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爆炸 後搖滾之音
天空爆炸 後搖滾之音
陳燕珩 文 2011/10/02
來自美國德州的後搖滾樂團「天空爆炸」(Explosions in the Sky),沉寂四年的時間,終於在2011年五月推出新作《Take Care, Take Care, Take Care》。這張專輯不只延續他們以往的音樂概念,更增添了沉穩內斂的敘事風格,帶給樂迷更具層次的爆炸感受。
「天空爆炸」中充滿音樂夢的四位樂手。(圖片來源/Google)
最受矚目的後搖滾之音
1999年「天空爆炸」在美國德州成立,源自三個相識已久的老友,在奧斯汀一家披薩店小聚,偶然遇見一個來自伊利諾的年輕人,於是他們一起談論音樂和夢想,並決定立刻付諸實踐。他們的第一張專輯僅印製三百張,因與當時主流音樂市場不符,並沒有受到關注。之後藉著演出影片的轉載,受到唱片公司注目,成功推出第二張專輯,並在美國迅速竄紅,同時展開一連串世界巡迴演出,如今成為最具代表性的後搖滾樂團。
一般人對於搖滾樂的印象,仍舊停留在叛逆的、帶有革命性質的。事實上,近二十年來掀起了一股「後搖滾」(Post-Rock)風潮,簡單來說,後搖滾是指用搖滾樂器做出非搖滾的音樂,也就是善用電吉他效果器、電腦科技、合音技術和電子設備,製造出聲響和節奏。巧妙揉合了既有的音樂類型,並在其中找尋突破,創造一種新興的音樂型態。因此後搖滾並非一種新的音樂類型,它反而更貼近一種概念或是意識型態。
「天空爆炸」同時也是「器樂搖滾」團體,他們的音樂沒有人聲和歌詞,完全由樂器構成演奏要素。通常以三支電吉他搭配爵士鼓的組合進行,而團員Michael James會不時配合樂曲,將吉他換成貝斯彈奏,呈現更多元、迷人的曲風。
「天空爆炸」的現場演出極具渲染力,迷幻燈光加上效果器的運用,令樂迷們陶醉不已。
(圖片來源/Google)
不具人聲 回歸音樂本質
一般歌曲習慣藉由歌詞傳達意涵,或是憑藉歌手的演繹,使聽眾顯而易見感受到歌曲的情緒。但器樂搖滾打破了這種形式,鼓手Hrasky曾說:「我們一直覺得沒有主唱才能充分讓團員各司其職。」因此在這種單純以樂器構成的樂曲中,「編曲」顯得格外重要。在「天空爆炸」的專輯裡,雖然只運用三種搖滾樂器,卻製造出強烈的空間感,相較於一般歌曲將樂聲架構在同一平面上,他們的音樂不論在編排或是錄製上,都顯現出特有的立體層次,對樂迷而言,無疑是一大聽覺享受。
而相較於後搖滾團體普遍喜歡用冗長的團名,營造出一種不著邊際的神祕感。「天空爆炸」被譽為是團名與音樂風格最接近的樂團,透過樂器細膩地鋪陳和情緒的層層堆疊,配合鼓點節奏營造出強烈的爆炸感,但卻不具致命殺傷力,而是讓壓抑的情感瞬間在浩瀚的天空中得到釋放,這就是他們特有的音樂風格。
「天空爆炸」之所以深受廣大樂迷喜愛,除了他們現場演奏的渲染力,更重要的是他們掌握以音樂敘事的能力。雖然專輯中沒有任何一句歌詞,但樂手總能巧妙地運用編曲,牽引出樂曲的畫面感。這是凌駕於文字之上,超脫言語的感動,同時也回歸音樂本質,留給樂迷更自由的延伸空間。
「天空爆炸」的樂曲中總能呈現富有層次的意境,以及源源不斷的畫面感。(圖片來源/Google)
如詩篇般的樂曲
睽違四年,「天空爆炸」終於推出2011年全新專輯《Take Care, Take Care, Take Care》。雖然在樂曲呈現上並沒有突破性的發展,仍舊是以感性且富能量的爆炸曲式貫穿專輯,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張作品中少了以往大篇幅的反覆堆砌,也少了衝擊式的破題手法;反而用較細膩的敘事風格,慢慢引領出音樂的畫面感,以柔和溫暖的方式呈現出爆炸能量,卻不失張力。
