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期

電車上相遇的美好瞬間

電車上,每張面無表情的臉孔下,都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這一站,阪急電車又將載著不同的故事離開月台,你,準備好上車了嗎?

電車上相遇的美好瞬間

蘇冠心 文  2011/10/02

一趟僅僅十五分鐘的旅程,卻很有可能改變你的一生。日本國民作家有川浩以關西的阪急鐵路作為舞台,串連起在各站間上下車的乘客,《阪急電車》帶領我們進入筆下主人翁們各自的故事。彼此間無心的舉動,卻是人與人相遇的契機,這種不經意流露出的溫暖,正是緣份可貴之處。


下一站上車的人,會帶著什麼樣的故事呢?(圖片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人潮川流不息地湧入車站,每班車都載著不同乘客的故事出發。阪急鐵路是日本關西地區的民營鐵路集團,其暗紅色的車身與復古的車廂內部,是不少鐵道迷的朝聖之地。位於阪急鐵路上的寶塚線與今津線,恰巧相交成人字型,本書作者有川浩就以此概念作為發想,寫出了這本以「人」為中心的《阪急電車》。寶塚站是此兩線的交會點,電車從寶塚出發,經過八站後抵達終點站西宮北口,接著不斷地在兩站之間來回行駛,由於單趟的車程只有十五分鐘,今津線也被當地人稱為迷你鐵路。《阪急電車》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條電車來回往返的今津線上,其中的折返點,更象徵著主角們收拾好過去的心情,迎向各自的改變與嶄新的人生。


今津線在寶塚站與西宮北口站間來回行駛,與寶塚線交會成人字。(製圖/蘇冠心)


人生百態 微小卻重要的相會
書中有一段情節描述當電車駛過鐵橋時,在武庫川的沙洲上躺著一個用大石頭排成的「生」字,這也成了書中一對情侶相戀的契機。這個「生」字據說是當年阪神淡路震災後,一位藝術家所創作的作品,祈禱社區能早日恢復往日欣欣向榮的模樣。這個「生」字正好與「人」字型的鐵路組成「人生」兩字,也形成本書的主軸。《阪急電車》帶著我們隨著搖晃的車身前進,進入主角們的人生,並用人與人之間的「善意」作為核心概念,讓整個故事充滿了溫暖的鵝黃色調。


真實世界裡,武庫川的鐵橋旁確實存在著與小說中相同的「生」字。(圖片來源/阪急沿線情報)

作者巧妙地讓每一站上車的乘客之間產生互動,有剛從劈腿男友婚禮上鬧場而歸的OL上班族、有自己的原則不溺愛孫女的老奶奶、在升學與愛情中煩惱的高中女孩、決心與暴力男友分手的女大學生、在電車上遇見初戀的軍武宅…...等。他們各自的故事,透過阪急電車交織連結,就是這樣微小卻重要的時刻,帶領他們走向新的人生。


電車的流動性意涵
本書選擇電車作為背景具有兩層意義,第一,影射了現代社會的流動性。隨著都市擴張、時空收斂,當更為便捷的交通工具發明的同時,縮短了現代人移動的時間,也改善了人類的物質生活。時空的重組與壓縮,企圖為人與人之間保留更多溝通的空間;然而,科技卻不斷地拉大了人們之間的隔閡。書中生動地描繪了日本獨特的電車文化,日本的電車內是禁止使用手機的,造成車廂內交談的人也相對的少,大部分的人都將時間花在低著頭猛傳簡訊,或是專心地看著手中的文庫本。作者有川浩緊扣此點,安排多人主角彼此不經意地相遇,他們之間產生的火花,賦予這十五分鐘的旅程更大的可能性。

第二,則是利用電車行駛中窗外流動的風景,搭配一幕幕往事的回想,當人在回想往事的時候,各種畫面就像幻燈片一樣在腦中不停切換。作者便利用此種特性,在書中人物出場時使用倒敘法,電車移動之際,他們一面看著不斷後退的風景想起過往,並一面對照現今的生活。小說家郭松棻曾這麼說過:「未來,或許是不斷回憶著現在的一種生活。」似乎也道出,唯有停止緬懷過去,把握當下,才能讓未來的回憶是美好而幸福的。


阪急電車停靠於月台,讓更多人的故事相遇於此。(圖片來源/博客日誌─翻譯自Google)


