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誌有大志 街友真受助?
大誌有大志 街友真受助?
記者 羅文婕 報導 2017/11/12
去年在台灣創刊的大誌雜誌,主打社會企業的口號,以讓遊民販售的方式,一方面提供讀者涵蓋國際時勢等的資訊,一方面也能提供遊民工作機會,讓他們能「重新取得生活的掌控權」,不過自發行以來,雖然宣傳上主打著「提供遊民工作機會」,但運作方式卻導致爭議不斷。
獲得英國版權的台灣版《大誌》雜誌,與英國企業結構不同,
卻有著一樣的名字。(攝影/羅文婕)
標榜街友自食其力 通路卻相斥
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起源於英國,主要是指一種將營運所得用於追求社會目的,而非私人營利的一種企業型態,雖然確切對於社會企業的定義,其實是因國家和地區而異的,不過普遍來說,大部分的人都認同社會企業,其對於社會都具有特定的正面效果,其中之一就是:為弱勢族群提供真實的工作環境,提高他們的工作能力,最終能自食其力生活,讓弱勢族群能靠著自己的力量融入社會。
源於英國的大誌(the big issue),當時由 Anita Roddick 和 John Bird 在 1991 年共同創立,這份雜誌最特別的地方,就是由培訓過的街友來販售,並非舖貨至書店等一般通路,創辦人 John Bird 的認為:「與其給魚、不如教他釣魚(a hand up not a handout、working not begging)。」希望藉由這樣的銷售管道,讓街友能自食其力,進而利用這些賣雜誌的利潤來改善生活。發行了 18 年的大誌除了在英國本土依地區有分不同的版本之外,在世界各地也有其他國家發行,台灣在 2009 年得到官方授權,成為了繼日本、澳洲等,在世界發行該雜誌的第九個國家。
在台灣由大智文創取得代理權的大誌,在創立初期至今都主打著幫助街友,成為社會企業等名號宣傳。官網上文字是這麼描述的:「這是一本給流浪在街頭的人們所販售的刊物,透過一個可以自食其力的機會,重新掌握生活主導權。」而關於雜誌本身想傳達的內容,大誌執行企劃王姵霖表示: 「除了希望提供街友一個工作機會外,大誌主要是希望透過雜誌對讀者說話,內容是豐富且多元化的,無論是知識上、常識上、抑或心智上,透過閱讀大誌雜誌,皆會有不同的收穫。」
在日本街頭的雜誌販售員。(圖片來源/ daylife.com)
大誌一本售價一百元,工作人員於台北地區選出前三十大的捷運站出口,將販售人員安排駐點販賣,有意願販售的街友在經過培訓之後,可以先得到公司免費贈送的十本雜誌試賣,接下來街友們可以早上到華山公園,以一本五十元的價格批貨;因此,一本一百元的雜誌,街友與出版商都各獲利五十元。但大誌在台北以外地區舖貨的方式並非由遊民販售,而是一般的超商與書店等一般通路,這個與英國不同的銷售方法,因而引起了些許爭議,對此,王姵霖說:「由於未來可能會發展到外縣市,在初期,我們需要讓更多人認識大誌雜誌,並養成他們的閱讀習慣。」她也表示在今(2010)年六月的時候,大誌已經撤銷外縣市的超商通路了。不過過期的大誌其實在全台灣皆有特約店家販售,王姵霖表示,這些店家都是主動與雜誌社聯繫的,是作為雜誌的推廣站。
這本雜誌在英國經營了 18 年,擁有固定數量的讀者群,但這樣標榜社會企業的刊物在台灣,真有辦法如它主打文宣所說的,讓有意願工作的街友得到一個自營生計的機會嗎?
穿著橘色背心的台灣街友雜誌販售員。(圖片來源/ tbsa.mac.to)
內容須加強 效果待思考
在英國,大誌是一個有完整結構的社會企業,除了雜誌本身的公司之外,還有基金會在負責管理雜誌收益,並提供資金協助小販,及辦理相關活動等等,但是在台灣,大誌目前是由出版商發行的情況下,撇開發行內容不說,若針對大誌本身營運方式來講,目前仍缺背後整體企業的經營管理,真正能透過賣雜誌,使遊民得到穩定收入的這份力量是有限的,不過也有讀者反映,雜誌本身的內容確實相當多元,涵蓋名人專訪、藝文消息、國際新聞等等。每月固定會購買大誌雜誌的交大電子所博士生劉家宏表示,大誌有著許多其他雜誌沒有的特色,如世界各地的新聞報導等,這是連電視媒體都相當不足的部分。
但是對於整體內容部分卻定位不足,在資訊的選擇、編排及企劃上有待加強。只有買過一期的交大傳播所張同學,在看完雜誌後認為 :「雜誌沒有企劃,缺乏以一貫之的主題,整本從頭讀到尾,還是無法說出這期在講些什麼。資訊實用度不高,因為沒過濾,所以有的沒的都一起寫了,讀完不知道為什麼要放這段。」對於這本雜誌有沒有辦法幫助到遊民,她說:「內容很待加強。雖說主要目的是幫助遊民,但內容不佳不會讓人想回購,買大誌的動機比買口香糖或抹布還微弱,也沒辦法長期幫助遊民。」傳科系學生張宇翔則是認為:「雜誌裡的內容感覺都很時髦,是一本很具有都會感的雜誌,有些給人的感覺太台北了,所以若要推廣並融入到外縣市會有點難。」
英國版的大誌雜誌。(圖片來源/ bigissue.com )
王姵霖表示:「街友販售員招募至後期有些微的瓶頸,街友間口耳相傳,有人可能說很難賺,有人可能說很好賣,部份街友就會帶著過高的期望前來,但是事實上,販售雜誌一開始都是辛苦的。」實地走訪位於台北捷運市政府,當晚是聖誕夜,百貨公司附近擠滿了購物的民眾,「一本一百!一本一百!」一名販售大誌的街友在路邊喊著,但沒有人停下來。而照著雜誌標示的地點,走到台北車站捷運站,卻沒看到任何販售雜誌的街友,雖然有固定的販售據點,卻無固定的販售時間,加上書店、網購與讀者訂閱也是該誌的購買管道,因此增加了向遊民購買的困難度。
以街友販賣作為特色的大誌雜誌,至今已在台灣一年多,與英國企業結構不同,卻掛著與英國該雜誌同樣的名字,但實際上能真正幫助到多少街友,幫助效果如何,仍然是充滿理想性宣傳口號的背後,值得思考的問題。
![]() |
記者 羅文婕
嗨!我是羅文婕,可以叫我阿啾。 是個熱血的人,對新奇的東西沒有抵抗力,因此長假的時候會戴著相機到處飛,今年暑假去了一趟單車環島,又到東京自助旅遊所以曬得相當黑但很滿足,畢竟在我眼中,青春就是要拿來噴跑的。 不過大多數時間我也喜歡宅在家,有時做個美宣當爆肝人。興趣是電影.吉他.閱讀.畫畫還有音樂,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夠親臨Radiohead的現場聽Thom Yorke唱歌。 希望在喀報呈現的東西大家會喜歡,請多多指教 歡迎與我連絡:yesiamjo@gmail.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