。很多外籍生雖然在其他學校上過一年的中文課,就接受正規的大學教育,中文如此博大精深,一年怎麼可能學得完,他們所學的只能應用到生活層面上,老師上課用的專業中文詞彙,他們很多時候都聽不懂,就只能回去自己看書,造成他們學習進度緩慢。
不管在通識還是系上課程,外籍生都處於弱勢的地位,愛莎和何飛都曾提及外籍生是少數派,不好意思要求老師用英文上課。政府或學校在盲目追求國際化的同時,卻沒有把最核心的內容變成國際化,課程還是以中文為主。真正的大學國際化,是否要求大學應以英文授課呢?答案並不一定。在這個議題上,把課程設計成英文教學,只會苦了外籍生,也苦了台灣的學生。真正能夠解決問題的是,政府或學校應在規劃課程投放更多的資源在華語教育上。同時給予他們適當的幫助,針對外籍生的適應問題去著手,例如多提供一些輔導課程,讓他們盡快適應臺灣。
愛莎的學習小畫板,很多外籍生正在默默地努力學習中文,
她希望學校能夠提供更多的華語教學,該他們盡快適應臺灣。
(攝影/林嘉敏)
![]() |
記者 林嘉敏
你好,我是嘉敏。 有著正反不一樣的性格, 很愛笑,因為很樂觀; 也很愛哭,因為想太多, 一個傳統的天秤座女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