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期

難捨包袱 棒球的國族熱情

在台灣政治環境最灰暗的時期,三級棒球精彩的表現卻散發著耀眼的光芒,苦悶的民族有了情緒宣洩的出口。國家民族主義至上的年代,孩子們的棒球少了歡笑,卻多了一個不該屬於孩子們的沉重歷史包袱。解不開的死結,我們該學會丟下包袱,空出雙手為在場上喜愛棒球的孩子們鼓掌。

難捨包袱 棒球的國族熱情

記者 郭乃午 文  2011/09/25

在涼爽的夏日晚風中,比賽進行到六局下半,中華隊以3比2一分之差領先古巴,兩人出局一壘有人,今天擔任先發投手的「小熊」曾偉恩站在投手丘上,深呼吸之後,抬腿投出了最後一球,打者出棒打成了軟弱的內野滾地球,游擊手萬昭清快跑向前撈起小白球,快傳給一壘手將打者刺殺出局。中華小將們擊敗了強敵古巴隊,拿下了「第一屆IBAF世界少棒錦標賽」的冠軍。孩子們興奮地在場內就叫又跳,深邃的輪廓雖然被帽沿的陰影遮住,但單純燦爛的笑容帶著藏不住的光芒,深深烙印在全場觀眾的心中。

世界少棒錦標賽奪冠的瞬間,中華小將們興奮地慶祝贏球的喜悅。(圖片來源/中央社)

 

 

熟悉的風景 孩子們的球場
鮮豔的內野紅土和翠綠的外野草皮,全場爆滿的球迷以及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海,這樣美麗而激情的風景,襯托著球場上穿著中華隊藍白球衣的壯碩球員,這是台灣球迷最熟悉也最驕傲的景象,中華健兒們在國際賽上的好表現,讓身為台灣人的我們同樣與有榮焉。

今年夏天,這樣的感動在台北天母球場再次出現,不同的是,身穿藍白戰袍的不是球迷們耳熟能詳的職棒明星,而是一群來自全台各地,皮膚黝黑、身手不凡的孩子們,由台東卑南國小棒球隊教練吳映賜領軍,代表台灣參加「第一屆IBAF世界少棒錦標賽」。

「第一屆IBAF世界少棒錦標賽」為國際棒球總會(IBAF)為了讓棒球運動的基礎深耕,成為全球普及的運動項目,為2020年棒球重返奧運項目為目標。臺灣在2010年取得第一屆的主辦權。近年來,棒球觀念漸漸地改變,在少棒層級的比賽中,勝負已經不是最重要,取而代之的是在比賽的過程中,教導孩子們正確的觀念,在沒有戰績壓力的環境下快樂打球,享受比賽的樂趣,然後愛上棒球,吸引更多人投入棒球運動的行列。

主辦單位這一次以「打出世界的微笑」、「當心兒童」等活潑充滿創意的口號,給大家「這場比賽,小朋友才是主角」的觀念,希望大家在比賽的過程中,不必刻意去在乎勝利,而是給在場上的努力、快樂打球的小朋友鼓勵。從整個活動的包裝可以感覺到主辦單位的用心以及從舊觀念中走出來的決心。

但是,身為球迷的我們真的能放下國族情懷的包袱,空出雙手幫這些來自世界各地、喜歡棒球的孩子們鼓掌、加油打氣嗎?

 

 

光輝過往的執著 放不下的歷史包袱
在這個小島上,有著美麗的好山好水以及四季如春的溫暖氣候,孕育著健康有活力的棒球好手,在豔陽下揮汗奔跑、鏗鏘有力地擊出每一個球、本壘間的激烈攻防,雖然比賽時敵我分明,但是在脫下球衣走出球場後,又是可以一起聊天說笑的朋友。在這樣純樸簡單的環境裡打棒球,身為台灣人的我們其實很幸福。但是,這個小小的島嶼卻也背負著沉重的歷史包袱,人們背著它辛苦生活,球員們背著它上場打球,從此之後打棒球似乎變得沒那麼快樂單純。

棒球在日據時代開始成為了台灣歷史的一部分,而且從此結下了不解之緣。1985年日本接收台灣,開啟了長達五十年的日據時期。1906年,台灣出現了第一支棒球隊,1931年來自嘉義的嘉義農林棒球隊遠征日本甲子園,以秋風掃落葉之姿,一路戰勝日本各方強隊晉級決勝戰,雖然最後以0比4敗給了中京商業只拿下準優勝(亞軍),但是精采的表現也讓日本人對這支來自「內地」,齊聚了漢人、原住民以及日本人的球隊為之瘋狂,甚至博得「天下嘉農」的美譽。

雖然在1930年代,日本對台灣的治台政策已經從高壓統治走向「內地延長主義」的同化政策,但真實情況是,當時的台灣社會依舊存在著日本對台灣本島人民不公平的打壓,在鬱悶的生活中,陣中擁有吳明倢、蘇正生、吳昌征等出色台灣球員的嘉農棒球隊成了一種心靈寄託,在日本的土地上擊敗日本球隊,興奮與榮耀讓台灣島民有了情緒宣洩的出口,棒球運動的民族主義自此開始生根萌芽。

