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期

憤怒病患 無奈醫生

在過去,醫生與病人間的關係建立是直接的,而今媒體發展快速,媒體的資訊傳布成了醫病關係的影響力之一。

憤怒病患 無奈醫生

記者 林映綺 文  2011/06/12

過去,醫生與病人間的關係建立是直接的,而今媒體發展快速,媒體的資訊傳布成了醫病關係的影響力之一。中國時報主任記者張翠芬表示:「大多數的醫療報導,以醫療糾紛為主。」以醫療糾紛為導向的醫病關係,會造成病人對醫生的觀感不佳,也因為媒體的報導,醫生對待病人會產生距離感,造成雙方的溝通失諧。

媒體 醫病關係失和的原兇

民國九十四年發生的「邱小妹醫療人球事件」震驚了整個臺灣社會,媒體的大篇幅報導更使得該事件備受矚目。在相關報導中,關於醫療疏失的報導及文章占了大多數,媒體將邱小妹事件形容成醫療改革的火苗,同時譴責醫界對兩位醫生的懲處不夠嚴厲,系列的報導使得兩位醫生成為眾矢之的。在媒體大幅渲染下,民眾對於兩位醫生投以責備,同時對醫界充滿質疑,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醫生代表的是生命的守護者,如果連醫生都不肯為病人負責任,那就喪失了職業的道德。

在一陣子的聲浪撻伐後,衛生署召開了「醫院急重症醫療會議」檢討現行的醫療體制疏失。事件的起源在於女童被父親家暴,送至仁愛醫院時,兩位醫生以「無加護病房」為由,將女童轉診至其他醫院,當媒體將事件的焦點擺在醫療道德時,民眾也會將重點強調於醫師的處置與品德,當大家輿論紛紛之際,卻忽略了背後最大的問題是家暴問題,媒體將關注力擺放在更能引起大家討論的「醫生」上,而輕描淡寫地講述邱小妹父母親的錯誤。媒體的選擇性報導,讓醫療界有了新的改革,對類似事件訂立了所謂的「邱小妹條款」,相關的報導卻只是片面地轉述衛生署的決議,沒有進一步去探討規章背後對醫生及病人的影響,多數的報導依舊著眼於對兩位醫生的譴責。

邱小妹人球案在媒體的報導下,影響了醫療界的改革。<圖片來源/中天新聞網>

邱小妹事件為醫療界投下了震撼彈,民眾也越來越重視醫生的品德,但醫生的好壞,卻沒有制式的標準。在過去的時代,醫生的話就像聖旨一樣不容病人反駁,而資訊的傳播使得現代人具備了許多的醫療知識,這些訊息不外乎是媒體所給予的,因為民眾的立場也會較偏頗媒體,媒體間接成為病人與醫生溝通的方式之一,諸如投訴、記者會等等。如果雙方立場一致,也許是一種好的溝通管道,但如果兩者處於對立的位置,媒體扮演的角色常給醫生帶來相當大的殺傷力,同時也可能破壞了醫生與病人的溝通模式。

 

請讓醫生為自己發聲

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教授邱玉嬋,在新聞學研究第九十三期中曾發表「醫病形象的媒體建構—醫療糾紛抬棺抗議新聞分析」,在這篇文章指出:「新聞如何再現醫生與病人的角色,某種程度上建構了閱聽人對醫師與病人的觀感。新聞所再現的醫病角色與關係,雖然是選擇性地放大了部份的真實,卻反過來建構了醫病關係、醫生與病人角色的社會真實。」點出了媒體在醫病關係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媒體的報導往往影響民眾對事件或人物的看法,對於佔大多數版面的負面醫療事件,民眾無形中採納了媒體的報導角度,與醫師的互動常常是帶著畏懼且壓抑的心態。

張翠芬也提到醫病之間的不信任,是醫界滿大的問題。醫師在與病人進行溝通時,常處於不對等的關係,加上媒體建構出的醫師形象,使得病人對醫師產生不信任感,兩者就無法進行良好的醫療溝通,而媒體將此類的事件擷取部分事實報導,更造成了惡性循環。

以義大醫院陳宏基醫師的醫療事件為例,當時正值長庚醫院開刀開錯腳事件的時候,陳醫師為病人進行食道重建的手術,原本欲擷取了小腸的一部份進行食道替代手術,下刀後發現病人的身體狀況可用另種方式手術,所以進行縫合,病人開完刀之後,對於自己腹部的傷口感到疑惑,因而懷疑是醫生開錯刀,在未經詢問醫師或尋求醫療申訴管道之下,找了民意代表開記者會。當時的新聞媒體以「荒唐」來形容陳宏基,媒體並未查證手術的正確程序,單一片面之詞卻果斷下了結論,造成醫師的離職。事後,義大醫院也對病人提起告訴,認為未經調查的指控,已對醫師和醫院造成名譽傷害。

原本是享譽知名度的醫師,因為媒體的報導成了「壞醫生」。<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

類似的事件層出不窮,兩者的互相猜疑會使得醫病關係越來越緊張。如果醫師在解釋病情或手術前說明時,能以較平易近人的態度,及較好明白的說話方式讓病人了解,便能增加病人對自己及醫師的信心,有疑慮的部分也較能對醫師侃侃而談。對很多醫師而言,時間是非常寶貴的,他們不願撥時間聆聽病人需求,不耐煩的態度使病人會有所不滿,醫療糾紛也儼然而生。張翠芬認為:「媒體的嗜血使得醫療報導無法平衡,造成兩者對立。」醫療糾紛的報導多數只有病人的控訴,沒有讓醫生發表看法的機會,構成了醫師對媒體的不信任,病人對於媒體管道成了一種依賴,醫師卻會認為媒體是旁門左道。


好的醫病溝通應由病人與醫生面對面溝通,媒體報導的角度應該要讓兩者都有說話的機會,單方面的報導會讓兩者的信任感泯滅,媒體身為社會的觀察者,對於會影響生命權益的事件,更應該要有查證的精神,才能讓好的醫師繼續為病人服務。

記者 林映綺
現在是2010年  大三 傳播與科技學系 是以後履歷上的學歷 竭盡所能作好 是實踐
記者 林映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