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期

醫療配特教 創造新希望

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特別的,然而現今的特殊教育體制通常站在醫學的觀點定義學生的「特殊需要」,忽略了因為社會文化而產生的原因。當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不同於一般人時,往往第一步先接受醫生的評估和治療,但治療個人問題取代了對社會制度以及生活環境的檢討。

醫療配特教 創造新希望

記者 彭婉婷 報導  2010/12/26

界上每個人都是特別的,然而現今的特殊教育體制通常站在醫學的觀點定義學生的「特殊需要」,忽略了因為社會文化而產生的原因。當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不同於一般人的時候,往往第一步先接受醫生的評估和治療,但治療個人問題取代了對社會制度以及生活環境的檢討。在缺乏專業方法與理論的評估下,疾病的診斷門檻降低,醫生賦予病人的症狀一個「專有名稱」並且利用藥物來到控制情緒、維持生活,治標卻不治本。

 

身心障礙 特教比藥物更能治本

近年來憂鬱症、過動症比率上升被視為社會問題,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隨著醫師的影響力提升,疾病的普及化使得藥物間接成為生活的必需品,圖利的醫生、圖利的廠商,是否意識到一個不精細的判斷,是會影響病人一輩子的生活。所謂對症下藥是針對疾病的病源而選出適合的藥物,但藥物並非萬靈丹,身心障礙病患僅能夠透過藥物控制無法操控的身、心理反應,但也只是暫時解決當下的問題。


在二十世紀主流的西方社會價值中,身心障礙被認為是一種需要被「治癒」、「矯正」的身體狀態,在生活上是無法獨立自主、無能的、需要接受社會慈善幫助的。人們往往將此視為一種個人的悲劇,也被認定為一種社會問題與社會的負擔。然而特教所採取的分類方式,應該是符合障礙類別且需要接受特教服務者才能成為特教學生,鑑定過程的穩定性特別重要。目前僅對於視、聽障礙的鑑定以儀器檢查判讀為主,較為客觀。但對於學習障礙、情緒與行為障礙、自閉症等類別的診斷,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醫師徐美雲表示:「剛開始醫生會以基本的問題做簡略的判斷,若有無法判斷的部分則會轉介職能治療師進行量表檢核。」徐美雲認為醫療評估的量表具有一定的可信度,透過檢定可以更了解病患進而找到治療的方法。然而醫療化的現象讓醫師的嚴謹度備受質疑,許多障礙的評斷來自於他人的觀察和行為量表檢核,但觀察和量表的結果並非絕對準確的。


老師的態度也是問題所在,特教老師、治療師和醫生對於身心障礙者都各有功能, 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副教授李翠玲說:「有些老師在碰到比較棘手的狀況,就會認為是醫生或是復健師的事,覺得他們才是專業,演變成老師的功能越來越 弱,這是目前醫療化的普遍現象。」許多老師期待醫療專業人員提供學生治療訓練和教學方法,以醫療模式來「治療」障礙學生、提供教學建議,將醫療角色從鑑定診斷擴大到教學訓練。李翠玲說:「醫療手段普遍應該實施在教育之前,當問題發生時首先應該前往醫院診斷,在鑑定過後開始實行教育,而不是透過醫療來取代教育。」藥物能產生立即性的效用,但老師卻具備潛移默化的效果,讓病人透過教學來學習自我控制,進而放棄藥物。因此李翠玲表示特教老師別看輕了自己的能力。

  


  老師對於身心障礙學童來說具有潛移默化的效果。(圖片來源/光明日報)

專業的醫療診斷以及評量固然重要,但疾病的診斷與教育的需求不一,障礙程度並不能反映教育需求,站在教育的立場需以「人」為本出發,並非以病徵的「名稱」來給予不同的服務,醫療往往忽略了身心障礙的社會文化因素,將障礙歸咎為個人問題。雖說身心障礙的鑑定與標籤,是為了讓符合資格的學生得到適當的服務。但是在台灣,鑑定後的結果並沒有讓身心障礙者的安置和服務進行分類,這樣的鑑定,給病患貼上了標籤,結果得到的服務又沒有差異。新竹教育大學特教系莊雯琳談到這樣的現象,指出有些「資優學障生」,也就是學習有障礙但在某方面卻具有突出的專長,屬於資優生但卻通常都被分在資源班,只獲得學習障礙教育,資優教育這部分反而被忽略了,有過人的長才卻未能受到發展。如此一來,鑑定分類的目的何在?對學生造成的負面影響是否大於從特教獲得的好處?

 

融合教育 消除障礙者標籤

障礙者的教育應該被重視,現今許多小學都採取融合教育,近年來融合教育的概念使得身心障礙學生在普通學校人數增加,這是為了使身心障礙學童能夠更加融入人群且減少歧視現象。「完全融合教育」指的是將身心障礙兒童和普通同儕依據固定比例,放在同一間教室一起學習,最大的特色在於將普通班的課程做調整,讓特殊學生能在普通班級中參與並且學習,課程進度也與普通班無異,對特殊學生也未加以標記。新竹融合學校見習生李筱薇表示:「在教學方面有部分的主科會分開教學,例如國文和數學。不過儘管孩子依能力分組上課,也都是在同一個教室內,融合教育很注重最小的限制環境。」談到上課狀況以及同儕間的相處,李筱薇輕鬆的表示:「彼此的相處都很正常呀!完全沒有任何的隔閡和歧視。融合校區的小朋友對於特殊生的障礙視為稀鬆平常,不會特別在意。感覺就像是…我有戴眼鏡你沒戴眼鏡,但你並不會覺得我很怪異。」融合教育強調提供身心障礙兒童正常的教育環境,而非隔離的環境,在普通班中提供特殊教育和相關服務措施,使特殊教育及普通教育合併為一個系統。

   
新竹教育大學附小融合班舉辦剝柚子大賽(圖片來源/吳教授融合教育網站)

完全融合教育在台灣還不算普遍,要開創融合班級必須有足夠的資源及支持系統,普遍碰到的困難是學校的結構及教育環境不允許改革、缺乏示範班級以及認為光靠普通的教育改革,就可以讓特殊或難教的學生表現更好。但融合教育的概念已在一般學校慢慢滋長,每個班平均會有一到兩位的身心障礙學生,老師們也會定期參與研習,學習如何教育特殊障礙的學生和幫助他們融入環境。竹東國小廖鳳英老師說:「班上有一些智能障礙、過動症或是自閉症的學生,老師都會和家長互相協調與配 合,並且記錄他們的學習狀況。為了避免他們被同儕排擠或歧視,平日也要教導同學們正確的觀念和態度。」

面對身心障礙患者,醫療和教育應該相輔相成,至今醫療和特教相較,仍然是以醫療為主要決策的合作關係。兩者相配合,同時滿足學習和治療的需求,培養健全的人格以及生存能力,才是最好也是最具前瞻性的方式。

記者 彭婉婷
                                      自認為是無敵悶騷人 因地制宜  沉默和瘋狂都是我的專長  不是個善於交談的人  但我喜歡聆聽大大小小的故事  願這學年用自己的雙手 譜出一篇篇精彩動人的樂章                                          
記者 彭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