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期

徵用土地 農民有異議

位於新竹縣竹北市,沿著120鄉道向外延伸的東海社區居民,是竹北地區生產優質稻米的良田,也是竹北市現存唯一完整的客家聚落。在120鄉道上平地拔起的,是台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計畫下所誕生的建築:交通大學生醫園區。儘管目前只有一棟建築物在這裡完成興建,新竹縣政府仍持續針對附近地區進行的區段徵收,這已造成附近居民相當大的壓力。
讀取中

徵用土地 農民有異議

記者 張宇翔 報導  2011/06/19

於新竹縣竹北市,沿著120鄉道向外延伸的東海社區居民,是竹北地區生產優質稻米的良田,也是竹北市現存唯一完整的客家聚落。在120鄉道上平地拔起的,是台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計畫下所誕生的建築:交通大學生醫園區。儘管目前只有一棟建築物在這裡完成興建,新竹縣政府仍持續針對附近地區進行的區段徵收,這已造成附近的居民相當大的壓力。

東海社區的居民以往靠著乾淨的水源與肥沃的土地進行耕作,生產出廣受新竹科學園區的員工以及附近居民好評的稻米,也順水推舟地保護了無論在建築還是生態上都扮演著重要角色的地下水體。世世代代在這裡守著一塊塊稻田的農民,實際上並不願意為了一項與他們產業無關的開發案離開家園,但一份不夠嚴謹、低樣本數的民意調查,卻顯示有高達92以上的居民贊成這個計畫,這完全卻扭曲了真實民意,並未反應出在地小農的心聲。

在台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的計畫下,政府的確有拿出些許配套措施。新竹縣政府在今年六月向農民提出了「區段徵收客家農業休閒專用區選配申請書記預告登記同意書」,能讓一些想留在原本家鄉的農民就近種田, 但該同意書卻只允許農民把他們所有的土地全部拿來交換土地使用計畫裡頭的小小角落。對農民而言,他們真正的需要究竟是什麼?參與交通大學農學小組成員之一的人社系助理教授蔡晏霖,在進行了多次農村訪調後有著一些觀察,在地老農實際上並不渴望城市與現代化,而是安享於隨手耕鋤農村生活。

原本生氣蓬勃,默默維持著新竹縣生態環境與生產乾淨食物的生命源頭,如今卻面臨著巨大的改變。可以理解的是,這個改變絕不僅止於新竹縣地,而是整個國家產業思維下的產物,但這樣單一的思維是否就是經濟成長的保證?經濟成長對世世代代在台各地默默耕耘,透過和大自然相處來維持生計的農民來說又有多遙遠?無論心中有什麼樣的答案,希望大家能夠一起為這個答案採取一些行動。

 

記者 張宇翔
存在是被歲月吸到發紅的煙頭 當它落地,成灰成土 我願用我的筆做掃帚將它撿拾 聽它訴說一個快要消逝的故事    
記者 張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