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期

《請問貴姓》 原民的傷痛

「時間有點久,我忘了差不多……畢竟,有時候會學著讓記憶淨空,想到會很不舒服!」泰雅族人麗依京.尤瑪是1997年原住民正名權大遊行總召集人,然而提起過去爭取正名權的過程,她卻表示很難再想起那些不好的回憶。到底發生過什麼事情,讓麗依京.尤瑪不願回想過去?

《請問貴姓》 原民的傷痛

記者 陳文玲 文  2011/04/24

「時間有點久,我忘了差不多……畢竟,有時候會學著讓記憶淨空,想到會很不舒服!」泰雅族人麗依京.尤瑪是1997年原住民正名權大遊行總召集人,然而提起過去爭取正名權的過程,她卻表示很難再想起那些不好的回憶。到底過去發生過甚麼事情,讓麗依京.尤瑪不願再次回想?自1995年政府開始立法回復原住民傳統姓名,對於這些一直被邊緣化的族群而言,回復傳統姓名實質意義何在,又是另一件值得深思的問題。

麗依京.尤瑪一直都十分積極參與原住民運動,她表示當社會運動達到想要的訴求時,她就會默默離開,紀錄這件事情有專人在做,首推馬躍.比吼的紀錄片。


因為命名方式的不同,當原住民被問及「請問貴姓?」,常常不知如何答起。
馬躍.比吼以此為主題,拍攝《請問貴姓》紀錄片,期望社會大眾能夠正視原住民姓名議題。
(圖片來源/台灣影像部落格)

《請問貴姓》 描繪漢名漢姓的種種影響

馬躍.比吼以原住民姓名為討論議題,拍攝一系列《請問貴姓》紀錄片,「請問貴姓?」這是漢人第一次見面時的問候語,但對於台灣原住民而言,卻難以回答。原住民姓名的命名方式和漢族不同,他們以名字互稱,很少使用家族姓氏,因此當有人問到姓氏,原住民得特別解釋自己名字的來歷。

《請問貴姓》除了呈現出各族原住民姓名的特色,同時也批判在當代社會,原住民不被認同甚至備受歧視的困境。片中一開始,賽夏族人打赫史.達印.改擺刨打趣說道:「住在山裡叫山胞,但是阿美族人不住山裡,住在海邊,應該叫海胞,住大草原變草包,沙漠裡變沙包。」由趣味的對白做為開頭,然而本片想談論的可不是一件趣事,而是多年來的族群傷痛。

原住民各族有不同的命名方式,通常名字所代表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期許,因此名字所用的字帶有良好的特質。紀錄片中,阿美族人馬耀.古木他的名字所代表的意思是勤勞,家中的長輩總會跟他說:「Mayaw,你應該是個最勤勞的人!」名字是家人們對於自己所賦予的期待,對於自己的名字會有認同感,會想努力變成那樣的人。而自己名字後面冠上的是父親名字,所以介紹自己的名字時,等同是將自己家族也介紹給別人知道。


各族的命名方式皆有其獨特的文化性,若硬要原住民改為漢名漢姓,迫使他們忘記自己真正的身分,少了對自我族群的認同,將出現文化斷層;打亂原有的宗族姓氏,也使得部落組織連結出現裂縫。(製表/陳文玲)

自1946年開始,政府強制要原住民冠上漢名漢姓,很多人的名字由於家長不識字,變成是戶政事務所取的,本來的原住民名字就這樣沒入漢名之中。也因此使得達悟族人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名字,像是路人、小鳥等,當時很多人因為名字奇特而被取笑,謝路人表示,過去對於自己的名字很自卑:「以前,我都會被人問說,你媽是不是在路邊生你的?」其實,他的原名是Maatonen,是少魚的意思,代表比別人少。因達悟族人的社會強調做人要謙虛,命名方式有其社會網絡、文化背景,和戶政事務所隨性的取名方式截然不同。

而如今雖已可以改為原名,但若是依達悟族人傳統取名方式換名,得換好多次名字。因為達悟族是親以子名,隨著家族新成員的誕生,大家都得換名子,這和現行不能改名多次的《姓名條例》難以配合。

