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旅行 帶著愛心啟程
公益旅行 帶著愛心啟程
記者 林筱娟 文 2011/09/25
旅行、留學、遊學是台灣年輕人探索世界、打開國際視野的傳統途徑。近幾年,漸漸轉向公益旅行、打工度假、國外實習等多元方式。生活水準提升後,普通的出國旅遊已經無法滿足一般人的需求了,出國不再只是走馬看花、拍拍照片而已,而是要了解當地的文化與生活方式。在年輕人心目中,公益旅行比海外遊學便宜,也比自助旅行更深入異國,是兼具服務責任與旅遊樂趣的選擇!
透過公益 與國際接軌
公益旅行又稱作志工旅行或責任旅遊,服務內容也相當多元,包含課業輔導、環境保育、文化節慶、愛滋防治、填補數位落差……等。其吸引力在於,參與者在付出時間及勞力後,能獲得不同於一般旅遊的生命體驗。曾在印尼貧民窟輔導學童課業的志工陳宣靜說,在經歷六星期的志工服務後,覺得自己其實很幸福、很幸運,從來不必為金錢和下一餐煩惱。透過在異地奉獻心力,深入了解另一個國家亟需解決的議題,不僅與國際接軌,也改變我們看待世界與自己的眼光。
陳宣靜在印尼貧民窟,提供學童課業輔導。(照片來源/陳宣靜提供)
參與者也藉由與各國青年交流,拓展國際視野。陳宣靜表示,這趟公益旅行最大的收穫是,在當地與首府印尼大學的學生結識,他們個個都是很有想法的人。剛從美國擔任志工回來不久的胡乃文發現:每個國家做事跟待人處世的方式完全都不一樣。她笑說:「義大利人比較懶惰,西班牙人是工作狂、卻也有點強勢,法國男生真的非常紳士……等,但與外國人相處非常輕鬆、很融洽,他們都很活潑,一下就炒熱氣氛了,我還想要再去一次!」胡乃文說。
和各國志工相處,讓胡乃文發現各國文化的差異。(照片來源/胡乃文提供)
AIESEC台灣總會青年業務開發部,海外成長計畫副會長陳琦也表示:「和其他國家的人交流,心裡會有很大的衝擊」,有個巴基斯坦女生告訴她,巴基斯坦的教育機制不完善,導致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大量外流,這個女生的夢想是徹底改變這些體制,讓陳琦深深覺得:「在不同地方生長,接受不一樣的價值體系,想法真的就天差地遠」。不管透過什麼形式的服務機會參與世界,觀念、視野很可能因此改變,讓人生有更多發展性。
自己的人生 自己規畫
志工旅行在歐美國家已行之有年,這個概念來自於歐洲的「gap year」,指的是利用一年的時間,暫時離開學業和工作,出外旅行或當志工,藉此機會認識世界。台灣社會雖較不允許學業或事業的停頓,但已逐漸接受「gap year」的概念,願意花幾星期的時間到海外從事志工服務。
由於台灣在公益旅行這方面的起步較晚,許多非營利組織及年輕人尚未對其發展出正確的認知。過去台灣在鼓勵年輕人參與國際事務時,太過於強調語言能力及專業技能,致使多數資源都集中在名校菁英身上,其他人即使有心投入,也因擔心能力不足而裹足不前。陳琦發現目前台灣大學生普遍不認為擔任海外志工是必要的,但她說:「人生是你自己的,你要自己規畫。」大學生不能只是吃飯、睡覺、上課而已,出國不是父母要負責計畫的,也不要拿報名程序繁雜、擔心面試等當藉口,「畢竟經過了那一趟,你就是和人家不一樣!」
在歐美國家,公益旅行的風氣甚盛。(照片來源/胡乃文提供)
認清自己的角色
從事國際志工勢必要進行跨文化、跨語言的交流,台灣志工普遍擔憂語言能力不足,但其實只要配合肢體語言輔助,問題便迎刃而解,重要的是積極融入當地的心態與服務的熱忱,並獨立照顧自己、自己解決問題。由於多數服務地區都在偏遠地區與第三世界國家,環境、設備、生活機能等都不如台灣,因此志工必須事前了解,並做好心理準備,而不是到達當地後,不斷爆發負面情緒,陳琦表示:「要把期待值和抱怨降到最低,地球不是為你而轉的。」志工要認清自己的角色,在服務地區是學習、吸取經驗,所以更要抱持虛心的態度,不可抱著「作客」的心態,更沒有「給予者」和「接收者」的關係。
人稱「地球夢想家」,以全職公益著名的褚士瑩,在《30雜誌》的專題〈幸福,從志工旅行開始〉中提到:「一個沒有服務習慣的人,根本就不配去志工旅行。」志工應從身邊的家人、朋友上做起,並養成公益服務的習慣,畢竟我們無法在志工服務的幾週間,突然懂得如何付出,要為別人的生命帶來一點點感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說:「給,是需要學習的!」行有餘力之時再往偏鄉、海外發展。
此外,褚士瑩在專題中也點出志工旅行的迷思:「公益旅行這件事,根本就不應該有光環。公益旅行最正確的態度是,你必須很明白,你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人。」歐美政府體認到海外志工的經驗,有助青少年增加世界觀並成長,但絕不奢望他們能在這幾週內改變世界。陳琦說:「要把自己想成一個很渺小很渺小的人。」由於文化、價值觀不同,我們不一定可以對當地帶來很大的影響,但也不必因此氣餒。「如果沒辦法對他們有太大的幫助,就要看看有什麼是你可以學回來的」,甚至是在回國後,加入相關的組織,繼續從事公益活動,貫徹持續服務的精神。
在全球化的現在,天涯若比鄰,世界如同一個大家庭,公益旅行是一條與國際接軌的捷徑,我們可以深入一個國家最草根的社區,用當地人的方式生活,體驗他們的文化,也可以與各國青年交流,在短時間內拓展國際視野、累積生命經驗。
志工旅行需要落實「付出」的責任才有意義,不論是從生活中著手,或起程到海外從事志工服務,不論如何調配服務與旅行的比重,帶著愛心去旅行,我們可以發現自己有多幸福,懂得知足,同時也看見自己的不足,並體認到自己對社會的責任。
![]() |
記者 林筱娟
我很好動又很吵, 同學說方圓十里之內都聽得到我的聲音; 笑點還很低, 可是這樣才可以每天都開心的大笑; 喜歡辦很多活動, 喜歡參加很多活動, 更喜歡傳科,這裡真是一個美麗的小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