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翻新 再現文學風華
老屋翻新 再現文學風華
記者 蘇冠心 文 2011/10/09
當我們有了iPhone4S,卻開始懷念起提筆寫信的感覺;當我們有能力到更多地方闖蕩,我們卻又眷戀家鄉一望無際的田野;我們蓋起高樓大廈,卻又懷念那些灌木叢圍簇的低矮平房。科技不斷向前邁進,人卻老想回到過去。
最近台灣建築界興起一陣復古風,在一片櫛比鱗次的新式大樓中,老屋舊式的質樸氛圍特別為人喜愛,不但有業者相繼將老屋內部翻新重建成民宿、咖啡廳,政府更積極推動文化資產的修復工程,讓老屋再現風華,在空間中重溫舊時美好。
然而,老屋儼然佇立的模樣,往往令人望之卻步,加上年久失修,部分建築體早已頹壞,只剩下老屋動人的背景故事供人懷想。為了拉近歷史建物與大眾間的距離,政府大舉翻修老屋,挖掘箇中不為人知的故事,希望以嶄新的風貌與迷人的歷史背景,吸引更多人關注古蹟的保存。
由於台灣曾受日本長達五十年的統治,因此許多地區都看得到日式建築的影子。日本傳統建築以木質構造為主,其典雅樸實的外觀,總讓人聯想到文人雅士風情。舊時,許多日式老屋都曾孕育出不少文學結晶,更有日本文人故居,飄洋過海到台灣進行重建,日前,這些老屋經過修繕、復原,展現出老屋新風貌。
台北地區幾處老屋翻新案,都曾是文學家居住之地。(製圖/蘇冠心)
紀州庵 河畔的人文風情
「籬間是間疏的竹竿,透視一座生滿稗子草穗的園子,後面立著一幢前緣一排玻璃活門的木質日式住宅。這幢房屋已甚古舊,顯露出居住的人已許久未整飾地……」
——王文興《家變》
台北市中正區是日據時期重要的政治中心,又有新店溪流過,昔人傍水而居,形成特殊的水岸文化,當時本區主要的商業型態以料理與花植木為主。位於同安街上的紀州庵即是日本人在台經營的料理亭,裡頭還不時有藝妓表演,是不少政商名流時常光臨之處。
戰後,紀州庵被台灣省政府接管為公家宿舍,也是台灣六零年代小說家王文興的少時住所,其成名作《家變》即以紀州庵為故事背景。他在《十五篇小說》中曾經這樣形容家中附近景色:「同安街是一條安靜的小街,住著不滿一百戶人家,街的中腰微微的收進一點彎曲,盡頭通到灰灰的大河那裡。其實若從河堤上看下來,同安街上沒有幾個行人,白的街身,彎彎的走向,其實也是一條小河。」道出了紀州庵寧靜的居住環境與緊傍水岸的特點。
紀州庵緊鄰新店溪畔,孕育特殊的水岸文化。(照片來源/蘇冠心攝)
原本滿園翠綠、生意盎然的紀州庵本館,在1996年的一場大火中付之一炬,徒留下殘破的老屋骨架,宛若一座廢墟。作家王盛宏如此形容紀州庵:「好像不肖兒孫對待久病癱瘓老人家,只差沒有動手了結脆弱的生命跡象。」後人只能憑著書中文字,想像當時的眷舍生活。2002年,一群台大城鄉所學生在進行田野調查時,意外發現同安街的紀州庵,經過學生們與社區居民奔走,開始進行修復,終於使紀州庵起死回生。
現今的紀州庵被台北市政府列為市定古蹟,分為兩大部分:一區為已完工的紀州庵新館,一區為紀州庵舊址。由於舊址還有一戶居民不願意遷出,所以遲遲無法動工,形成目前兩區極大的對比。紀州庵鄰近爾雅、洪範等純文學出版社,離詩人余光中舊居也僅幾街之遙,台北市文化局目前將此塊區域規劃為城南文學公園,希望營造此區的文化氣息。目前紀州庵新館已於去年開放,不定期展出台灣戰後文學家的作品。
紀州庵本館慘遭祝融之災仍待修復,但政府力有未逮,現場已植物叢生。(照片來源/蘇冠心攝)
身處何處 何處就是雅舍
大安區因近師大、台大,形成人文薈萃的文教區,一走進附近巷弄裡,林木扶疏,家戶門前必安置花盆,處處可見過去日據時期遺留的教職員宿舍。今日,泰順街一帶的巷弄搖身成了師大夜市,是台北熱門的觀光景點,到了夜晚,人群總將附近馬路擠得水洩不通。過了馬路,彼端的雲和街又是另一番光景,文學家梁實秋的故居即藏身於此。
