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騎士 感動從何而來
不老騎士 感動從何而來
記者 陳俐吟 文 2011/05/08
2011年,大眾銀行以一支《夢想騎士》廣告感動許多人,每個人都讚歎著,讚歎這些年逾80的老人家們能有如此的勇氣,去完成環島夢想。
其實《夢想騎士》是改編自2008年發行的紀錄片《不老騎士》,片中講述17位年過80的老人,有的有高血壓、有的有心臟病,而關節退化是他們共同要克服的難題。但他們仍然選擇跨上摩托車,沿著海岸線奔馳,面對風雨、面對自己的病痛,用13天完成環島夢想,《不老騎士》就是以側拍的方式記錄下這趟艱難中帶著感動的旅程。
旅行電影最重要的構成
仔細想想,執著和追尋好像是旅行電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國片《練習曲》以聽障青年對看見臺灣的渴望為主題,藉由獨自單車環島刻畫出臺灣的各個面向;《單車上路》則以四個徬徨無助的青少年作為主角,描述他們各自因為不同理由從生活中出走,在蘇花公路上演了一段帶著反叛的,追尋愛的旅程,雖然最後結局就像你能想到的那樣。而與《不老騎士》有異曲同工之妙的《一路玩到掛》亦是,兩個時日不多的老人,不顧醫生的反對勇闖世界各地,只為了實現年輕時曾許下的人生願望,因為沒完成的事永遠是人生中最後悔的事。
為什麼旅行電影總愛強調追尋的重要呢?難道旅行不能只是單純的走走玩玩、吃吃喝喝,不需理由嗎?──當然不行,那不就變成旅遊節目了嗎?在煩悶無力的生活中,人們總需要點什麼讓自己相信明天會更好,有時候他們可以離開原先的生活,有時候他們不能。不能的時候,他們只好將希望寄託在電影中,看著旅行電影,或者看著公路電影──一種強調追尋、成長和改變的電影類型,想像著自己可以如主角般瀟灑,拋下所有,不顧一切地朝夢想前進。
那麼,也難怪追尋在旅行電影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了,因為與其說旅行電影涉及的是實體的移動,倒不如說它強調的其實是主角在心理和精神層面上的變動,路途的長短並不重要,即使是從房間裡走到家門前,只要有動機,並且動機夠有意義、夠吸引人,並且能促成某種成長或改變,這趟「旅程」也就精彩可期。
《不老騎士》關注的是什麼?
而雖然追尋可說是旅行電影的真諦,《不老騎士》卻為何能以紀錄片之姿引起廣大迴響呢?甚至聲勢大過那些強調在旅程中成長,找到自我的電影。
首先,大眾銀行翻拍的廣告功不可沒,它將強調紀實的紀錄片配上磅礡的音樂,以「不平凡的平凡大眾」之名,煽情地鼓動每個人心中對夢想的嚮往。再者,年齡本來就是這部紀錄片的賣點之一,若是13個年輕人閒來無事跑去機車環島(搞不好還翹課),途中一路順遂,這部片會吸引人嗎?一定會被罵是不良示範。但當主角是一群患有疾病的耄耋老人時,它就具備了正向的鼓勵力量,讓觀眾們覺得:「啊!這群面臨生死關頭的老人家都做得到了,難道我做不到嗎?」再加上《不老騎士》中的主角雖然是老年人,但主辦者是年輕人,片中呈現的是不只是年輕人在學習老人家對夢想的堅持,老人家也在學習年輕人的活力,因為年齡差距產生的張力,讓它更加扣人心弦。
最重要的一點──因為它是紀錄片。就因為它是紀錄片,所有情節都不是被安排好的、不是照著劇本走的,所以它真實,它真真切切地貼近每個人的生活背景,就像多數人家中會有的爺爺奶奶有一天告訴你他要去環島囉,別擔心他。也因為它是紀錄片,所以跟劇情片的向心力相反,並不會引導觀眾進入導演所設定的虛擬世界中,而是像離心機一般,將片中所記錄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意義,向真實世界、向社會、向觀眾投射,進而改變些什麼。
但即使《夢想騎士》被大肆宣揚、轉載,《不老騎士》仍有些讓人詬病的地方。「他們面對家人的反對、高齡考照、身體老化障礙、以及1139公里漫漫征途中的風雨、坍方等各種嚴峻考驗,要如何完成夢寐的里程呢?」影片簡介這樣寫道。不過或許因為環島是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主辦的活動,所以比起實踐夢想不嫌晚和旅程中的環境考驗,紀錄片的意圖似乎更偏向於描述老人們的身體狀況。從團長賴清炎血紅素不足、住院,到老人家們血壓偏高、跌倒受傷仍堅持要騎下去,《不老騎士》使人感覺努力的過程並不是焦點所在,反倒是藉由強調老人家們身體不好,進而獲得認同及關注。

(圖片來源/不老騎士部落格)
夢想,本來就是極為煽情的詞彙,尤其用在一群老人家身上,所以許多人因此被鼓舞並不讓人感到意外。但旅行的意義絕不僅止於追尋,雖然旅行電影總愛告訴你有個理想會比較高尚,可就只是沒有目標地從這個城市到那個城市難道就比較難以啟齒嗎?或許有時候旅行不需要理由也不需要原因吧,畢竟生活不是電影,不必如此激情,只要對得起自己問心無愧就好,因為你,才是你生命最忠實的觀眾。
![]() |
記者 陳俐吟
相信人生的圓滿與不圓滿 所以才義無反顧的來到這裡 你好:-) 我是陳俐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