強制改為漢名漢姓,也造成原住民同姓通婚,打亂原有的氏族關係,片中布農族戀人,由於改為漢名漢姓,漢姓不同的兩人其實是友親關係,兩人若是結婚會觸犯部落的禁忌,因此無法結合。這令人難過的真實故事顯示出,布農族傳統姓名其來有自,照著自己的規則行使多年,若是命名方式不好早就被淘汰了,而當時不顧原住民既有文化,硬是要求更為漢名,所導致的是整個族群名字的遺失,人際關連鬆落,原有的社會組織無法正常運作。

對於自己名字的認同是從小就培養而成,片中泰雅族人比恕依.西浪從小就對自己的原住民名字比較有感覺,別人叫她漢名——卓玉蘭,她都會忘記回頭,因為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卓玉蘭。基於族群意識和對自己原名的情感,當可以改回原名,比恕依.西浪立刻去改名,可以想見以前被迫叫做「卓玉蘭」,她內心的掙扎與矛盾,比恕依.西浪直言:「我不喜歡我的漢名啊!我覺得那名字是上一個世代的人在用的,不符合我!」

正名手續繁雜 普遍意願不高

《請問貴姓》是馬躍比吼2002年的紀錄片作品,如今過了多年,恢復傳統名字的原住民其實不多。新竹縣竹東鎮戶政事務所服務員王美雲表示,在她任職的這段時間,鮮少處理到原住民回復傳統姓氏的案件,多是成年人來辦理,更名的後續工作更是麻煩,所有證件上的名字欄位都得更改,家人們的證件也得如此。麗依京.尤瑪對此直言:「恢復原住民姓名這已經是遲來的正義,後續應該要做個完整的配套。恢復原住民名字應該更親民更友善,或是有獎勵機制,不然更名手續繁複,除非是民族認同感強烈的人,不然原住民改回原名的意願不高。」

面對現在原住民正名的問題,泰雅族人芽悟.巴善則覺得政府與其把心思放在這表面的東西,倒不如給予原住民實質上的幫助。對於她自己的漢名林春黛,她笑說:「我喜歡我自己的名字,畢竟都是父母給我的,不管是漢名還是原住民名字都是我啊!」


從走上街頭爭取正名到1995年政府頒布法令,原住民得以恢復傳統姓名,至今已過了16年。
在漢人價值觀仍為主流的現代社會,原住民可改回原名,但社會不公仍舊存在。
(攝影/謝三泰)

在漢文化強勢的社會 追求姓名以外的平等 

名字是對於自身的基本認同,面對漢人價值觀為主流的現代社會,即使政府推行回復原住民傳統姓名已經16年了,原住民名字還是屬於弱勢。年輕一代的排灣族大學生——Kayama.Vavilulan表示,跟漢名相比,他較認同自己的原住民名字,他直言:「我喜歡自己是原住民,Kayama.Vavilulan代表我是原住民,以後,我也會幫我的孩子取原住民名字,我會一直傳承下去!」然而,礙於現實生活環境,他平常很少使用原住民名字,大家都是叫他的漢名「王保羅」。

有原住民名字不用或是不肯改回原來傳統名字,除了改名手續繁複,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外界觀感。台灣大多數的人對原住民還是投以不同的眼光,很多人都會有外國名字,大家習以為常,但是有原住民名字卻會被貼上標籤。政府該做些甚麼讓原住民們在社會上達到真正的平等,並非只是讓身分證上多些空格可以寫上原住民的傳統名字,就呼口號說族群平等。用漢人的思維去處理不同族群的特有狀況,本來就不妥,政府對於原住民的政策有很大的改善空間,除了表面地改名改姓以外,其他更應該被關注的層面卻沒有被注意到。

記者 陳文玲
來自煙雨朦朧的基隆,但是有別於家鄉的陰沉天氣,個性樂觀開朗,積極進取。 喜歡讓人開心的事物,也希望將開心帶給身旁的人。   喜歡用文字紀錄生活,聆聽別人的故事,是豐富自己人生的速成法, 因此,記者這條路是走定了!   來吧~Fighting~  
記者 陳文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