由於梁實秋戰後來台接受師大教職,因此得以入住此棟宿舍。一到巷口,目光肯定會為那聳高的麵包樹所吸引,據說為梁實秋本人親自栽種的,梁實秋夏日常於樹下乘涼,迎著徐徐微風,享受閱讀之趣。這棟宿舍也是梁實秋遷臺後的第一個住所,他也特別將此宿舍與過去在四川居住的房子,取了同名——「雅舍」。
梁實秋當初親手栽種的麵包樹,如今已聳高而茂密。(照片來源/蘇冠心攝)
雅舍過去是日據時期的高等官舍第三種,梁實秋與其妻女在裡頭度過了七年的時光,但屋子每逢雨後,庭院就會積水,不適合患有風濕的梁實秋夫人,才又舉家遷徙。雅舍占地八十坪,光前後庭院就占了三十坪,在修復過程中保留了日式庭院特有的碎白石、植栽,內部還有日本獨特的隔間裝飾——「板欄間」。屋舍的外牆則是採用俗稱「小武壁」的特殊壁構法,以灰泥及稻草所堆成,也複製了日式建築特有「天袋」、「地袋」的置物空間。
修復工程由師大委託建築事務所負責修繕,維持日式木造建築舊有特色,目前工程已告一段落,正積極招攬文創產業入駐,預計十月底開放讓外界參觀。雅舍繼錢穆、林語堂、殷海光、胡適的故居後,正式成為台北市第五個文學家故居。
日式建築特色——板欄間、天袋、地袋。(照片來源/網路加工)
一滴水 擁有無限可能
除了中國文人雅士遷台所留下的足跡,也有日本文學家故居在台灣「復建」的例子,位於淡水的一滴水紀念館,就是日本推理小說家水上勉,位於福井縣的百年老宅在台灣的復建。這棟古民宅的由來,可追溯到日本的阪神大地震,當時神戶地區的御藏社區受到重創,台灣民間自願組成救難隊,前往日本支援重建,讓當地居民銘謝在心。
四年後,台灣發生了九二一大地震,當時御藏社區的受災居民將心比心,來台協助南投居民重建家園,築起了一座跨越國界的橋樑。正巧當時福井縣有棟古民宅面臨拆除命運,因緣際會之下,屋主將其捐贈給御藏社區。在拆解時,志工們意外發現這棟古民宅竟是小說家水上勉故居,百年老宅經歷過阪神大地震卻毫髮無傷,於是御藏社區決定將其送給台灣,鼓勵台灣從震災中重新站起來。
古民宅一步步的組裝,象徵鼓勵台灣災民一步步重新站起來。(照片來源/鄭凱蔚提供)
古民宅經過拆解,最後飄洋過海在淡水落腳,2009年淡水鎮公所開始招募志工協助水上勉故居重建,從製圖、做模型到鋪地基、抹土牆,都是由台日兩地的建築系學生及熱心志工們共同修復。整棟建築使用傳統木造榫頭工法建造,不使用任何一根釘子。榫頭是柱、樑的銜接部位,在柱子上刻入凹洞,並在樑端刻出突出的部份,兩者就能銜接固定。目前就讀於淡江建築系三年級的鄭凱蔚,參與了古民宅三個月的修復工程,他表示台日共同參與重建讓他結識了不少日本好友,也凝聚了大家對於古民宅的情感。一滴水紀念館命名自水上勉名言:「一滴水脈有無限可能」的禪宗精神,如今也對外開放,吸引不少遊客前往淡水一睹水上勉故居風采。
由日本建築師傅親自帶領建築系學生鑿木,進行古民宅的重建。(照片來源/鄭凱蔚提供)
台北城經過百年歷史,早已物換星移,所幸還留有幾處景狀闌珊的老屋,經重建後還原了當年風華,供後人一窺當時文學家的生活風貌。究竟要保存古蹟最原始的面貌,還是運用新材料來進行修補重建,各界人士眾說紛紜,但最重要的是保存文化資產的美意,讓更多人能感受過去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真實的存在。城市加速造就歷史,老屋卻眷戀歷史;老屋就像城市裡的街燈,雖然不比高樓大廈絢爛的燈飾,卻能照亮一整個世代。
書頁上的文字,住在立體而真實的老屋裡;巷弄裡的老屋,活在那些美好的舊時光裡;台北城的溫度,留在這些歲月走過的年裡。
![]() |
記者 蘇冠心
哈摟,我是小Can:) 喜歡讀溫暖的字、 彈吉他與旅行, 目前最大願望是吃遍各地美食, 希望能用喀報記錄這一年的曾經走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