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棒球隊遇上管理學
當棒球隊遇上管理學
記者 許雅筑 文 2011/10/16
如果高中棒球隊的女經理,誤以為彼得‧杜拉克(Peter Ferdinand Drucker)所說的經理人,是指球隊經理,那麼會發生什麼事?《如果高校棒球女子經理讀了彼得‧杜拉克》,有著長長的書名和漫畫風格的封面,棒球隊與企業管理,要如何在這本打著青春熱血卻又有趣實用旗幟的小說中結合呢?
《如果高校棒球女子經理讀了彼得‧杜拉克》中文版封面(照片來源/台灣立報)
一本「管理」的經典
彼得‧杜拉克,1909年出生於奧地利,他一生專注於管理學的研究與文章寫作,可以說是奠定了現代企業管理的基礎,有「管理學之父」的美名。即便相隔了一世紀,杜拉克的許多主張仍適用在現代社會與企業,在他廣受推崇的作品中,1973年出版的《管理:任務、責任、實踐》(Management:Tasks,Responsibilities,Practices)被譽為經典中的經典,女主角小南就是依據這本著作來管理球隊。杜拉克的原著讀來有些艱澀,因此無論是在日本或台灣,坊間都有許多教人如何讀懂杜拉克著作的書,但以小說形式,而且背景是在乍看與企業毫不相似的組織──例如棒球隊──這還是第一本。
就讀於東京一所普通的公立高中,女主角川島南誤打誤撞接下了棒球隊經理的職務。因為不知道經理的實際工作內容,她看字典上的定義,寫著經理是負責經營管理的人之後,立刻到書店尋找是否有教人如何管理的書,一聽到店員介紹杜拉克的《管理:任務、責任、實踐》是管理類最熱門的書籍,她連內文都沒翻就買下了。雖然開始閱讀後就發現,書中完全沒有提到棒球或球隊,小南卻深受精闢的文字吸引,一頁頁往下讀,也漸漸發覺,杜拉克所言或許能對經理的工作有所幫助。於是,無懼於練球風氣不佳、教練與球員溝通不良等重重問題,以打進甲子園為目標,小南開始著手改造球隊。
本書最讓人想要一探究竟的,正是企業管理要如何應用在棒球隊中。其實企業與棒球隊並不是完全沒有相似之處,兩者都是由人所組成的組織,有了這個支點,應用就不是難事。作者岩崎夏海展現了十足的創意,以杜拉克的管理原則為核心,依著球隊的需要與特性,發展出最適合的定義與方針,讓人驚嘆原來管理也可以這樣用。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岩崎夏海的作品將他的思想做了創新的詮釋。(照片來源/Google搜尋)
為了使顧客感動而存在
根據杜拉克所說,要讓組織成員有共同的願景,必須先釐清組織是什麼,和組織該做些什麼。這不是個容易回答的問題,最顯而易見的答案往往會讓接下來的思考進入死胡同,要找出組織的目的和使命,只有一個出發點,那就是顧客,滿足顧客是企業最重要的業務。因此,不能單純認定棒球隊是「一群打棒球的人」,該做的事是「打棒球」,而是要從顧客的角度出發。然而,棒球隊的顧客又是誰呢?除了看比賽的觀眾之外,還可以延伸到學校、東京都、高中棒球聯盟,甚至是球隊中的教練和球員,因為若是沒有這些「顧客」,球隊就無法存在。球隊是因為有這些顧客才存在,也應該為了這些顧客而存在,因此,參與高中棒球的所有人都是顧客。
那麼,顧客想從棒球隊獲得什麼呢?是「感動」。隨著比賽過程而心情起伏的觀眾,希望能看到一場精采的比賽;支持著球隊的學校,希望球隊能打出好成績;因為喜歡棒球而加入球隊的球員,希望能打出精采的比賽,實現自我。這些,都是感動。因此,棒球隊就是「為了帶給顧客感動而存在的組織」。
岩崎夏海將「顧客」、「企業的使命」等等有濃厚商業味道的名詞,做出屬於棒球隊的詮釋,其他有關管理或商業的概念例如行銷、專家等等,也以同樣的方式實踐在書中。如果棒球隊可以這樣管理,那還有什麼組織不行呢?企業管理其實就是組織管理,只要有團體的地方,就有管理能夠貢獻之處。
2010年,岩崎夏海以《如果高校棒球女子經理讀了彼得‧杜拉克》一書,成為百萬暢銷作家,除了有日本國內的獎項肯定,更獲美國商業雜誌《Fast Company》選為年度全球百大創意人。這本書在日本掀起一股重新學習、思考管理學的風潮,影響上至企業,下及學校社團,本書的簡稱「如果杜拉克」甚至還入選日本年度流行語。由小說改編的動畫、電影也受到相當程度的歡迎。
《如果高校棒球女子經理讀了彼得‧杜拉克》在日本廣受歡迎,此為電影版海報。
(照片來源/《もしドラ》電影日本官網)
棒球故事與管理學之間的分界
以淺白的文字和輕鬆的小說形式,為杜拉克的管理概念下了創新易懂的註解,是這本書受歡迎的原因之一。管理並不難懂,閱讀的過程中,跟著小南的思路,很容易就能了解管理是什麼,甚至用管理的角度來看自己所身處的種種組織。管理不是只閱讀字面就能了解的學問,何況還要提出新穎的詮釋並引導讀者,若是沒有對杜拉克的透徹了解,是寫不出這樣的作品的。
不過,正因為會引導讀者思考,也就容易暴露出書中解答不完整的問題,然而這些問題都是管理實際應用在組織時,可能會碰到的,簡化問題、缺乏解釋,只是用平鋪的敘述帶過,自然難以讓讀者信服。還有,若將管理放在棒球隊的脈絡下,有些應用也讓人懷疑是否恰當。
例如當球隊的氣氛越來越好,以至於有許多新生想要加入時,因為能上場比賽的球員名額有限,小南認為若是不限制球隊的規模,恐怕會有許多球員因為無法上場比賽而覺得乏味,這就與「要帶給顧客感動」的使命相違背了,於是在傾聽每個新生的現實情況、需求與價值觀後,只收部分新生入隊。但,既然球隊的使命是「要帶給顧客感動」,這些感動難道不需要實力作為後盾之一嗎?杜拉克說,在經理人的職位上,不能認為過程比成果重要。規模大的球隊,無法上場的球員未必就會覺得加入球隊是件枯燥的事,他們也可能促成球隊的良性競爭,進而對球隊有所貢獻,更何況,並不是沒有上場的球員就無法體會到感動,如果是,那麼這樣的球隊才是氣氛不佳的球隊。
或許也礙於篇幅,描寫較為深刻的角色並不多,對於並非重點的角色與人際關係,往往簡化處理,包括後來成為先發球員的新生,和小南以球隊的「社會貢獻」為目的招收的問題學生經理。棒球隊是有著二、三十人的團隊,然而透過文字,只能窺見球隊的部份角色,對讀者來說,較難對角色產生認同感,也因此在球隊打進甲子園時,未能激起太多的感動。
杜拉克的管理學透過棒球隊,重新擦亮了經典的價值,棒球隊也因為管理學有了新的詮釋和風貌。縱使有些缺點,但對於讓現代人重新了解管理學,和以管理的角度來檢視現代社會,這本書仍是值得肯定的。
![]() |
記者 許雅筑
喜歡棒球 喜歡拍照 喜歡海 喜歡咖啡 喜歡馬鈴薯 覺得有時候其實也不是那麼了解自己 不過 無論走到哪裡 都不要忘記最一開始的理由 相信當你真心想要一樣東西 全宇宙都會合力幫你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