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期

「醫」與「病 」不容忽視的平衡

現代醫學教育的起源,由奧斯勒醫師於十九世紀末創立,當時的醫學教育體系只指導醫學生在課堂上的知識,因此他首先提倡「臨床教育」。臨床教育不只提供了醫科學生在實務經驗上的累積,也幫助醫病關係的學習。

「醫」與「病 」不容忽視的平衡

記者 林映綺 文  2011/04/10

代醫學教育的起源,由奧斯勒醫師於十九世紀末創立,當時的醫學教育體系只指導醫學生在課堂上的知識,因此他首先提倡「臨床教育」。臨床教育不只提供了醫科學生在實務經驗上的累積,也幫助醫病關係的學習。
 

白袍 遺忘下來的責任

以成功大學醫學系為例,大二的時候會有一堂課,要求學生到醫生門診跟診,學習醫生問診的技巧,當中也會與病人進行訪談。成大醫學系三年級的黃瀚陞表示:「和病患接觸還是要等到五年級後進醫院,所以這樣的課程對醫病關係幫助有限。」醫病關係的建立,除了醫生的經驗分享,臨床經驗是學習的不二法門,藉著在實習中和病患溝通,去聆聽需求,和病人建立關係。


艾倫.羅絲曼是哈佛醫學系的學生,《白袍》描述作者在哈佛醫學系的經歷,以學生的角度,檢視成為醫生前所接受的教育。哈佛醫學院在新生訓練時,會進行白袍典禮,每位學生會領取自己的白袍,以示這些學生與醫學的密切關係。在病醫課(跟診學習)後,艾倫.羅絲曼說:「這種互動雖然賜予我們權力,卻沒有附帶任何責任。」道出醫學生在與病患相處上的矛盾,他們不具備診療能力,但因為病患信任醫學生身上的「白袍」,他們能了解病患身體深處的私密,在醫學教育上,這些雖構成讓醫學生能擁有更好能力的要素,同時打破了醫病關係的信任基礎。

 

艾倫.羅絲曼:「許多人並不知道,不同白袍長度代表不同醫療階級。」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艾倫.羅絲曼在書中提及:「對我來說,最大的挑戰是去承擔身為醫師的責任,以及要適應醫病之間的密切關係。我一向認為病人與醫師是一種真誠的夥伴關係,但很快就意識到,兩者的權力天生就有差異。」因為角色的不平衡,讓醫病關係的建立顯得不易公平,黃瀚陞表示:「因為醫病關係是人和人的關係,這通常都沒有什麼所謂公式的。」在與病患的關係上,靠的是醫生與病人的相處,需要情感的建立,面對生與死,卻要保有理性,黃瀚陞認為:「最好就是關心,但卻是超然的角色吧!我們可以安慰他們,但是不用融入在病患的情緒裡。」


動態關係 醫病不被允許標準

在未正式踏入醫界,醫學生對於自己投身醫學,許多都帶著不確定性,在念醫學院後,也發覺和自身價值觀不一致。艾倫.羅絲曼提出在念醫學院時的例子,她有個同學生長在美國的保守小鎮,他從來沒看過有人公開承認自己是同性戀或是愛滋病患,但在醫療過程中,他必須去面對病患的生活,以便了解他的生活型態與疾病的關係,特別是性生活,這些對他是莫大的衝擊,他雖然不願意聆聽,但是他卻清楚這些細節對醫生是多麼重要,艾倫.羅絲曼:「醫學並未允許我們把病人放在我們的道德標準下檢視,我們必須學會把自己的成見擱置一旁。」成為一名醫生,學習的不只是教科書上的的醫術,也不是只有臨床的醫療經驗,醫病關係往往是疾病治療的最關鍵,如何妥協衝突的價值觀,不將私人偏見帶入醫療關係上,其實是最難,但卻最重要的學習。

 

實習醫生是醫學生接觸病人的重要階段。(圖片來源/公共電視)
 

在治療的過程中,病人心態的轉變也往往影響了醫病關係,艾倫.羅絲曼以經驗提出:「當我試圖在醫病關係中保有我自己設定的準則時,病人卻正處於變動之中,於是就形成了一種動態、不穩定的平衡狀態。」身為醫學生,剛起步的理想,希望自己能設身處地替病人著想,適切地投入些情感,精進醫術治癒病患,但在經過臨床及實習教育後,往往發現自己設想的並非那麼完美,因為病人的徵狀及情緒的不穩定,往往關係著醫生的治療,有些病人明明病得嚴重卻不肯接受醫治,有些則是無病呻吟消耗醫療資源,面對百態的狀況,很多醫學生在實習時已消磨耐性,冷漠對待負責的病人,黃瀚陞對於這樣的現象微笑地說:「我也只能希望自己以後能多多關心病人。」


醫療不糾紛 醫病信任平衡

因為資訊發達,病患面對自己的疾病,經常有許多解答的管道,例如:癌症雞尾酒療法等,也常在治療過程中質疑醫生,黃瀚陞認為:「最近的醫病關係越來越複雜,因為其實很多東西病人都很清楚,所以糾紛也越來越多。」對醫學生而言,醫療糾紛也常成為他們思考的方向。誠實告知病患,也要讓病患信任醫生,但層出不窮的糾紛,也讓醫學生開始懷疑醫病關係是否能平衡存在,答案很明顯是無法的。當學習與理想起了衝突,醫學生面臨了抉擇的關頭,成為仁心仁術的醫生似乎已為他們所追求,就算醫術和態度再好都有可能面臨病患的提告,更何況多數的醫學生選擇成為淡然的角色,避免與病人有太多的情感接觸。這樣的現狀,更使醫病關係的和諧降至冰點,如何讓醫生與病人的關係達到最平穩的狀態,也是醫學教育中最應該重視的。

記者 林映綺
現在是2010年  大三 傳播與科技學系 是以後履歷上的學歷 竭盡所能作好 是實踐
記者 林映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