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期

菲常不一樣 台北星期天

首部由外勞導演所拍攝的外勞電影──《台北星期天》挑戰了台灣觀眾的胃口。《台北星期天》跳脫以往台灣外籍勞工遭受不人道待遇的角度,以不落俗套的新風格,輕鬆又不失寫實地為台北寫下新的一頁。不少電影作品都以城市美景為主題,如《巴黎我愛你》、《情遇巴塞隆納》,這些電影透過歌頌美好戀情並結合當地語言、文化和建築特色,用異國情懷將城市層層包裝並加以宣傳,一個個原屬於「人」的故事被塑造成宛如是城市本身。

菲常不一樣 台北星期天

記者 王雅涵 文  2010/09/26

部由外勞導演所拍攝的外勞電影──《台北星期天》挑戰了台灣觀眾的胃口。《台北星期天》跳脫以往台灣外籍勞工遭受不人道待遇的角度,以不落俗套的新風格,輕鬆又不失寫實地為台北寫下新的一頁。

台北在本片除101外沒有其它令人印象深刻的場景,全片強調菲籍勞工的生活,主客對調明顯。
<(圖片來源/Google圖片)

 

不少電影作品都以城市美景為主題,如《巴黎我愛你》、《情遇巴塞隆納》,這些電影透過歌頌美好戀情並結合當地語言、文化和建築特色,用異國情懷將城市層層包裝並加以宣傳,一個個原屬於「人」的故事被塑造成宛如是城市本身。

因為愛情,城市化身為訴說故事的城堡;因為城市,愛情充滿浪漫故事。在大量以「城市出售愛情」為題的電影模式之下,大概沒有導演會將城市的黑暗面堂而皇之地搬上銀幕,然而,《台北星期天》卻以詼諧的手法呈現一個另類的城市拍攝題材。本片主角並非台北真正的市民,他們不是來觀光遊覽、不是想走就走,他們是兩個為了現實不得不工作的外籍勞工。這兩個性格迥異的菲律賓勞工,一個承受著外遇的心理折磨,一個因為單相思而遭受眾人的冷嘲熱諷。這個城市,並沒有為他們帶來太多的美好經驗。

 

不只工作 外勞也享受人生

由於為外勞問題開啟新的討論空間,《台北星期天》在網路上獲得壓倒性的好評,整部片在劇情設定上以討喜為目標,沒有太多描述悲傷勞動生活和不平等待遇的情節,取而代之的是菲籍勞工在台娛樂生活的空白。本片中,每個外勞都有自己的夜生活、自己的感情世界,他們跟很多人一樣,他們喝台灣啤酒、嚼檳榔,買檳榔的時候也喜歡找火辣的檳榔西施。每個勞工都有自己的臉、演自己的故事,他們正過著不算快樂的生活,但卻努力地想要享受它、使它完美。

在片中,導演也沒有完全避開勞工所面臨的困境,在電影一開頭,透過兩位主角Dado和Manuel的對話,一位朋友僅因為沒有遵守門禁時間便遭遣送,暗示勞工們儘管面臨軍事化管理,依然得向現實低頭。然而,導演並沒有在此議題上多做打轉,反倒更強調勞工間的互動,而非勞資矛盾。這也引起褒貶不一的評論,有人認為畢竟這不是紀錄片,這樣的處理留下更多可揮灑劇情的空間,給予這部不以「控訴」為主的電影很高的評價;持反論者則認為,無法深刻表達來自弱勢勞工的意見,平凡小人物的鬆散劇情安排也激不起反思,並認為尚不夠以喜劇的方式巧妙地諷刺城市的荒謬面。

導演何蔚庭在接受《破報》專訪時,曾提到:「移工的悲慘故事已經很多人拍了、講了,但從沒有人拍過這些人假日的、快樂的時候。」,這位從十八歲,就因為對電影的熱誠而流連他鄉至台灣的馬來西亞籍華人,讓自己第一部長片中的主角同樣也以異鄉客的眼光看台北。移民勞工有著各自的喜怒哀樂,在一幕主要角色皆出現在教堂的場景裡,心不在焉的主配角們幾個眼神的傳遞,明白地告訴觀眾他們有自己的內心糾葛,眾星拱月的Celia被Manuel注視著卻渾然不知,而整個教堂裡最專注直視前方神父的Dado,藉由偷情對象Anna的落空眼神暗示這段與有婦之夫的感情注定失敗。

 

一張沙發 兩種心情

從感情的處理方式也可看出兩位男主角性格上的不同,Manuel容易會錯意又容易陷入戀情的吊兒郎當性格,也反映在對未來不踏實的想像,在瞥見意外遭人遺棄的紅沙發時,他便立刻付諸行動,拖著好哥兒們Dado一起搬回宿舍,他們付不起搬運的小貨車費用,又因為無法搭乘公車而不知宿舍的方位,只好徒手搬著紅沙發走在台北街頭,於路途中與台北街頭上各式各樣的人們演出脫序的對手戲,這也是本片的重點所在。相較之下,因為對妻子的愧疚而揮刀斬情絲的Dado個性謹慎小心,且背負家庭重擔的他對未來不抱有美麗的幻想,牢記工廠門禁時間,並不關心Manuel由紅沙發所衍生的夢想。兩人抬著紅沙發的兩端,一個忽視現況預期不可見的未來,一個只關心被遣送的風險而毫無「如獲至寶」的情緒。

《台北星期天》劇照─兩位主角搬著紅沙發走過台北街頭。(圖片來源/Google圖片)

 

菲語發音遭質疑 台語才過關

儘管取材新穎,這部電影終究逃不過台灣社會最不願面對的歧視問題,戲內沒有深刻拍出的歧視已於戲外熱鬧上演──本片上映時被電影院拒播的原因是不希望有一堆菲律賓人站在電影院。儘管在網路上引起一片譁然,卻也血淋淋地點出一部分人的可議心態,此片申請國片輔導金時,也因為片中以菲語發音為主,而有審查上的阻礙,最後為了順利過關,還必須配上台語版配音,以新聞局網站所公布的國產電影輔導金辦理要點,於第四點限制中強調應以我國語言發音為主,包括導演、演員等政府皆設定排外的國籍限制。

《星洲日報》以重視電影業的發展為文,不只抨擊馬來西亞政府,還大力讚揚台灣,理由是在馬來西亞只要馬來語佔全片60%即可享用扣稅措施,間接限制中文電影發展,反之,台灣卻能給予馬來西亞中文導演一片天。殊不知《台北星期天》雖由熟悉中文的華人導演執導,導演自己卻不侷限於自身語言拍出以菲語為主的電影,並且在審片時遇上同樣問題,就電影條例中設限保護個別語言這點,台灣與馬來西亞一樣是畫地自限。

 

《台北星期天》預告片(影片來源/YouTube)
記者 王雅涵
    大三生,就讀交大傳科系, 家境普通,一父一母一兄。 好久沒有進行採訪的練習讓 我很緊張接下來的作業,但 是逃避不是解決的辦法,越 王勾踐的典範讓我有動力優 雅的結束這學期,然後前往 涵碧樓玩好好的犒賞自己。  
記者 王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