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光?先說實話,再談石化
國光?先說實話,再談石化
記者 李庭蕙 報導 2011/01/02
國光石化到底要不要蓋,是最近吵得沸沸揚揚的議題。由中油與六家民營企業共同投資的國光石化科技公司,今年擬定於彰化大城、芳苑一帶設廠,此舉引發贊成與反對雙方激烈辯論。支持者認為,國光將帶來的經濟效益與就業人潮,能提升國家經濟,而當地年輕人也得以回鄉就業,平衡人口結構。反對一方則認為國光石化並非永續投資,反而會賠上更多環境代價。
除污名化?政府宣傳八輕惹議
國光石化,又稱第八套輕油裂解廠,簡稱八輕。政府承諾將於民國 104 年關閉五輕廠,因此,八輕興建目的是為了彌補五輕關廠後,國內石化生產量的短缺。透過新技術汰換舊有高污染、低效能的設備,藉此提升台灣石化業的競爭力,並促進國家經濟發展。也因此八輕被列為國家重大投資案,得到經濟部的全力支持。
去年(2010)九月,經濟部工業局在各大報紙以斗大的標題,例如「沒有石化業,哪來的傘布遮傘」、「輪胎太珍貴,還是擺起來觀賞」,刊登對石化業的支持,並強調石化對生活的重要性。而這也引來許多反對者的抨擊,認為政府不應該拿納稅人的錢為國光石化做宣傳、打廣告。
經濟部澄清廣告目的為政策宣導,提醒民眾石化業對民生而言相當重要。
然而,在這敏感的時刻,不禁令人聯想是在為國光石化宣傳。(圖片來源/伊莉論壇)
對此經濟部工業局民生化工組技正朱允方則反駁:「我們並不是在登廣告支持國光石化,登廣告目的是因為大家對石化太汙名化了。」廣告只是政策上的宣導,並教育民眾每天的生活起居都與石化產業息息相關。朱允方批評環保團體不食人間煙火,將石化業形容得「萬劫不復」,卻忽略石化業幾十年來對台灣的貢獻。站在經濟部的立場,重視的是如何投資,讓大家有工作,有錢賺,提升整體經濟發展。
經濟政策誰得利?社會問題應考慮
然而,當政府在拼所謂國家經濟的同時,不禁要反思,到底是拼誰的經濟,到底錢是誰在賺。國光石化的支持者,不斷強調透過八輕設廠,能使年輕人回鄉就業,帶來財富與建設。雲林縣土庫鎮的李芊燁表示:「我之前有參觀過六輕,感覺從事勞務的多半是外勞。」大量薪資低廉的外籍勞工,相對排擠本地勞工的工作機會,相較支持者所謂的增加就業機會的說法,此點仍有討論的空間。
至於,對當地經濟是否能有顯著的提升,即使雲林有了麥寮六輕,依然是全國最貧窮的縣市,高鐵經過卻沒有設站、醫療與公共設施稀少。真正既得利益者,往往是享受富裕生活的財團老闆。當國家單就 GDP 值上升,來推斷經濟成長,忽略貧富差距的加大,未來恐將面臨付出更多的社會成本。
台灣目前許多重點產業都與石化脫不了關係。像是一個面板的成品,其原料有百分之八十是來自石化工業。此外,台灣纖維業一年獲利不下於電子業,也是相當依賴石化。「我真不敢想像假如台灣沒有石化業。」交通大學應用化學系教授張豐志說道。國光石化在技術層面上,採用最新的科技,雖然無法做到零污染,但是整體污染排放明顯比過去石化廠少了許多,也能相對減少對環境的傷害。
張豐志認為石化業代表台灣整個經濟,若是沒有石化,
面板、纖維......等產業難以生存,台灣經濟將面臨嚴重衝擊。(圖片來源/pchome.net)
此外,五輕的關廠,將使得台灣的輕油裂解產量面臨短缺,若是沒有八輕補足這個缺口,台灣國營的三、四輕油裂解廠勢必無法滿足國內需求。至於台塑六輕方面,張豐志提到:「台塑六輕是民營的,民營要賺錢賣給國外,根本不會照顧國內下游。」屆時,台灣還要向國外購買,反而容易受到控制,相對的競爭能力就降低,這將對台灣經濟造成嚴重的衝擊。張豐志認為環保團體不應該以 0、1 的方式劃分,在蓋與不蓋之間爭論。真正該做的是,扮演監督的角色,而政府也應要求石化業者在品管上做到最好,讓環保、經濟與石化三者之間取得一個平衡。
環境成本外部化 效益評估理想化
環境保護議題在國光石化支持者眼中,時常被視為阻擋財路的障礙,甚至被扭曲為炒作的話題。國光石化公司總經理曹明就曾公開表示白海豚只是個假議題,是環保團體的煙霧彈。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秘書甘宸宜反駁:「吳敦義說白海豚會轉彎才是模糊焦點。……如果野生動物可以訓練,為什麼不叫北極熊去坐船。」中華白海豚,又稱媽祖魚,目前全台數量僅剩八十幾隻,被野生動物保育法列管為一級保育動物,卻不像櫻花鉤吻鮭、台灣雲豹等野生動物受到如此多的關愛。反而被期待繞開現有路徑,讓國光石化廠得以在該處填海造陸。甘宸宜表示:「現階段政府應根據野動法公告重要棲息地,提高該地開發建設的環保標準。」此外,政府必須公開讓民間一同參與劃定。不然劃定過程中,政府可能刻意忽略國光石化的廠址,失去公告棲地背後真正的意義。
媽祖自身難保?!有媽祖魚之稱的白海豚,
活動範圍通過可能被石化廠填海造陸的區域,而被要求轉彎。(圖片來源/獨立媒體)
台灣開發建設時,普遍思維是將環境與經濟視為對立衝突,這也是國光石化開發案最大爭論點之一。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蔡晏霖則認為所有經濟發展與消費行為都是以環境做為代價,不應該將兩者二分,而是將環境成本納入經濟考量。蔡晏霖強調:「以前之所以把經濟跟環境拿來二選一,正是因為我們把環境成本外部化了。」就國光石化開發案來看,投資效益似乎相當高,但有極大原因是將生態成本排除在外。此外像是人體健康風險以及食品衛生安全,都沒有列入成本考量。諷刺的是,這些最沉重的成本都不是業者所要承擔,而是政府出錢善後,換言之,就是全民買單。當利潤是由少數人賺取的同時,賠上的卻是全民納稅錢與生活品質,是非常不符合社會公平原則。
國光石化能不能通過環評,未來能否動工,目前都是未知數。支持與反對國光的人,各有各追求的經濟與理想。政府在拼經濟的同時,除了重視整體經濟,還需考量利潤的分配,不應落入少數人之手,更不應由全民為環境污染買單。讓環境、經濟與石化三者兼顧,或者直接將環境納入經濟成本當中,以長遠而永續的精神發展台灣經濟。
![]() |
記者 李庭蕙
我是李庭蕙,綽號小布,因為猜拳出布的時候,短短肥肥的手,讓人發自內心的說出小布二字。喜歡旅行、電影、歌仔戲。不喜歡每天洗澡的制度(可是我有向現實低頭!!!)、拿著便當還不能吃。今年居然大三了,真是歲月不饒人,準備要接受多多桑的荼毒。希望自己加把勁,通過傳科人必走的天堂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