棒球從日據時期開始在台灣風行,並且逐漸興盛普及,台灣人開始喜愛並從事棒球運動,而且關心比賽的勝負,尤其是中華小將出國比賽時,萬人空巷熬夜收看電視轉播的盛況絕對不誇張,這樣的民族激情在1970年代到達了高峰。自1969年開始,美國為了亞洲與國際局勢的考量,開始向中國釋出善意。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之後,國際外交情勢更如同在狂風巨浪中逐漸崩毀的大船,漸漸失勢,終於在1978年美國宣布與中國建交,隨後又在隔年與台灣斷交。外交的挫敗讓國民政府的威信在退守台灣後再一次掃地。

弔詭的是,當台灣的社會環境越是艱困,在棒球運動的表現上越是出色,彷彿每一次的揮擊都要把苦悶的情緒狠狠地敲出全壘打牆,讓球迷擁有為國家、為自己驕傲恣意吶喊的權利。1969年,嘉義七虎少棒隊出征威廉波特以第五名收場後,全台陷入一陣沉重的低氣壓,雖然回國後仍受到行政院院長蔣經國的歡迎,但當晚的哀傷氣氛讓台灣的少棒運動開始走調。1971年台南巨人少棒隊再次遠征威廉波特,這一次在許金木主投帶領下與美北隊鑿戰十二局,戲劇性地以12比3大勝奪下冠軍,當下不管是當地華僑,還是遠在台灣徹夜守著電視螢幕的人們終於一吐悶氣與鬱悶的情緒,喜極而泣。

 

台南巨人少棒隊開啟了台灣三級棒球的輝煌時代。(圖片來源/網路資料)

巨人隊奪冠之後,進入了三級棒球最輝煌的「三冠王」時期,一直到1997年退出世界少棒聯盟之前,中華小將們每每出征可說是攻無不克,屢屢扣倒世界強隊。在政治環境最灰暗的那段時期,台灣人民在黑暗中所企盼的光芒,都來自這群不過十二歲的孩子們身上。

那一段二十年的光輝歲月裡,大人們自私地把少棒和無謂的國家民族主義綁上難以解開的死結。為了在國際上爭光、讓世界看見這個小島,孩子們在菁英制度的嚴峻環境下打棒球,每一次穿上球衣就等於是穿上民族的榮辱與名譽,打球不再為了興趣,而是為了贏球、為了國家的驕傲。當觀念早已隨著時代的變革改變,少棒比賽的勝負不再重要,而是希望小朋友能夠快樂享受打球的樂趣時,我們能糾結在過往榮光的死胡同裡,繼續做著「世界第一」的美夢。

 

 

吳映賜 讓孩子們快樂打球
身為「第一屆IBAF世界少棒錦標賽」的地主球隊,中華小將們自然備受期待與關注。中華隊總教練吳映賜認為,「贏球」、「為國爭光」長久以來已經變成根深蒂固的觀念,雖然希望小朋友們能夠在這次的比賽中好好享受打球的快樂、認識來自不同的國家的新朋友,卻還是能感覺到來自外界的壓力,「要把冠軍杯留在台灣」。自始至終奉行著「快樂打球」的吳映賜,希望小球員們在遵守球隊規矩、做好自己本分的前提下,無憂無慮地在球場上把所學所練展現出來,不需要在意計分板上的數字是幾比幾,只要開開心心地享受比賽的樂趣,以及從中學到了什麼,那一切就已經足夠。「當小球員接觸到來自外界壓力的言語時,教練的工作就是清楚正確地告訴球員什麼是正確的、並做好能力所及的事。」留給孩子們一個快樂打球的環境,吳映賜做了最好的示範。

中華隊總教練吳映賜(左二)秉持「快樂打球」的信念,要讓孩子們單純享受棒球的樂趣。(攝影/郭乃午)

 

 

學會放下 就能看見最美麗的風景
小球員們穿著寬鬆的球衣、戴著略大的頭盔搖頭晃腦站上打擊區,盯著投手投出的每一球,使盡全身力氣扭轉小小的身軀揮棒;做到了一個漂亮的高難度接球,燦爛又帶著些許靦腆的笑容;不小心對小女生選手投出觸身球,害羞地跑去握手道歉。這些美麗又可愛的風景都出現在這一次的世界少棒錦標賽中,或許對於孩子們而言,他們是真心享受打棒球的時刻,而且珍惜這樣難得的快樂回憶。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在意比數和冠軍盃能不能留在台灣,放下背上的包袱,空出雙手盡情地為小朋友們鼓掌加油吧!

下了球場,這些身手不凡的球員們終究也還只是個孩子,面對媒體露出了害羞靦腆的一面。

(攝影/郭乃午)

 
記者 郭乃午
哈囉,我是阿牛。我喜歡棒球,沉浸在比賽的氣氛是人生一大享受。勝不驕,敗不餒,每一次的努力都是為了下一場勝利的笑容。沒有所謂絕對的勝負,是我喜歡棒球的原因。在無聊的生活裡,找無聊的樂子是我的興趣。 時光匆匆,不知不覺就成為喀報記者的一份子了。面對喀報有興奮有期待,也有一點慌張。未來的這一年,我要盡情地寫我想寫的文章,也希望關心喀報的你們,能夠在這裡找到喜歡或者深有同感的文章,我們有很強大的記者群喔,一定會讓你們滿意的。      
記者 郭乃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