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出柒仟壹佰陸拾柒萬
「橋」出柒仟壹佰陸拾柒萬
記者 王升含 報導 2011/04/10
台灣河川遍佈,蓋有上千座橋。每一座,都養活了來自各方的人和家庭。有必須通車過橋上班的;有設計師、建築師、土木工程師;還有製造鋼鐵、混凝土的工廠員工;和付出極大勞力實體參與建造的工人。
民國九十年五月三十日,學生正焦頭爛額地面對期末考攻勢,上班族偷偷開始計畫暑假旅遊行程,卻有一群頭戴安全帽、皮膚黝黑的人們,戰戰兢兢地展開南投縣國姓橋的拓寬工程。
承包總金額,柒仟壹佰陸拾柒萬整。
國姓橋位於台 14 線與 133 線交叉路段,是南投國姓鄉連接台中和
埔里的出入要道。因鄰近北港溪和烏溪的交會點,故下方水流湍急,
為工程增添不少難度。(繪圖/王升含)
首先是基座。國姓橋的橋台、橋墩由有韌性的鋼筋和堅固的混凝土構成。
在土質偏軟的地方,地底的下部結構最深達 43 公尺。(繪圖/王升含)
深入地底灌漿耗時費力,需將每次表層起泡的劣質混凝土打除,
再用特密管灌入下一層。現在幾乎已沒有願意從事此工作的台灣人,
故多由泰國等籍的勞工擔任此職。(繪圖/王升含)
完成了載重的下部結構後,再將事先合體的橋面鞍入橋墩。
穩固的橋體,得靠「預力樑」的幫助。在凸面的混凝土中嵌入橫向鋼筋,
可讓橋面往下的垂直力受到平行拉力分散。(繪圖/王升含)
九十年夏桃芝颱風來襲,不但拖延工程進度,更沖垮臨時搭蓋的工地辦公室。
更糟的是,一具三十多萬的測量器也被暴漲的水流給沖走了。(繪圖/王升含)
經過符合 ISO 國際認證的 19 項自我檢測通過之後,國姓橋落成了。
但山坡地上過度種植的檳榔樹和高冷蔬果,與台灣許多其他地段相同地,
成為山地水土保持的一大隱憂。(繪圖/王升含)
橋蓋好了以後會拿來用,用久了會壞,壞了要修。台中市著名的景點「湖心亭」一旁的中山橋,就因平日遊客眾多且疏於保養,加上搭蓋時運用大量木材,導至蛀蟲腐蝕、橋身傾斜。中山橋、湖心亭連同其他許多台中公園內的設施,本是明治 41 年(西元 1908 年)時,為了歡迎閑院宮載仁親王的來臨所建,慶典結束後只留下二橋一亭,即做為休憩所的湖心亭,和曾經連結她的中山橋。
民國九十六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台中市政府,發包中山橋修復工程,由興興建築師事務所得標,並於當年年底開工。
湖心亭(上)和中山橋(下)皆在台中市中正公園內,
是頗具代表性且受歡迎的景點。(繪圖、攝影/王升含)
開始必須依相對照的點,測量中山橋的歪斜程度。
發現右側靠岸處最為嚴重,中心是下陷得最少的部位。
(繪圖/王升含)
修復工程之難,在於中山橋建於近百年前,橋體仍能見許多古老技法。
要捨棄科技服從前人的智慧,反而成為一大考驗。
此圖為「U 型銅環接合構件分解圖」。(攝影/王升含)
修建後的中山橋外表不變,卻更堅固了。夜晚冷豔的藍光打在階梯上,
別有一番風味。(圖片提供/興興建築事務所;翻拍/王升含)
![]() |
記者 王升含
喜 歡 李 商 隱 、 泰 雷 曼 席 勒 、 大 衛 林 區 s t r a w b e r r y s h o r t c a k e s 和 無 傷 大 雅 的 尷 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