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期

拒絕老化 傳統歌仔新創意

「我身騎白馬,走三關~」聽這首耳熟能詳的曲調,立刻能聯想到傳統戲曲─歌仔戲,可見音樂在歌仔戲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不過,歌仔戲曲調並非一層不變,透過不斷的嘗試與變化,從傳統與創新激盪出的新思維,企圖吸引更多觀眾群。

拒絕老化 傳統歌仔新創意

記者 李庭蕙 文  2011/05/29

「我身騎白馬,走三關~」對台灣人而言,聽這首耳熟能詳的曲調,立刻能聯想到傳統戲曲─歌仔戲,可見音樂在歌仔戲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不過,歌仔戲曲調並非一層不變,透過不斷的嘗試與變化,試圖吸引更多觀眾。一種從既有曲調上的編修,強調演出的精緻化;另一種「新胡撇仔戲」則注重音樂的拼貼與多元。兩種路線絕不單是傳統的傳承,或純粹創新的發想,而是傳統與創新激盪出的新思維。

回顧過去歌仔戲音樂發展,其實可以發現它的包容力極強,可謂一個大熔爐,也使得音樂形式的演變與來源相當豐富多元。最初,歌仔戲以宜蘭當地的歌仔為基礎,像是四空仔(即七字調)、雜念仔等,後來又受到小戲以及其他劇種例如北管、京劇的影響,為其音樂元素增色不少。

之後,在廣播與電視歌仔戲蓬勃之際,陸陸續續又有許多藝人創作各種曲目,甚至結合台灣本地民謠、閩南與流行歌曲,形成富有本地特色的歌仔。而到了現代劇場時期,對於整體風格講究精緻化,表演的服裝、燈光以及音樂的安排更加要求,劇團也會依據劇情所需,設計專屬的新編曲調。

 


在廣播與電視歌仔戲蓬勃之際,陸陸續續有許多藝人創作各種曲目,
結合台灣本地民謠、閩南與流行歌曲。(圖片來源/youtube影片截圖)

精緻化表演 動人但成本高

不過,現代劇場舞台的歌仔戲音樂製作,與以往「廣納百川」的形式較不相同,增加許多細微的考量。讓劇情步調與整體音樂安排能更加協調,從曲調的安歌,到音樂的變化與強弱等各方面,讓舞台的人事物與音樂能恰如其分,並掌握的更加緊密。透過細部的著眼,使得歌仔藝術朝向更為精緻的路線。

2008年唐美雲歌仔戲團《蝶谷殘夢》,為第一部率先結合大型西方管弦樂隊的歌仔戲,中西的結合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曲調。《蝶谷殘夢》的音樂創作講究精緻,仔細推敲不同音樂風格的銜接,聽覺上是否合宜流暢。畢竟中西方合作,並不意味絕對的成功。在《蝶谷殘夢》中,音樂主題分為傳統歌仔戲曲調,另以交響樂做為貫穿表演的配樂形式,猶如電影配樂般渲染整個場景的氣氛,突顯人物心境的轉折與變化。此外,演唱的同時除了保留傳統國樂外,時而搭配一些音域較低的西方樂器,如大提琴與小提琴,令原本耳熟能詳的歌仔曲調,變得別有一番風味,聲音表現上更加圓潤、柔和。
 


《蝶谷殘夢》音樂主題分為傳統歌仔戲曲調,另以交響樂做為貫穿表演的配樂形式,猶如電影配樂般渲染整個場景的氣氛,突顯人物心境的轉折與變化。 (影片來源/youtube)


然而即便目前也有許多歌仔戲劇團,企圖做類似的嘗試,但是在現今環境考量下,卻不得不屈服於現實,而無法達到如此的目標。由於歌仔戲的觀眾群,遠不及其他大眾流行文化,小眾的觀眾市場,使得劇團收入多半不豐厚。況且台灣歌仔戲團數量多,而政府補助經費有限,導致劇團間競爭激烈,許多小型劇團難以嶄露頭角。
 

