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期

原式金曲 唱遊原式文化

今年第二十二屆金曲獎,最佳樂團由原住民樂團Matzka拿下。近年來,越來越多原住民在各大音樂比賽拿下獎座,社會上對於原住民的好歌喉也表示肯定,但是,原住民音樂絕不只有高亢有力的嗓音,隱藏在音符下的族群意識,才是有別於一般通俗音樂的特點。

原式金曲 唱遊原式文化

記者 陳文玲 文  2011/06/19

 

台東的原住民樂團Matzka為今年金曲獎最佳樂團得主。近年來,原住民的音樂天賦受到肯定,所唱的音樂背後藏有濃厚的族群意識。(照片來源/中央社)


年第二十二屆金曲獎,由來自台東的原住民樂團Matzka拿下最佳樂團獎。近年來,越來越多原住民在各大音樂比賽拿下獎座,社會上對於原住民的好歌喉也表示肯定。但是原住民音樂絕不只有高亢有力的嗓音,隱藏在音符下的族群意識,才是原住民音樂有別於一般通俗音樂的特點。

最佳原住民語歌手獎得主林廣財表示,他的音樂唱得是排灣族百年的歌謠與歷史。藉由音樂,大家從中能聽到排灣族的傳統山歌,同時他也唱出原住民在都市工作對原鄉的鄉愁,這其中帶有濃厚的情感和民族性,一般人唱不出如此動人的歌曲。

 

林廣財是本屆金曲獎的最佳原住民語歌手獎得主,將自身生命歷程和排灣族歷史寫入歌中。(影片來源/youtube)
 
 

原住民的傳統音樂,受到大自然的啟發,帶有山的氣勢,海的遼闊;而到都市工作的原住民唱出來的歌,則帶有著濃厚鄉愁和化不開的族群血液。演變自今,原住民音樂著實跟一般通俗音樂很不一樣,重現出多重面貌。原住民口中唱的歌曲不再只是原住民語,而是帶有口音的漢語、台語甚至是英文,可以明顯聽出來就是跟一般人很不一樣,而特有的口音也是一種原住民歌手的特色。

 

流行樂生產線 原民身分僅是標籤

原住民音樂在音樂工業中大致上分為三種:流行樂、獨立音樂、世界音樂。通常原住民歌手要晉升流行市場,都得套進流行樂的製作公式:生產大量作品以平衡失敗的作品、將歌手明星分門別類、以人為手法創造稀有性、打開歌手知名度、訂立行銷策略。原住民歌手受到唱片公司的包裝,雖然強調歌手的原住民身分,代表有著「原始」的天籟美聲,但在歌曲製作上,不管是編曲或是作詞都跟一般的流行樂無異,僅是將歌手貼上「原住民」的標籤,方便套入流行樂公式。

在流行樂中以張惠妹最為突出,1996年唱片公司一開始主打她「原始」的原住民身分,但是唱的歌仍舊是一般的國語流行樂。在樂壇12年間,張惠妹卑南族的身分雖然廣為人知,卻鮮少唱自己族裡的歌曲。在2009年終以卑南族本名阿密特(Amit)名義推出的第一張專輯《阿密特》,收錄台語和卑南語。當時不少人認為以阿密特這個身分出發,這樣的形式也許只是換個方式消費原住民身分。該張專輯內容還是走流行曲風,收錄的歌曲依然以國語為主,台語歌還比卑南歌曲多,《阿密特》名稱上的突破大於內容本身,但至少在專輯上嘗試的空間變大了,銷售成績亮眼,也得到第二十一屆金曲獎的肯定,不過整體上而言,仍舊是一張通俗流行樂專輯。
 

Matzka樂團多在live house或是鬧區街頭演出,跟大眾近距離接觸,除了音樂的交流,也會分享生活的趣聞。(影片來源/youtube)

 

