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期

《我的名字叫可汗》

一個亞斯柏格症患者隻身踏上遙遠的旅程,只為了愛、為了一句:「我的名字叫可汗」。

《我的名字叫可汗》

記者 胡乃文 文  2011/10/30

《我的名字是可汗》是一個名叫「可汗」的亞斯柏格症患者堅持不懈的故事,電影想告訴我們的是:「只要你有衝勁、有傻勁,還有顆願為夢想而努力的心,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下一個『可汗』!」


正名之旅 我的名字叫可汗

印度電影《我的名字叫可汗》中的男主角可汗是亞斯柏格症患者,同時也是虔誠的伊斯蘭教徒。出生於印度的他,長大後移居美國,並在當地娶妻生子。但在九一一恐怖攻擊發生後,他因為擁有「可汗」這個伊斯蘭姓氏而背上了恐怖分子的罪名。於是,一心想證明自己清白的可汗,踏上了正名之旅。

亞斯柏格症患者的症狀是無法讀懂社交線索或身體語言,所以無法了解他人感受,因此,他們也經常被認為行為反常,進而無法被社會接納。但由於媽媽的努力,可汗的社交情況比其他患者好很多。此外,她也一直告訴可汗:「世界上只有好人跟壞人。」希望他不要以印度教徒或伊斯蘭教徒來區分你我。謹記著媽媽的教誨,可汗對所有人都很友善,而在旅途中,他也得到許多人的幫助。

可汗在旅途中遇見一個女人,儘管她的大兒子已在伊拉克戰死,但她還是很開朗地迎接可汗,讓他感受到人情的溫暖。當女人居住的村莊舉辦追悼伊拉克士兵的儀式時,可汗也藉此吐露心聲,說出對兒子的感覺。他自認不是一個好爸爸,「因為其他的好爸爸不需要孩子開口,他們就都能明白孩子的想法,並滿足他們。但我無法理解未表達的感情,可是我的兒子不抱怨這點……」當可汗哽咽到再也講不下去的同時,有個小男孩唱起了〈we shall overcome〉,純淨的嗓音不僅安慰人心,也撫平了傷痛。在這部電影中儘管會看見許多現實生活的殘酷面,但也能感受到人性的溫暖,並體會每一句鼓勵、每一個擁抱所帶來的力量。


《我的名字叫可汗》的電影預告片。(影片來源/YouTube)



九一一 看見毀滅與人性

「九一一事件」是由賓拉登對美國發動的恐怖攻擊,事後他逃亡到阿富汗,美國因不滿當地的塔利班政權庇護賓拉登而出兵阿富汗。2003年時美國因「懷疑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發起伊拉克戰爭,這些舉動都使全球情勢動盪不安,更讓美國跟伊斯蘭世界的國家關係更加緊張。

這部電影也從日常生活的面向,點出了在這些軍事行動後,伊斯蘭教徒被美國人誤解、種族歧視的問題。為了躲避攻擊,伊斯蘭教徒只能改名、剃掉鬍子、拿掉面紗,但對他們而言,這等於剝奪他們對自己的身分認同。此外,片中的伊斯蘭婦女被白人扯掉頭巾後憤而哭喊:「我的頭巾不只是我的宗教身分,也是我生存的一部份!」學校的白人老師更在課堂上公開表示:「在全世界的宗教當中,伊斯蘭教是最暴力,最有侵略性的!」

這些例子都顯示當時美國人對於伊斯蘭世界的不了解與害怕,再加上政府、媒體的渲染,更加深了兩者的隔閡,並引起誤解與仇恨。可汗的媽媽曾告訴他:「別讓你的恐懼放大,它會阻止你到達目的地」,儘管人與人間的信任正漸漸隨著這些軍事行動瓦解,但只有世界還有那麼一點溫暖存在——正如可汗在村莊遇見的女子,我們還是可以走下去,正如電影一直提醒我們的:要繼續追求原本的夢想與目標。


儘管被誤認為恐怖分子而遭逮捕,可汗還是堅持下去,要為自己正名。(圖片來源/Yahoo!奇摩電影)


勵志歌舞片 寶萊塢的崛起

《我的名字叫可汗》是部勵志電影,而「希望、快樂、正面思考」一向是印度電影呈現的形象。印度每年出產的電影數量和售出的電影票數量位居全球第一,全年電影生產量超過千部,比美國還多了兩倍,這也形成了一個有三百多萬工作人員、年營業額高達十二億美金的電影產業。直逼好萊塢的製作規模,也讓印度的電影大城孟買(Bombay)因此被稱為寶萊塢(Bollywood)。

而印度之所以能有如此盛況,得歸因於政府的措施,因為印度政府希望能為百姓貧困、無聊的生活提供宣洩的管道,所以積極鼓勵電影工業的發展。除此之外,為了順應大眾口味與大多數觀眾的低教育水平,印度電影不僅以娛樂為導向,劇情也很簡單,載歌載舞更是特色之一,就是希望能討好觀眾。儘管如此,在這幾年的蓬勃發展之下,印度的電影工業日益成熟,在國際上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近年來如《心中的小星星》、《三個傻瓜》跳脫以往的庸俗,不僅故事賺人熱淚、發人深省,劇中適時的歌舞穿插既保留了印度風味,也深得人心。


電影《三個傻瓜》電影預告片。(影片來源/YouTube)


殘酷現實 樂觀面對

勵志電影要表達的寓意很簡單:有夢最美,希望相隨!但要如何避免說教,同時兼顧勵志與動人的成份,可說是十分困難。鼓勵人心的電影很多,它們以親情、友情等做為包裝,希望贏得觀眾共鳴,從《阿甘正傳》到《攻其不備》都是如此。而且這些電影都採用「平凡人」作為主角——他們既不有錢,也不帥氣,但他們有一顆努力不懈的心,使觀眾覺得「我們就跟他們一樣,只要堅持下去,還是有希望」。

因此,《我的名字是可汗》中「可汗」這個角色算是成功的,因為導演塑造了他單純、堅持、樂觀的個性,讓觀眾在看電影的時候會被打動,並跟著他開心、流淚。美中不足的是,「亞斯柏格症」在電影中似乎是個可有可無的成份,因為電影並沒有提及可汗如何與自己的病症相處,也沒有講到亞斯柏格症對於「正名之旅」的影響,若能談及這部分,或許電影關注的角度會更全面。但無論如何,可汗依然為我們帶來了一個動人的故事,因為他不僅展現了追尋夢想的勇氣,也告訴我們:不管你是哪一種人,只要願意堅持下去,就是邁向夢想成真的第一步。


《我的名字是可汗》不只是一個感動人心的故事,它也告訴我們:
只要懷抱希望、堅持目標,許多困難都會迎刃而解。(圖片來源/Yahoo!奇摩電影)

記者 胡乃文
嗨~我是胡乃文 喜歡: 巧克力、孫燕姿、陳綺貞 討厭: 拍照、香菇、拖拖拉拉
記者 胡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