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新聞 爭議新趨勢
動新聞 爭議新趨勢
記者 林映綺 文 2010/12/26
近年來,網路已經成為現代人獲取資訊的重要來源之一,網路進而發展成公共領域的一環。傳統報紙及電視新聞不只是人們接收訊息的唯一管道,電子報、網路新聞相繼出現,讓越來越多人依賴網路媒體。最近被廣為討論的「動新聞」,也成了新興媒體之一。
動不動腥羶色 新聞變娛樂
動新聞是由蘋果日報在網路上發布的媒體型態,它利用動畫及真實畫面的配合,傳達資訊給網路族群。以報紙、電視新聞為主的臺灣,動新聞造成的轟動震撼了整個社會,不只是畫面有別於傳統新聞型態,最重要的是,動新聞的「娛樂性」。傳統新聞追求事件的真實,畫面都採取現場,文字也以精煉具體描述事實為宗旨,動新聞卻操作新聞成為娛樂大眾的方式。聳動的標題、辛辣的畫面、誇張的旁白等,成為製作動新聞不可或缺的要素。
動新聞尤其喜好將現場無法拍攝的畫面,以動畫模擬方式呈現在網路上,最常見的莫過於社會事件的操弄,如:性侵等社會案件,將被害人遭性侵的過程繪製成動畫,搭配對話及旁白,將社會新聞詮釋像齣戲劇。事實上,壹傳媒創立壹傳媒動畫公司,有專門的編劇及動畫師製作目前所見的動新聞,壹傳媒發行人黎智英接受路透社採訪時,更預言:「動新聞將成為主流。」諸如此類的做法,讓動新聞成為網路族群觀看新聞的熱門形態,閱聽人觀看動新聞刺激與腥羶內容,也引起社會輿論。
以補教老師高國華的「補教人生」為例,動新聞移植八點檔「夜市人生」的片頭,套用在這件事上,利用嘲諷的手法將這事件娛樂化,甚至編列一整個系列,其中不乏將該事件的細節以動畫模擬,如:陳子璇指控劉毅騷擾,就將兩人之間的對話詳細描述,讓觀看者了解事件發生的過程。雖然動新聞美其名是將現場畫面再次重現,但其中有違背社會道德及侵犯他人隱私等讓人疑慮的地方。
被放大的負面教材 影響有利有弊
為了增加閱聽人的點閱,該媒體會篩選新聞製作成動新聞,不難發現,這些動新聞的標題都是關於色情暴力或者名人八卦,對於公益性質的動新聞則是少之又少。對於公共議題,動新聞選擇將重點聚焦在「醜態」,例如:陳雲林來臺進行第六次江陳會談,動新聞就著重在綠營在圓山飯店外的抗議,對於江陳會談的內容只採取一小部分內容,顯現動新聞在負面消息的報導多過於資訊的傳達。
逼真的模擬犯罪及腥羶色的新聞內容,讓蘋果動新聞一開播就受到矚目,也陸續遭到台北市政府及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簡稱NCC)的警告。原因無他,政府單位認為這些動畫,將社會事件的過程過於詳細呈現,恐怕讓瀏覽的青少年有不好的行為示範,暴力血腥的案件情節,一一以動畫的方式攤開在網路社會供人觀看,未經過完整行為教育的未成年兒童,的確會受到影響,造成心中的陰影外,會讓判斷力較薄弱的青少年,有了犯罪的行為根據。
判斷是非的能力,是否因為動新聞的存在而扭曲了?家長的疑慮固然有道理,但最重要的道德價值觀應從家庭與學校建立,如果藉著動新聞,教導孩童正確的行為教育,也是另種媒體素養培養,例如:尊重個人隱私的觀念。動新聞的尺度遊走在道德邊緣,有時候在報導的同時,會透露事件內容的隱私資訊,藉類似的新聞,引導孩童建立尊重人權的觀念。
變調的新媒體 發展有待市場考驗
動新聞的規範處在模稜兩可的邊界,尤其在色情暴力的新聞上,即使有限制級新聞的警告,只要想看到都是不受限制的,根本無法阻擋青少年點閱。注重高人氣點閱率的動新聞,一直飽受批評,就算遭到許多團體的反對,如:兒福、婦女團體等,也只是依照政策限制,做了表面功夫應付法規。即使發行人黎智英認為動新聞將成為新趨勢,但內容不變,這樣的新聞型態將挑戰全球的媒體道德,影響的範圍將不只是臺灣。
如果完整報導事實是動新聞的宗旨,那在選取題材上必定要再做調整,才能獲得大多數人的認同,也能增加社會階層的觀看支持。目前蘋果動新聞都偏向報導社會的黑暗面,或以美女圖報導吸引群眾,如果增加正面報導,改變只尋求某些觀眾的操作模式,不只能成為正面教材,藉由簡單明瞭的動畫,讓觀眾即時了解事件的發生。短期內,蘋果動新聞的內容改變,似乎是較難以預見的,發行方式及報導模式是符合時代潮流且具有創意,如果發行商能反思市場的完整架構,也許能將動新聞帶向另種新媒體先驅。
網路媒體的出現,目前只是開端,但從電子報到動新聞,這些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它的前瞻性是無可限量,生產者與解讀者之間的意義協商,也將因而轉變。網路的開放空間給予了媒體人新的拓展區塊,在許多人尚在挖掘的階段,動新聞的出現造成的衝擊無可比擬,甚至在國外也引發了討論。未來是否會如黎智英所預言,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動新聞利用網路的特點,顛覆了新聞的既定模式,是創新也是隱憂,如何善用成了最大的課題。
![]() |
記者 林映綺
現在是2010年 大三 傳播與科技學系 是以後履歷上的學歷 竭盡所能作好 是實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