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那些終於懂的
關於那些終於懂的
記者 陳燕珩 文 2011/10/16
最近越來越覺得,每個人都會設計出一套只適用於己的生活公式。每天平衡在那個範圍裡,嘗試著不脫序、不背離原則、不受外在影響。我的生活其實也是如此,儘管規則不明,但大致分得出什麼是安定,什麼是不對勁。
察覺「不對勁」,通常是直接了當的感受;但探究「不對勁的原因」,老實說並不容易。人在成長的過程中,視野會開闊,層次會提升,但同時也會丟掉很多珍貴的能力。看的人多了,接觸的世界複雜了,讓我能有更敏銳的觀察力,分辨那些人情世故中的潛規則。於是漸漸的,我愈來愈能夠在短暫的瞬間發現有些東西變了,可是再也無法靜下來去釐清那些變質的原因。
生活中雜揉了各種可能的因素,是變質?還是原本就存在的樣貌呢?(圖片來源/Google)
關於日記
前陣子搬家把囤積已久的雜物都處理掉了,唯一留下的是國中的聯絡簿。留下來的目的不是為了懷舊,只是在反覆翻閱的過程裡,突然找到停下來的原因。
以前每天都要在聯絡簿上寫一篇小日記,我通常會留到睡覺前一刻才完成,當作一天的結束。就像小朋友會在日曆本上畫笑臉或哭臉一樣,踏實地用文字記錄每天的生活,不管是單純的敘事,或是突如其來的感慨,其實都是一種小幸福。並不是說我們一定得為每一天都下個結論,才叫真正生活著;而是用點心思讓這些片段留下實質的痕跡,很讓人安心。
於是,我每天總是超過規定字數,寫得欲罷不能。那時候對我而言,品嚐生活中的小細節,是一件簡單的事,也能夠輕易從平凡的日子中得到很多「感覺」。我會利用放學一個人走路回家的時間,整理一天下來的感受,不是刻意細數,而是自然而然地跟自己對話,最後就算不能獲得什麼,也至少能留下什麼。那時候我的世界又平靜又渺小,沒有外在刺激,沒有劇烈變動,在固定的活動範圍裡度過每一天,但那卻是最貼近自我的時候。
關於變動
同樣是回家的路上,我變成在青春牢籠裡翻滾的高二生,悠閒的散步時光變成四十六站漫長的公車煉獄,「轟轟烈烈地把靈魂榨乾」是那時候的生活哲學。我習慣性看著鏡面反射的自己,然後發現眼睛裡再也透不出光芒了,也許當時可以叛逆地把責任歸咎於那片爛玻璃,但是我沒有。因為終於清楚知道,我已經徹底失去跟自己對話的能力了。
這好像是一件嚴重的事情,如果一個人連跟自己都懶得說話,那每天這樣生活著是為了誰呢?第一次有那麼強烈的落差感,覺得整理自己的情緒變得好艱難。我仍然用我既有的文筆應付學校的作文考試,我仍然在網誌上打一些言不由衷的場面話,但是再也沒勇氣好好寫日記。說也實在,連講話都懶了,提什麼筆呢?
一天還是二十四小時,但與自己相處的時間微乎其微。我必須面對逐漸失去秩序的生活節奏,必須處理那段青春時期複雜的心理變化,偶爾還夾雜著少年必備的諸多煩惱。很多明確的感受變得抽象,再也找不到貼切的語句去梳理那些情緒,我無能為力,只能讓那些不斷浮現的感覺憑空消失,不管是好是壞,都假裝一切沒有發生過,假裝我的生活沒有失控。
簡單來說,那時候我喪失了從自己生活中挖掘美好的能力,只能藉由外在的刺激,也許是一張CD、一本書、一齣劇,透過別人的眼中去感受美好,那事實上還是吸引人的,卻不是第一手的。很多次想為那段莫名其妙的時期做個歸結,或是想再次陷入其中,抽絲剝繭地探究一番,可是總會在觸及到的那一刻退縮。好像愈是靜下心來仔細釐清,就愈得面對我已改變的現實。所以直到現在,我的記憶資料庫裡,仍然只給它一個籠統的概稱:「一段確實活著但沒有好好生活的日子。」
關於彩虹哲學
又過了好幾年,我好像漸漸回到自己認可的樣子,隱約地平衡那段脫軌的狀態。我一直在想,如果人可以選擇撇開最不喜歡自己的那段時期,那麼整個人生經由結算後的平均值會怎麼改變呢?
現在我才了解,探究這個是沒有意義的。
許多人也許都有過這種想法:「我想回到那個時候的我,我想回到最原本的自己。」但是真的有所謂原本的自己嗎?人總是習慣為自己的生命歷程做分割,國中的、高中的、青春的、這十年的,我們在這些流動的時光中取得分節點,捨去當中枝微末節的片段,只用一個概括的印象去標籤它。然後在這些串連起來的時間軸中,連接出高低起伏的曲線,最後免不了讓自己在那些變與不變之間苦苦掙扎。我們總是習慣迫使自己變動,卻又不堪承受變動的後果。其實那些我們自以為背離原始的自己,以為不堪回首的、極力想抹去的、不願面對的,也都還是你、還是我啊。
陳綺貞在訪談中曾說:「很多人會問我最喜歡哪一張專輯、哪一首歌,但這就好像你問彩虹最喜歡它身上的哪一個顏色一樣。」把這個簡單的彩虹哲學類比到人生,一切就變得容易理解了。每個人都會有想要抽離的回憶,也會有最痛恨自己的時候,巴不得把這些難以承受的重量一概消除,讓自己更接近完美。但彩虹之所以是彩虹,正是因為這七種要素同時存在。如果為我的人生抹去了最慘澹的顏色,那麼我還會是我嗎?
終於可以放下執著了。每個時期的自己,都是當下最真實的樣子,不管事後回頭為它下了多少評斷,也無論是懷念還是悔不當初,它就是成長的必需,也是構成自我的過程中,缺一不可的部分。我還是持續在變動中,偶爾也還是會感到徬徨,但我已經可以坦然正視當下「不對勁」的自己了。
關於那些我終於懂的,就是可以在不同階段中,學習跟每個不一樣的自己獨處,其實也挺浪漫的!
難免有汙點,難免很礙眼,但如果仍然看得見方向,
為什麼要停下腳步呢?(圖片來源/Google)
![]() |
記者 陳燕珩
嗨我是陳燕珩, 為了因應最近那股感嘆青春歲月流失的風潮, 不免俗替自己到了接手喀報的年紀小小默哀了一下, 我開始在想,有什麼會是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存在的東西呢? 我想應該是「不堪回首的過去」吧! 所以,我要坦然面對這一年的喀報, 希望無數個日子以後再次點入這裡, 會覺得有點稚氣、有點笨拙,但一切值得回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