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期

糧食危機 向誰報告?

國立清華大學的退休教授彭明輝,將豐富的統計資料與國外農業經驗相整合,寫成了《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一書,對台灣農業未來的發展提出一個具整體性的見解。有別於坊間談論農業的書籍,在主題上多著眼於作物栽植的技巧、園藝的布置、設計,以及文學性的農村文化記錄,《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將台灣的農業問題放到全球糧食危機的脈絡底下進行探討,宏觀的針對台灣偏低的糧食自給率與扼殺農業的政策提出批評。

糧食危機 向誰報告?

記者 張宇翔 文  2011/05/29

立清華大學的退休教授彭明輝,將豐富的統計資料與國外農業經驗相整合,寫成了《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一書,對台灣農業未來的發展提出一個具整體性的見解。有別於坊間談論農業的書籍,在主題上多著眼於作物栽植的技巧、園藝的布置、設計,以及文學性的農村文化記錄,《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將台灣的農業問題放到全球糧食危機的脈絡底下進行探討,宏觀的針對台灣偏低的糧食自給率與扼殺農業的政策提出批評。


 
甫從清華大學退休教授彭明輝,儘管在學術上有著迥然不同的背景,依舊透過自身的鑽研與體悟,對農業提出批評見解。(翻拍/張宇翔)

 

點出台灣農業矛盾與危機

本書最核心的觀點在於,破解了一般人對於新自由主義經濟與全球化潮流下的貿易機制一貫抱持的刻板印象。在作者彭明輝眼中,世界貿易體系下的台灣所成就的是一個嚴重失衡,缺乏自主性與安全感的產業結構。彭明輝在本書中清楚而不厭其煩的點出國內普遍重視單位利潤微薄、環境成本巨大的代工產業,並透過相較於台灣的外部環境所呈現的糧食供需吃緊、遭受流通全球的熱錢的炒作的危機,顯現出政府對於糧食問題的低估與矛盾。

舉例來說,書中提及了隱藏在近年所發生的像美國牛、瘦肉精以及基改作物等受到大眾媒體熱烈關注的社會議題的另一個面向,是不為人知的「稻米生產與稻田轉作六年計畫」透過本地稻作減產,來使進口糧食傾銷所可能造成的糧價暴跌損害降至最低。美其名是為了不讓穀賤傷農,但這個「農」所指涉的具體對象,恐怕已是來自遙遠美國的農業企業家。

一般而言,接受媒體資訊的受眾所能知道的,是這些食物對個人身體可能造成的損傷極危害,但作者更亟欲揭露的,是政府如何主動的將台灣的農業做為全球貿易底下的交換籌碼,並透過鼓勵消費性、高經濟價值作物的栽植,去掩蓋為了使以美國為大宗的傾銷糧食,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打垮台灣固有的糧食市場的背後動機。除了經濟的面向以外,彭明輝對於台灣農業的生產面也表現出他的憂慮。受制於綠色革命的,台灣主流的農業型態亦呈現出低技術門檻、過分仰賴化肥農藥甚至一次性種子,以及逐漸遭受工業甚至家庭廢水侵蝕的水源等等的問題。這些問題在作者的眼中,都正逐漸迫使台灣的在地農業成為一個風險極高、難以發展的產業。

 

政府在哪裡?

但若以此論斷本書就此充斥著悲劇色彩,那或許就低估了作者高度的淑世理想。在陳列了無數台灣農業的弊病後,作者有意識的在本書的最末幾章一反先前的恐懼訴求,提出永續農業與生態復育的觀點,並援引日韓農會的經驗,倡議社區型農作孕育新型態農村文化,促進產業多元與活化的價值。但殊為可惜的是,永續農業,也就是農業生產以及消費的有機化的這個論點,儘管充分的整理了台灣目前早已由知識份子與較具的理性消費者,所創造的新型態購買行為與相應而生的新型態生活圈,並將之視為「人民的力量」與農業發展的解決之道,卻不見針對花下極大篇幅去直指弊病的台灣農業政策提出一些立法的方向與可能性。

就本書的整體論述看來,作者依舊把希望放在由民間團體去改變為數眾多,意見分歧且難以組織的一般社會大眾上,並期待政府聽見這些聲音並立即懸崖勒馬。但這對幾乎可以說是一手促成農業發展遲滯的政府究竟能產生多大的影響?既然作者看待政府角色的方式是將之視為農業改革的最末端,縱使民間真有足夠的資源投入進行農業轉型,又能對這個在作者筆下的顢頇政府有多少啟發?

做為一位學者,相較於大眾而言的政治資源應該是更為豐富而有力的,若不積極的運用學者位置上的優勢提出有力的遊說方向,僅僅止於「外國月亮就是圓」的國外成功案例援引,並附和於早已形成一定改革能量的行動主義者,這樣的改革策略未免顯得有些呆板,並未提出顯著而富針對性的遊說方針與新穎的政策思維,讓這個富有政治色彩的議題,卻沒有對現今政治舞台上的角色所應有的想像在其中。

 


彭明輝在部落格的留影。「
做為一位文化人士的任務便是在散播懷疑的種子,而不是收成已然明確的事實。」伯畢歐(Nerberto Bobbio)在《政治與文化》一書的語句,也是對所有知識份子的考驗與期許。(圖片來源:德光中學網站

總而言之,彭明輝針對農業政策提出的所謂改革方案,放到運作穩定而迅速的政經環境來檢視時,已然呈現了一種後見之明的無力感。不能否認的是本書用富有張力的數據對比與凸顯衝突的筆調,極細膩的整理出一套使人能夠更清楚的去理解結構的一本著作。很幸運的,這樣易讀而條裡清晰的著述方式能夠有一個以台灣為出發點的主題。即使在市面上,已有很多由歐美或是日本所引進的風險社會概念下的一般性書籍,如本書封底所附錄的《糧食爭奪戰》、《沒有石油的明天》等等,但不捨棄其全球性的視野,又能保留其對於在地的關懷,在現有的出版市場來說可以算是鳳毛麟角,期待這樣的在地論述形成另一種揭櫫全球性社會風險的一種新典範。

記者 張宇翔
存在是被歲月吸到發紅的煙頭 當它落地,成灰成土 我願用我的筆做掃帚將它撿拾 聽它訴說一個快要消逝的故事    
記者 張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