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藝術 亞維儂少女之死
震撼藝術 亞維儂少女之死
記者 林冠儀 文 2011/10/16
「我叫帕布羅‧畢卡索,我曾經見過歷史上最有名的連續殺人犯……」五個女人、扭曲的裸體、破壞性的大膽嘗試,〈亞維儂的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是西班牙畫家畢卡索的知名作品,有誰想得到,這幅畫作背後竟然隱藏著驚人的秘密?《亞維儂少女之死》(El Pintor De Sombras)以戲劇性的書寫及穿越時空的想像力,揭開這幅畫作的神秘面紗。
《亞維儂少女之死》以畢卡索的名畫與連環兇殺案,發展出震撼人心的情節。(圖片來源/時報藍小說)
名畫中暗藏兇刀
〈亞維儂的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是畢卡索於1907年在西班牙的妓院中所繪製的作品,被視為立體派的開山之作,對於少女眼神的捕捉是這幅畫的重點之一。〈亞維儂的少女〉標誌著立體主義的「幾何性格」,與原始非洲面具雕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亞維儂少女之死》的作者艾斯特班.馬丁(Esteban Martin)大膽地以藝術大師畢卡索為主角,圍繞其作品〈亞維儂的少女〉為主軸,並結合他的成長歷程及創作生涯,編織出一部具有深刻愛情及懸疑兇殺的動人小說,讓畢卡索在十九世紀末的西班牙巴塞隆納,孤身面對傳奇的殺手。
離二十世紀的到來只剩不到一年,當時還是年輕小伙子的帕布羅‧儒意斯‧畢卡索,隻身到巴塞隆納學習藝術。這位才華洋溢的畫家既不想畫死板的宗教畫,也不想做個正經八百的學院派畫家,於是不眠不休地追求突破、開創新的繪畫風格。身無分文的他,在亞維儂街的一家妓院找到藏身之地,這裡的妓女們不只是他的朋友,更是他創作時的靈感泉源。
但是這群供他吃住、滿足他的慾望,甚至成為他的愛人的妓女們,卻在短時間內一個接著一個遭遇慘絕人寰的虐殺,屍體更是體無完膚、不堪入目,而這五名女子的死,竟然和畢卡索的素描有著緊密的關聯,更令人驚訝的是,兇手甚至曾出現在他的作品中!
原來,畢卡索在他的傳奇性作品中藏了一把兇刀,蘊含他內心深處不願觸碰的回憶以及對兇手的憎恨。
〈亞維儂的少女〉是立體派的開山之作,畫中五人均為妓女。(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馳騁想像力 傳奇人物共聚
每幅畫作都訴說著一個故事,但關於〈亞維儂的少女〉的背景資料卻相當少,使得這幅畫富有神秘、傳奇的色彩。正因如此,作者可以延伸無限的想像力,將一個偉大的畫家、五個紅塵女子和一樁樁駭人聽聞的兇殺案產生奇妙的扣連。
「許多年來我一直想著那些少女和她們的遭遇,而且我一直想把那個魔鬼從我腦中抹掉,我只能用畫畫來達到這個目的。」在《亞維儂少女之死》中,作者將畢卡索創作〈亞維儂的少女〉的由來設定為其年少時銘心刻骨的可怕記憶,與畫中女子扭曲的軀體、破壞性的張力及帶有恐懼感的用色不謀而合。這五名亞維儂少女的身份都是妓女,而且都是連續兇殺案的被害者,畫作正中央站立直視的女子,則是畢卡索最愛的女子卡門。
最引人入勝的是,作者利用時代的交疊性,巧妙地安排天才畫家畢卡索、殺人魔開膛手傑克及名偵探福爾摩斯三個分別在歷史及小說中的傳奇人物在巴塞隆納碰頭,演出一場三大傳奇人物的精彩對手戲,可說是集幻想於一堂,不得不讓人佩服。福爾摩斯是柯南‧道爾於1887年創作出的著名的偵探角色,在這本小說中則是真實人物──英國偵探顧問史蒂芬‧耶羅的化身;而恐怖的連續殺人犯則令人想起十九世紀末英國惡名昭彰的開膛手傑克,以虐殺妓女並毀屍聞名。
作者運用想像力,使畢卡索(左)、福爾摩斯(中)、
開膛手傑克(右)三大傳奇人物在小說中相遇(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跨越時空 與畢卡索相遇
作者艾斯特班.馬丁出身巴塞隆納,從城堡公園、慈悲街到哥倫布大道,他的童年就在畢卡索所經歷過的許多場景中度過。這使他對這個大畫家一生的事蹟深深著迷,再加上對家鄉的熟悉感而得以細膩地描摹這個城市的景觀,帶領讀者跨越時空,再次進入十九世紀末那個籠罩在兇案迷霧中的巴塞隆納,與畢卡索相遇,並親眼見證大師的年少時光。
《亞維儂少女之死》以畢卡索的傳記貫穿整部小說,每篇章節以不同人物的視角觀看畢卡索的一生以及發生在他身邊的一連串恐怖事件,並藉由生動的對話製造鮮明的臨場感,不論是濃情烈焰的露骨纏綿,抑或是兇殺現場的殘酷暴烈,都讓讀者可以藉由想像而身處其中。
小說中,情竇初開的畢卡索對卡門一見鍾情,甚至不惜付出生命來保護這個他摯愛的女人,而這個熨衣小姑娘則以無比的成熟和滄桑經歷深深打動讀者。這點和現實中風流一生的畢卡索呈現有趣的對比,眾所周知,他有過許多女友和多任妻子,令人不禁猜想,也許真有那麼一件事徹底改變了曾經專情的他?彷彿可以解讀畢卡索的心思似的,小說中對於畢卡索的創作想法及感情世界都有深刻的描寫,展現作者驚人的筆力和藝術造詣,字裡行間的情感耐人尋味。
懸疑筆法 引人入勝
「他就像一口黑井,一片無盡的黑暗。」猶如《死亡筆記本》般的情節,出現在畢卡索素描簿中的女子們一一被殺害,可怕的是,兇手總是以喬裝的角色出現在人群中,並且驕傲、病態地在人群中欣賞自己可怕的「屍體傑作」,甚至和畢卡索及五位被害者都曾有過談話與互動。作者以懸疑的筆法,製造出「兇手彷彿就在身邊」,卻又無法預測、忽隱忽現的驚悚感,並結合偵探小說的推理情節,一步步邁向高潮,最後更以出乎意料的方式更揭示真兇身分,吊足讀者的胃口。
「對我來說,一幅畫就是所有破壞的總和。」《亞維儂少女之死》恰如其分地與畢卡索的名言結合,利用噬血魔鬼激發另一個藝術天才和偉大畫作的誕生,為世界名畫發想出令人讚嘆背景故事,也點出從古至今一直存在的娼妓問題和邊緣族群的哀歌,值得深思。
![]() |
記者 林冠儀
嗨我是冠冠,或者可以叫我ㄍㄨㄢˇ ㄍㄨㄢˊ 噢!! 但我一點都不ㄍㄨㄢˊ,嗚嗚好想長高高。 來自台中、熱愛台中,喜歡到處走走、用相機記錄生活:) 很喜歡認真完成每一件事後那種鬆一口氣又有成就感的感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