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震》 撼動你的心靈
《餘震》 撼動你的心靈
記者 彭婉婷 文 2010/09/26

「《餘震》是關於疼痛的。一種天災帶來的,卻沒有跟隨天災逝去的心靈疼痛。」
─出自《餘震》文摘
記得民國八十八年凌晨驚天動地的九二一大地震嗎?記得去年造成許多南部居民家破人亡的莫拉克風災嗎?近年來天災頻傳,可怕之處就在於很多災難的發生是無預警且難以避免的。對於受難的民眾,外界可以提供物資援助,但永遠無法彌補他們心中的傷痛。
隨著電影《唐山大地震》的上映,原著小說《餘震》的光彩逐漸展現。《餘震》講述一個普通的唐山家庭在地震過後,三十年間的悲歡離合。著重於親情和家庭的觀念,當天災發生時,人性容易被逼到極限,身體和心靈都受到創傷。地震後,雙胞胎姐弟被重壓在瓦礫堆下,在情況危急之下只允許救出一個人,若身為父母的你會怎麼做?無論做了什麼決定,都會是一輩子的痛。
母親痛心的抉擇
故事是從2006年1月16日的多倫多聖麥克醫院開始。一個兩眼空洞,身體狀況極虛弱的女人到醫院急診室求助,她叫萬小燈,長期焦慮失眠,有多次自殺紀錄,且自七歲以來就沒再哭過了。
在一個平凡無奇的夜晚,萬小燈和萬小達這對龍鳳胎姐弟,像往常一樣睡在同一張床上,突然間天搖地動,接著眼前一片漆黑。原本只是視覺上的黑暗,接著這股黑暗開始有了重量,一塊大水泥板就這麼結實地壓在兩姐弟身上。母親歇斯底里地吼著尋求協助,前來幫忙的人卻給了一個心碎的答案「水泥板同時壓著兩個人,撬了這頭另一頭就倒,孩子被壓在兩邊,你只能救一個阿!」母親頓時啞口無聲,陷入了沉默,在眾人百般催促之下以極細微的聲音說:「小…達。」
任誰也無法預料小燈活了下來,身體的傷不需太多的時間就復原了,但心理的創傷卻一直存在著,埋藏在心底深處,是無法對別人說出的痛。母親也因為那時的決定而愧疚大半輩子,無論兒子怎麼勸都不願意搬家,深怕哪一天丈夫和女兒的魂找不到回家的路。
心靈震撼之作 源自於一次的偶然
張翎以人道的角度,透過兒童的視角來看待創痛,並拒絕以「長大後成為企業家」、「考上好大學」…等等,一般讀者希望的快樂結局來勵志人心。故事的精彩就在於作者對災難後的疼痛淋漓盡致的描述,以及受難者心境上的轉折。心靈深處的餘震可能持續多時,唯有親情才能夠撫平療癒。

張翎是浙江溫州人,一九七六年7.8級的唐山大地震,其程度相當於四百顆廣島原子彈爆炸,在當時造成24.2萬人死亡。當年的張翎還處於懵懂的年歲,且溫州離唐山相隔遙遠。許多作家認為《餘震》是寫地震寫得最好的小說,但也有批評者認為張翎沒有經歷過唐山大地震,甚至沒去過唐山,是否只為了寫出動人的生離死別而借用唐山大地震的災難背景。但張翎表示,寫這篇小說的動機不是為了催淚,最初的靈感是萌發在一次極為偶然的突發事件。
有一次,張翎在北京機場等候因為大雨延遲的班機時,走進機場的一家書店,眼見擺在高處的《唐山大地震親歷記》便深深地被吸引,感覺就像是種緣分。閱讀過後,書中的故事牽動著張翎的心,只有一個字可以形容當下的感受,那就是「痛」。然而張翎緩解心中疼痛的方法就是寫作,透過文字的宣洩對她來說就是最好的藥方。在寫作的過程中,張翎翻遍了歷史和地震資料,也訪談了不少倖存者,準備功夫並不馬虎。張翎認為,殘酷的選擇是天災的真實內容,並不是為了小說而產生的。
「天災來臨的時候,人是彼此相容的,因為天災平等地擊倒了每一個人。人們倒下去的方式,都是大同小異的。可是天災過去之後,每一個人站起來的方式,卻是千姿百態的。」出自中篇小說集《餘震》。
不同的心境觀點 同分量的感動
伴隨著馮小剛導演的新片《唐山大地震》上映,原著小說《餘震》也隨之出版。拍攝電影的困難之處就在於將一則中篇小說,架構為一個大敘事,成為維時兩個多鐘頭的電影。雖說原著和電影的主幹都是因為一場天災而造成一個家庭的生離死別,且都涉及傷痛與治癒,但其中情感的延伸卻截然不同。《餘震》主要著重於女主角萬小燈災後的傷痛復原歷程、在成長過程中面臨的不幸遭遇,以及她如何面對過去、走出陰霾。電影則是略過多數悲慘的部分,著重於小燈在另一次汶川大地震,見到一位母親面對現實下殘酷的抉擇,瞬間理解母親當年面臨生死決擇的百般無奈與痛心。在見到親生母親後,得知彼此的生活都因為大地震過後而有所改變,雖然日子照樣過,但內心深處的疙瘩三十二年來都一直存在著。歷經多年,唯有明白了愛,才能夠原諒與寬恕,心中的餘震也才漸漸平息。
現實中的災後故事比較符合小說的內容,不是每件事都那麼圓滿,人生的道路本來就是充滿著波折,但馮小剛希望讓劇本朝向感人的路線發展,比較傾向「溫暖」的結局,積極地延伸原著小說角色的情感表達,感情的宣洩甚至比小說發揮得更淋漓盡致。儘管如此,電影和書並不影響彼此的價值,多數電影只是將原著內容以影像的方式加以呈現,但在閱讀《餘震》以及觀看《唐山大地震》過後,可以發覺彼此有一定的關連性,令人為之驚奇的是,兩個作品分別讓人體會不一樣的心情,《餘震》的疼痛與《唐山大地震》的感動,使眉宇在歡笑和悲傷之間飛揚。
![]() |
記者 彭婉婷
自認為是無敵悶騷人 因地制宜 沉默和瘋狂都是我的專長 不是個善於交談的人 但我喜歡聆聽大大小小的故事 願這學年用自己的雙手 譜出一篇篇精彩動人的樂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