清新寫實筆法 反映時下現況
作者有川浩是日本新生代的女作家,以輕小說走紅日本文壇。由於大學時期即在今津線一帶求學,各站的場景在她筆下顯得栩栩如生。與同為家庭主婦的當紅日本女作家湊佳苗相比,有川浩的作品少了緊湊的情節,但卻多了份細緻的溫暖,讓書中人物個個躍於紙上,人物角色的個性也透過畫面的描述,而有了空間感。她對生活環境細膩的觀察與獨特的人文見解,也反映在書中角色所碰到的難題上。

同儕團體中常見的標籤化即為一例,書中的男大生即因喜愛軍事武器而被貼上「軍武宅」的標籤。另外,社會上常發生用書包或東西霸佔座位的占位現象,也被提出討論,從同居暴力行為到對人頤指氣使的偽貴婦團,都成了有川浩書寫的題材。或許書中的一句話,能將上述這些看似不同的現象做個總結:「要是硬逼著自己去遷就別人,總有一天自己一定會被對方的價值觀給同化;要是沒有被同化,也會被自己的壓力給壓垮。」人的心中深處都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果自己本身沒有犯錯,卻不敢堅持自己的想法,最後下場不是痛苦地妥協,就是內心產生矛盾的違背感。

值得一提的是,有川浩對《阪急電車》中的男女性格有非常有趣的設定,她筆下的女性被設定勇敢、果斷且富有洞察力的;相較之下,男性則被刻劃成溫和、弱勢,甚至較為負面的形象。此角色設定也令人好奇,是否與日本近年來所流行的「草食男」現象有關。

根據張維中的《東京上手辭典》,草食系男子意指日本二十歲到三十歲世代男性的性格新傾向。由於日本近年來景氣衰退,讓這個世代的男孩子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感,造成他們缺乏自信與企圖,不敢承擔高風險的責任,個性也因為害怕受傷而趨於被動,就像草食系動物一樣,溫馴卻扮演較為弱勢的一方。而日本女性們在此種社會風氣下,只能自立自強,發展出凡事靠自己的獨立個性。


各種類型的草食性男子特徵。(圖片來源/hello-minimax網站)


改變對日印象 展現溫暖人情
除了角色的特殊性以外,《阪急電車》也寫出了不同風貌的日本社會與地方特殊的風土民情,以往許多人對日本的既定印象都是較冷漠的民族性,但透過小說的情節,可以讓人感受到日本人在一些細微的小事上展現出的溫暖。書中有一段情節,描述燕子在小林車站築巢的現象,日本人視燕子為祥鳥,每到築巢季,鎮上的人就會細心照料這群過客,在鳥巢下設置保護台,還窩心地貼上:「今年也來叨擾囉,真不好意思給大家添麻煩了。」的字眼,彷彿燕子媽媽正親切地在與大家打招呼。商店街也與燕子巢理所當然地融為一體,似乎道出作者希望人與生態能和平共存的期望。

《阪急電車》中文版譯本於今年七月上市,日文版則已出版了將近三年的時間,細看內文,《阪急電車》的翻譯似乎較偏向台灣人使用語言的方式。日文中經常使用大量的敬語,例如與人道謝時,使用敬語能讓人感受到更真摯的感謝。但書中某些理當使用平淡的句點,來展現敬語內涵的時機,譯者卻使用了驚嘆號來加強情感,似乎與日本較壓抑的民族性有所違背。句子的結尾也有許多不常在書面出現的嘆詞,像是「哩」、「咩」等字,若能將這些較活潑的字眼改成常使用的嘆詞,相信更能讓《阪急電車》保留日本文化的原汁原味,展現出平實的溫暖。

人生就像鐵軌,一端是幸福;另一端是不幸,我們偶爾駛向不幸,但是就像中國人常說的否極泰來,最後一定會折返回幸福。今年四月,《阪急電車》也被改編成電影在日本上映,日本在今年三月初遭受東北大地震的重創,《阪急電車》療癒系的故事內容似乎鼓勵著日本人收起悲傷的心情,繼續向未來的人生前進。


《阪急電車》電影版,在今年四月於日本上映。(圖片來源/德川日語)

電車上,每張面無表情的臉孔下,都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這一站,阪急電車又將載著不同的故事離開月台,你,準備好上車了嗎?


《阪急電車》電影版預告片。(影片來源/YouTube)

記者 蘇冠心
哈摟,我是小Can:) 喜歡讀溫暖的字、 彈吉他與旅行, 目前最大願望是吃遍各地美食, 希望能用喀報記錄這一年的曾經走過。
記者 蘇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