創意不設限 新胡撇仔顛覆傳統

相較於較成本較高的精緻曲風,「新胡撇仔」則是另一種活潑的風格,從它的演進不難看出其另類多元的歌仔可能性。新胡撇仔源於野台的胡撇仔戲(opera的音譯),在皇民化運動之下,傳統戲曲都被迫「改良」演出,穿上和服,手持武士刀,改唱西洋流行歌,或是利用爵士樂伴奏等。胡撇仔戲表演風格相當自由,融合了各種電視、電影、等流行娛樂,因此無論身段或是音樂的要求,並未絕對遵循傳統模式,或是承載過多的包裹與束縛,甚至可說是在一片罵聲連連中成長茁壯。直到近十年,胡撇仔戲才慢慢以正面或多元的戲路曲風重新受到重視。

當胡撇仔戲漸漸與小劇場交流互動,而逐漸延伸出新胡撇仔。不同於精緻路線,新胡撇仔的表演更加充滿活力,各種音樂元素的拼貼使用,讓歌仔戲更為大膽、更具挑戰性。較著名的劇團如金枝演社,演出過程中,演員會穿插演唱流行樂,甚至是布袋戲中著名的〈苦海女神龍〉。

此外,台灣春風歌劇團近年作品《威尼斯雙胞案》,亦是個新胡撇仔的例子。雖然爵士鼓、電子琴等偏西洋樂器的置入,胡撇仔戲早已為了節省文武場費用而採用,但是《威尼斯雙胞案》的西洋味更加濃郁,結合時下流行的搖滾、金屬元素,極具特色曲調配樂,打破一般人對於傳統歌仔戲的想像,促成另一種有別以往的音樂力道。另外,音樂的內容物──歌詞也有很大的轉變,歌詞不被桎梏在禮教之中,而是貼近年輕人的生活,運用人們日常的字句詞彙,如BL、宅男、google等,縮短歌仔戲賞花賞月的飄渺,拉近與現實之間的距離。

 


《威尼斯雙胞案》結合時下流行的搖滾、金屬元素,極具特色曲調配樂,
促成有別於以往的歌仔力道。(影片來源/youtube)

當歌仔戲遇上流行樂

近幾年,歌仔戲曲調與音樂的改良,除了歌仔戲工作者本身的推進,台灣流行樂創作者似乎也企圖從歌仔戲中,找尋創作的素材。2008年似乎是最明顯的一年,蕭閎仁發行的專輯當中,自編自唱一曲〈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MV裡運用不少歌仔戲的元素,都馬調當中最常聽見的「身騎白馬」一段也被拉近流行樂。至於,同年還有星光班的徐佳瑩所唱的一首〈身騎白馬〉,同樣使用同一段的歌仔曲調做為歌曲的焦點,整首曲子巧妙地將古調與電音融合,讓歌曲相當成功,在當時也算是順勢帶動了歌仔戲的曝光。

對於流行樂的成功,不禁開始令人思考戲曲與時下流行樂之間的新關係。刻板印象時常將古板、老派等觀念與歌仔戲做連結,但透過〈身騎白馬〉一曲,能看見歌仔戲與流行之間的可能性。〈身騎白馬〉的製作人蘇通達,除了此曲之外,在其個人網站上也發表許多另類的電音歌仔戲。雖然他曾在媒體上表示歌仔戲只是創作元素,但或許有一天歌仔戲能從這種創作元素中解脫,成為創作的主體,讓電音歌仔戲成為新的另類歌仔戲。


蘇通
達不僅有〈身騎白馬〉一曲,
還有其他以歌仔為元素,編製而成的音樂
(圖片來源/王牌音樂網)


歌仔戲是種包容力強的傳統戲曲,從發展歷程來看,不難看出歌仔戲總有一套與不同背景的流行或通俗文化相結合方式。至今,歌仔戲仍不斷地演變,特別是曲調風格的轉化,蘊藏著許多創新的可能性,從曲調與劇情間的細緻安排,或是新胡撇仔的音樂拼貼,甚至與流行文化的交融,都能開啟歌仔戲的新構想,並藉此契機吸引更多歌仔戲的觀眾群。

記者 李庭蕙
  我是李庭蕙,綽號小布,因為猜拳出布的時候,短短肥肥的手,讓人發自內心的說出小布二字。喜歡旅行、電影、歌仔戲。不喜歡每天洗澡的制度(可是我有向現實低頭!!!)、拿著便當還不能吃。今年居然大三了,真是歲月不饒人,準備要接受多多桑的荼毒。希望自己加把勁,通過傳科人必走的天堂路。
記者 李庭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