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懷舊的小註腳
那些懷舊的小註腳
記者 呂靜宜 文 2010/12/26
即便泛黃的白牆可以再次粉刷,即便室內的裝潢可以一改再改,但這一棟已經有三、四十年歷史的老房子,依然保有許多小細節,無聲地訴說著自己的故事,以及一對已故老夫婦曾經在這兒生活的點點滴滴。
整棟房子裡最原汁原味保存下來的倉庫。
殘破、斑駁的淺藍色木門是老爺爺自己親手釘製的,包括門鎖和門把。
(攝影/呂靜宜)
狹長的倉庫內堆疊了各式雜物,若不仔細觀察很難發現位在深處的這口井。
不過井口早已長時間封住了。
(攝影/呂靜宜)
倉庫內靠近室外的牆是面紅磚牆,牆上掛著傳統的竹篩與掃把。
老爺爺每年到了同一時節,都會在家中將枯黃的芒草綁、編織成圖中的掃把。
(攝影/呂靜宜)
室外的陽光自紅磚牆的間隙透進來,而從這些間隙也可以稍微看見外面的環境,
那是一片雜亂無章,卻充滿生機的綠意。
(攝影/呂靜宜)
放置在走道一邊的老式裁縫機,是專屬於老奶奶的。
小抽屜裡滿滿的碎布無疑是她最豐富的收藏。
(攝影/呂靜宜)
老爺爺每天總有劈不完的木材,到了下午便開始將劈好的部分放進爐灶裡燒水,
然後用這些熱水洗澡,但現在已經沒有人這麼使用了。
而爐灶的蓋子(右圖)也可以清楚地看見老爺爺加工過的痕跡,
即使握把斷了,透過他的巧手修補,仍舊可以繼續使用。
(攝影/呂靜宜)
老爺爺用來劈柴的工具(架在上面的三支),
和老奶奶用來秤重的老舊秤砣(最右邊直立)。
(攝影/呂靜宜)
屋內有許多老爺爺收藏的小玩意兒。
猜猜這是什麼?你答對了嗎?
它是噴霧器!
(攝影/呂靜宜)
院子裡更是隨處可見老爺爺的作品。
以竹棍和木頭架成的曬衣架是替老奶奶做的,角落的小板凳則是老爺爺隨意拼湊出來的。
(攝影/呂靜宜)
就連魚罐頭,老爺爺都能將它變成燭台。
(攝影/呂靜宜)
紛紛自二樓陽台探出頭的新生花朵,與墜落塵土即將化作養分的枯萎花朵,形成詩意的對比。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見證了生老病死,無論是花還是人。
(攝影/呂靜宜)
![]() |
記者 呂靜宜
因為生氣皺眉會長皺紋 所以我想成為凡事都能微笑以對的 快樂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