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期

同志教育 行不行

教育部宣布自民國一百年九月開始將把同性戀教育納入國中、小的性別教育當中。而聽聞教育部此政策的發布,引起了部分老師以及家長的反對,並在網路上貼文聯署,以「不是反同性戀團體」的聲明為基礎,反對在正值青春期的學習階段,納入同志議題,以免混淆孩子對性別的認知。

同志教育 行不行

記者 陳蕾 文  2011/05/29

育部宣布自民國一百年九月開始將把同性戀教育納入國中、小的性別教育當中。而聽聞教育部此政策的發布,引起了部分老師以及家長的反對,並在網路上貼文聯署,以「不是反同性戀團體」的聲明為基礎,反對在正值青春期的學習階段中,納入同志議題,以免混淆孩子對性別的認知。

 

國中小教同志議題 引起反對浪潮

教育部將同志議題納入國中、小的教育當中是法源於民國九十七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100年度實施)中的性別平等教育的理念:「性別平等教育,即希望透過「教育」的歷程和方法,促使不同性別或性傾向者都能站在公平的立足點上發展潛能,不因生理、心理、社會及文化上的性別因素而受到限制。」其中,學習內容包含著認識不同的性取向、以及多元性別特質等。

除了同時在法源上有依據,教育部更進一步撰寫教師教學手冊,以教育學生自小用正確方式認識性別外,並突破固有的性別刻板印象,為本來教師在性別教育當中較不當或者模糊的方式上,給予方向性的教學方針。

 

同志教育到底是否合適進入中小學,引起廣泛討論。(影片來源/youtube)

但這樣的政策卻引起部分老師與父母反對。反對教師認為,反對政策並非反對同性戀,這樣的敏感性議題,納入基本教育當中會引發家長不滿;而另外反對教師也認為,這樣納入性別平等教育,只會刻意將異性戀與同性戀做區分,並將同性戀問題化,造成反效果。

而在家長方面,家長主張自己有優先教育權,教育部這樣強行將同性戀納入國中、小教育,擔心造成孩子正值青春期的「性別認同」與「友伴關係」建立上,會造成混淆。另外家長認為,教育部會推行此政策,乃因為同志運動的興起,以及在民國八十九年發生的葉永誌事件,就讀屏東高樹國中的他,一次上課出去上廁所後,被人發現死於廁所的血泊當中,有人認為這場意外與葉永誌個人的性別特質有關,因此對於台灣日後的相關性別平等教育有深遠的影響。

 

媒體傳播刻板印象 同性戀問題化

但是並非學校教育性別平等,尤其是認識多元性傾向,這樣就會有助於孩子對於同性戀的看法,最重要的是社會的整體環境所帶給孩子的觀念。從孩童最常接觸的電視、電影媒體看同志曝光的內容,雖然近年電影中表現同性戀越來越多,但是內容不乏以同性戀刻板印象來描繪同性戀。如異性戀電影中描繪男同性戀者娘,女同性戀者極度男性化,雖然這些特質在同性戀上是有,但非全然都是。因此這樣的方式強化同性戀者在觀眾的刻板印象,更將這些娘、男人婆的特質與同性戀畫上等號,使得擁有這些特質的異性戀者被誤認為是同性戀。

另外,部分電影以嘲弄的方式描繪同性戀者,如深受大眾喜愛的周星馳電影《整人專家》中,周星馳假扮同性戀者,以娘的特質去模仿,並將同性戀者與愛滋病作連結;電影《逃學威龍3龍過雞年》梅艷芳因男人婆個性與中性裝扮被誤認為同性戀。而新聞強調同性戀議題與活動,將同性戀議題問題化。

再來的環境因素-愛滋病的宣導,大部分的人將同性戀與愛滋病患者群做連結,雖然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每年也有針對於異性戀與同性戀做愛滋病調查與篩檢,數據結果也顯示著每年同性戀者罹患愛滋病的比例都比異性戀者高。但針對於這樣的數據,同光同志長老教會的幹事小恩這樣說到:「據內部可靠消息說,如果調查到同性戀罹患愛滋病的話,業績是異性戀的六倍,因此調查人員都教會去同志酒吧、夜店篩檢。」顯示了這樣的數據可能是經過選擇的。

台灣四月最新愛滋病統計。(資料來源/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現今以異性戀為主要的社會環境,許多性別觀念已經深植在社會大眾與家庭當中。傳統家庭中教授的性別刻板印象所導致的性別二分化;以擅長方向,「工具化」兩性特質;媒體強調男、女性身體的不同,並固定化男性與女性身體、打扮。父權的強大社會架構,讓灰色地帶的性別沒有生存的餘地,更讓同性戀一直被視為不正常與體制外的。

在這樣的環境下,即使教育者在有心想要使大眾對同性戀有正常的觀感,得到的成效並不明顯,並且在這樣的環境下,更可能因為「加入」認識多元性傾向的相關政策到教育上,讓社會異性戀對同性戀的反感增加;亦可能因為這項行為的特殊,促使同性戀的議題更為彰顯。

 

政策模糊 教師無所適從

另外,在這項政策方面,依照最新的教學內容來看,除了希望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多認識並尊重多元性傾向外,在如何教導與可能會面臨的情況皆還過於模糊。教材內容多為對現代社會刻板印象的性別做解釋,與講述尊重多元性傾向的重要與相關法條,雖然有明確列出可以教學的大綱,但實質課程所要講授的內容相當模糊,再加上以往老師鮮少在詳細教授認識多元性傾向中有豐富的經歷,又擔心學生家長的反對,更使得教師在這項新的政策更無所適從。

不過在從家長的角度來看此項政策,在家長的聯署聲明當中,似乎模糊了教育部推動此項政策的主要內容。教育部主旨是在希望藉由認識多元性傾向而改善對於同性戀的偏岐,並非要學生們在國中、小開始思考自己到底是否為「傳統」以外的性傾向;另外聯屬團體聲明此向聯署活動並非是在反對同性戀,其主要反對原因是國中小學的孩童正值「同性密友期」,可能會造成孩童認知錯誤。這樣的認知不是懼怕自己的孩子成為同性戀者?更何況教育部這項政策目的只是希望孩童可以多元認識,並非有「陰謀性」地想要強制孩童成為同性戀。

從兩方面的缺失來看,教育部這項政策因內容模糊導致反對,並且台灣在教授多元性傾向的議題還不是有豐富經歷,在教學設計與應對方式未提出完善的措施;同時在台灣的社會環境來看,同性戀議題在近年來雖然曝光越來越多,但還不是以正面的態度去探索與曝光,因此普遍的社會大眾在對於同性戀的認識僅限於媒體上與刻板印象上的認識,更容易導致新概念與舊概念的衝突與鴻溝。因此在台灣同志傳統印象尚未消退,新概念卻也尚未清晰與穩定,教育部這項的政策,可能還要再多做改善與釐清,以更恰當的方式讓社會大眾認識多元性傾向。

 

 

記者 陳蕾
莫名其妙很注重生活中每一分每一秒的感覺,所以一直以來都被感覺牽著鼻子走。靠感覺做事的我,音樂成為撫慰心靈的最好良劑。如何用文字表達我對自己生活周遭的想法,其實對我而言自從國中以後就開始有點難了,想到可真是汗顏阿!不過,努力嘗試,嘗試在喀報當中,可以將自己的感覺、想法完整且美麗的表達出來,讓大家可以與我一起體會我的感動!
記者 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