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滿足 電玩人生
虛擬滿足 電玩人生
記者 徐志玲 文 2010/12/19
線上遊戲進入人們的生活,細緻的動作和畫面吸引了大人和小孩,它取代了人們身邊的玩伴,佔用了人與人互動的時間。電玩雖然總會跟浪費時間,功課變差,視力損壞等負面印象連接在一起,但從2001年的17億到2009年飆升為180億的臺灣線上遊戲經濟產值可知,電玩的魔力不容忽視。
電玩將現實生活中的場景虛擬化,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的滿足,轉而從分數和等級的提升中獲得成就感。電玩玩家蔡勁翰表示,「電玩可以用虛擬的人物來達成現實生活中無法達成的事物,我吉他彈的很爛,可是有一種電動吉他,它就可以讓我滿足。」
電玩取代真實世界互動
電玩使人實際參與其中,一舉一動都可能牽動情節的發展,將自身「投射」為遊戲中的角色。隨著科技的發展,電玩遊戲的「真實」程度越來越高,逼真且立體的畫面、聲音,第一人稱視角的轉換和玩家操作的細膩度等,配合複雜多變且近乎真實的人工智慧,讓玩家彷彿進入了另一個「真實」的世界,藉由電玩超強的互動性,和虛擬的真實度,可以使玩家想像自己是活在電玩世界裡,而忘了現實生活中該做的事或該念的書,甚至讓很多人願意犧牲睡眠時間來玩電玩,造成為了使電玩裡的人物變得更強壯,真實世界玩家生病的病態世界。虛擬世界裡的法寶,無法真的解決現實社會裡的問題。
電玩產業未發達以前,小朋友透過扮家家酒或官兵捉強盜等遊戲,來培養與與同伴之間的情誼,也試著學習成人世界裡的真實互動模式。在電玩出現之後,透過有趣的遊戲規則、等級與地位的連結、團隊之間的緊密合作等結構,經由嚴密的設計,比家家酒更能吸引小朋友,讓小朋友感到更好玩。雖然玩電玩遊戲對小朋友而言可以訓練反應力,但他們卻失去了與同儕、朋友之間互動的機會。
可愛的畫面吸引玩家沉迷電玩,重視電玩中的團體多於現實,失去與同儕、朋友的互動。(圖片來源/遊戲基地)
玩電玩 讓你不寂寞?
很多人因為內心空虛而玩電玩,把自己寄託在虛擬的電玩世界中,久而久之,跟身邊的人愈來愈疏離,在現實世界的人際關係變得大有問題。無論任何事物,只要上癮,都不是好的。如何適度在電玩中啟發潛力,而不是過度沉迷,得要靠父母們好好引導孩子。父母和師長擔心自己的小孩和學生,被科技時代的電玩給吞噬掉的同時,遊戲科技業卻日新月異蓬勃的在發展,在臺灣,2001年17億的線上遊戲經濟產值,2009年突破為180億。由此可知,電玩產業是臺灣經濟最重要的金雞母。此外,接踵而來的還有視力減弱的問題,在臺灣需要戴眼鏡的人特別多,每十人中約有九人戴眼鏡,國家在推動科技產品時,也間接提高了近視的人數。
擁有這麼多壞處,為何電玩業依然興盛?許多玩家投身其中,是否因為現代人都太寂寞了,沒有朋友,沒有玩伴,沒有聊天對象,日子很無聊?奇怪的是,由於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活應該要越來越開心,為什麼憂鬱的人反而變得更多,迷戀電玩的人數都數不清。交換學生曹姜笛表示:「心情好我一定會出門,而不願意只待在電腦面前。有的人說玩電玩是為了鍛鍊智商,但這說法短期內是不會見效的,如果有朋友,我會比較願意與朋友玩。 」
如何適度在電玩中啟發潛力,而不是過度沉迷,得要靠父母們好好引導孩子。(圖片來源/大紀元)
電玩成為新時代顯學?
不會玩電玩和會玩電玩的人有什麼差別?在古代讀詩的人中流傳:「不讀詩無以言」。在玩電玩的人群中,似乎也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玩電動,確實可以增加同儕之間的聊天話題。但不玩電動就真的沒有可以聊天得話題嗎?有些人說電動真能提高智力,某方面來說,或許是正確的吧。因為他犧牲了課餘的時間,與同伴接觸的時間,甚至減少睡眠時間,電動給予他的刺激,也許真的會提升他某方面的能力,但這個能力是否能用在學業上、生活中,則有待商榷。
打電動是玩物喪志、浪費生命的活動,如果還有這樣的想法是不是就太落伍了?在世界電玩大賽中奪得佳績的臺灣選手們被視為臺灣之光,總統接見選手、頒發獎牌的瞬間,以往被視為不務正業的電玩,頓時搖身一變成為熱門的新時代顯學。打電動不但不浪費生命,還能出國比賽、為國爭光。電玩似乎已經不再是「不務正業」的代表,世代在改變,新的思考模式不斷更迭,環境使得人們「接受」新的想法。然而,這些想法真的是對的嗎?
成功的遊戲令人懾服之處在於它們促進人們思考、合作、和創造的核心價值。在遊戲世界中,學習不再是一項困難的「工作」,而是解謎、探索、和不斷進行的挑戰與驗證。許多現實中的社群時常煩惱成員無法達到最基本的參與度,然而在遊戲中,玩家群卻可以展現出驚人活力與高度的參與感,並且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樣的精神不知道要羨煞多少老師、企業主管。臺灣玩家對遊戲展現的熱忱是有目共睹的,這些付出如果可以用在學習與工作上會不會對社會更好?社會要如何吸引人民付出像玩電玩一樣的熱情專注?這是人們永遠需要思考的問題。
![]() |
記者 徐志玲
我的全名叫徐志玲,好朋友們都會叫我玲玲。 我出生在緬甸,我心裡常常會想著緬甸,我熱愛臺灣,我感謝 臺灣給予我良好的教育和環境。傳播與科技學系是我想學好的專業 能力,我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為緬甸報導真實而具可看性的新聞, 讓世界認識緬甸,可愛的緬甸,因為我覺得具有豐富資源和地理優勢 的緬甸,人民的生活不應該如此痛苦,無恥貪婪的軍政府搞得讓國家 越來越窮,越來越封閉,讓無反抗能力的人民變得越無知越好,我希望 用我學到的傳播專業能力,為需要幫助以及需要改變的緬甸人民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