搖滾樂手的生活其實很單純,就是不停反覆創作,試圖在生活中找尋新元素。在「天空爆炸」沉寂的四年當中,團員們各自經歷了結婚、生子、病痛等不同轉變。由這張專輯編曲中的細微變化,可以感受到他們隨著歲月的增長,人生階段的轉換,在音樂表現手法上,更增添了沉穩內斂的韻味。這也是相較於以往四張專輯,更具魅力之處。
「天空爆炸」推出的第五張專輯《Take Care, Take Care, Take Care》,封面設計大獲好評。
(圖片來源/Google)
「天空爆炸」的專輯相當注重一體性的概念,在曲目的編排上也別有用心。整張專輯雖然僅收錄六首曲目,但幾乎每首歌曲都長達八分鐘,運用充分的篇幅呈現樂曲中的起承轉合。整張專輯更是具有連貫性,按照曲目播放下來,首先以〈Last Known Surroundings〉作為開場曲,用濃厚的後搖滾樂風為專輯揭開序幕,承接的兩首歌曲分別營造靜謐與激昂的氛圍,讓音樂不斷在流動中,掀起波瀾又回歸平靜,讓樂迷隨著旋律的鋪陳,充分感受音樂的最大張力。
專輯中的後半段最為精華,〈Postcard From 1952〉是當中最具層次的樂曲,也是整張專輯的靈魂佳作。從開頭觸近心靈的平靜氛圍,隨著歌曲的進行,一點一滴滲入元素,交疊出一片浩瀚的星空之旅,將樂曲的漸層性發揮得淋漓盡致。最後一曲長達十分鐘的〈Let Me Back In〉,用清脆的吉他聲和鏗鏘的小鼓聲,搭配迷幻絢爛的編曲,作為整張專輯的結尾。六首歌曲雖獨立存在,卻又彼此串連,完整銜接出整體音樂概念,這就是「天空爆炸」的專輯中,最為動人的地方。
跨越新世代 後搖滾浪潮
儘管許多搖滾樂手對於「後搖滾」這種音樂型態,多半帶有嘲弄諷刺的意味,甚至連「天空爆炸」本身也不認為他們屬於後搖滾樂團。但事實上,它的確顯現出一種大時代的轉變,和音樂型態的演進。搖滾樂的發展史不僅隱含著反抗與叛逆等複雜元素,更挾帶著戰爭與和平、威權與民主的歷史包袱,更別說是對民族性與次文化誕生的重要影響了。但不可否認的是,喧囂的時代已過,革命抗爭的口號早已不再,搖滾不死的精神得以用各種形式延續。
後搖滾存在的目的並不是為音樂類型提供一個明顯的分野,它代表的就是一種新興意識型態,讓人們得以重新思考搖滾的價值為何。摒除歷史的牽絆與沉重的包袱,就如同以內斂且更富層次的樂曲編排,取代激情的嘶吼吶喊般,回歸最原始的音樂本質,同時賦予樂迷更為靈活的想像空間,這就是新時代下的後搖滾浪潮,也無疑是「天空爆炸」最單純的音樂理念。
《Take Care, Take Care, Take Care》專輯中的結尾曲〈Let Me Back In〉MV。(影片來源/YouTube)
![]() |
記者 陳燕珩
嗨我是陳燕珩, 為了因應最近那股感嘆青春歲月流失的風潮, 不免俗替自己到了接手喀報的年紀小小默哀了一下, 我開始在想,有什麼會是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存在的東西呢? 我想應該是「不堪回首的過去」吧! 所以,我要坦然面對這一年的喀報, 希望無數個日子以後再次點入這裡, 會覺得有點稚氣、有點笨拙,但一切值得回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