獨立音樂 唱出自我唱出生活

獨立音樂和流行樂相比,比較不會受制於唱片公司,為迎合市場製作歌曲,音樂所傳達的多屬於歌手本身的意念。今年金曲獎得主的舒米恩和Matzka樂團即為獨立音樂者,他們的音樂保有原住民的獨特性:都市原住民濃厚的鄉愁、不造作的天然嗓音、樂觀開朗的民族性、受到歧視的種族悲哀。原住民的獨立音樂更能感受到當代原住民內涵,更貼近歌曲的本質,唱出自己的生活和想法,而非為了取悅聽眾而唱。音樂對於都市原住民而言是一起同樂、彼此分享心情的媒介,獨立歌手多在live house或是鬧區街頭演出,深入一般社會大眾,傳達自己的想法,跟聽眾分享部落的事情,無形中讓聽眾更了解原住民。

獨立原住民歌手往往有一批死忠的粉絲,但是,和主流音樂相比,聽眾人數相差一大截。縱使在金曲獎等重大音樂獎項,獨立原住民歌手是常勝軍,卻無法改變原住民音樂屬於弱勢的事實,媒體爭相報導的金曲獎之夜過後,鍍金帶來的閃亮很快就「落漆」,又回歸到名副其實的「獨立」路線。

「原住民是績優股,請投資原住民!我們要創造我們自己的事業。」舒米恩在頒獎典禮向總統馬英九呼告原住民該被政府重視。同時,總統馬英九表示,未來也將全力支持各個文化的創意產業,在世界舞台上展現台灣的力量。然而,目前政府對於原住民音樂的態度仍偏向保守。

 

舒米恩在金曲獎頒獎典禮發表得獎感言,希望總統馬英九能夠重視原住民音樂。
(照片來源/中央社)

 

傳統音樂 走出世界走不進台灣

獨立音樂努力推廣自己的聲音,也有一群死忠的粉絲支持,但是原住民傳統音樂可就沒那麼幸運,曲高和寡,聽的人並不多。其實原住民音樂在國際舞台上頗負盛名,夠資格以世界音樂的形態站上國際舞台,世界音樂也就是所謂帶有地方性的民族音樂。

台灣原住民音樂文化獨特性,過去獲得各國民族學家們高度的關注,驚艷國際的八部合音、曾被引用為奧運主題曲的〈飲酒歡樂歌〉等等,憑藉其獨特的音樂性不斷在世界舞台發光發熱。然而,雖然台灣的原住民努力將傳統音樂推向國際,國內卻十分低調,僅能仰賴政府的支持。且因為原住民傳統音樂本來就很少人在聽,平常更不會接觸到,政府也採取較為消極的策略,基於文化的獨特性設法去保存傳統,但並不將主力放置在推廣上。

文建會教育推廣科科長黃秀梅表示:「我們有個補助計畫,鼓勵原住民傳統音樂,像是八部合音合唱團到處演出。」但是,這個政策方向提供的僅是機會,卻沒有提供環境。由於社會大眾對於原住民傳統音樂接受度較低,演出的行程是接案子,時間較為不固定,若是政府能積極且正視這一塊文化傳承和推廣,傳統音樂能見度才會提升。

從主流到非主流,台灣原住民音樂多面向發展,但最純粹的原住民音樂難尋,一般民眾也較少接觸。已習慣於音樂工業和商業包裝,大眾多是追逐流行音樂,獨立音樂雖然常出現在金曲獎頒獎典禮上,卻很少出現在眾人的耳機裡,傳統音樂更少見,多以媒體建構的形象,存在於人的記憶裡。

原住民音樂不應刻意突顯大眾對原住民音樂的想像,和被強化的原住民刻板印象。不管是流行樂、獨立音樂、世界音樂,原始的原住民音樂背後帶有民族色彩,才是原住民音樂理應被關注的重心。若是褪去民族性,原住民音樂和一般流行音樂又有何差異,雖然聽的人多卻沒什麼特色。帶有民族情感的原住民音樂,才能唱出撥動心弦的感人旋律,引起大家共鳴。

記者 陳文玲
來自煙雨朦朧的基隆,但是有別於家鄉的陰沉天氣,個性樂觀開朗,積極進取。 喜歡讓人開心的事物,也希望將開心帶給身旁的人。   喜歡用文字紀錄生活,聆聽別人的故事,是豐富自己人生的速成法, 因此,記者這條路是走定了!   來吧~Fighting~  
記者 陳文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