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德克與賽德克巴萊
賽德克與賽德克巴萊
記者 施勗皓 文 2011/10/16
在嵐霧縈繞的深山中,看似血腥的場面一幕幕出現,壯闊的場景、令人動容的故事情節,細膩描繪出發生在八十年前的一場悲劇。今(2011)年夏天,電影《賽德克‧巴萊》將台灣電影史推向新的里程碑,也讓台灣原住民的議題再度引起熱烈討論。
國片《賽德克‧巴萊》是由導演魏德聖所執導,從前製到後製完成共費時十二年的史詩電影。賽德克巴萊(Seediq Bale)在賽德克語中的意思為「真正的人」,這部電影以發生在1930年的原住民抗日行動「霧社事件」為主題,透過主角莫那魯道的故事,重現當時賽德克族人與其他鄰近族群,共同對抗日本殖民的情形。電影分上下兩集《太陽旗》、《彩虹橋》,片長共四個半小時,對於霧社事件有較深入的描繪。
《賽德克‧巴萊》的主角莫那魯道,是賽德克族德奇塔雅群中的馬赫坡社頭目,由於日本殖民時期對原住民的不公平待遇,在種種歷史因素及導火線的發展下,莫那因此帶領六個部落的賽德克族人展開反抗,並選定在霧社運動會時突襲日本人,造成一百多名日本人死亡。隨後,台灣總督府派遣軍對進駐霧社,對德奇塔雅群的賽德克族展開屠殺,造成六百多名族人死亡,稱為第一次霧社事件。隔年,道澤群族人在深夜襲擊霧社事件的餘生者,殺害兩百多名德奇塔雅群族人,史稱第二次霧社事件,最後,抗日的六個部落遺族剩下兩百多名老弱婦孺,被遷移至北港溪流域居住,即現在的仁愛鄉清流部落。
仁愛鄉境內原住民分布圖。(圖片來源/施勗皓)
為什麼要了解賽德克
魏德聖非常講究劇中的歷史,對於每個故事情節,都希望能盡量符合歷史發展,因此他找賽德克族人擔任電影的文化顧問。霧社事件並不是一個單純的事件,而是牽扯許多時空背景及族群的因素,所以在族群關係之間的敘述,也必須更小心斟酌。現今仁愛鄉境內,共有泰雅族、賽德克族及布農族三個族群,其中賽德克族又分為道澤群、德奇塔雅群及托魯閣群,他們堅守Gaya(儀式、習慣、社會團體的原則),並擁有各自的文化和獵場,部落彼此之間發展出不同的敵友關係。
電影中干卓萬社的布農族人,與莫那魯道及其他族人酒酣耳熱後,趁著大家熟睡時,突襲莫那一行人,即姐妹原事件。劇中只以一句「Mihumisang」(布農語的招呼),表示兩族之間的關係。如果觀眾不熟悉歷史或原住民文化,可能無法理解這段劇情所表達的意境。另外一個電影片段,馬紅莫那對丈夫薩布巴萬的挑逗遭到拒絕,是因為賽德克男人在執行Gaya前,不能發生性行為。而馬紅藉這個動作,試探薩布是不是真的將要執行Gaya。
電影中更重要的部分,是呈現賽德克族的族群規範、生活型態、傳統儀式和祭典,對於賽德克文化比較不了解的觀眾,可能會對《賽德克‧巴萊》中的電影情節感到疑惑,甚至只看到表面的血腥屠殺,將賽德克族的傳統解讀為野蠻之舉。例如劇中道澤群與德奇塔雅群的互相侵犯,一般觀眾可能對同族相互殘殺,感到不能認同,無法了解為何要將彼此視為世仇;又如賽德克族人的紋面文化,男人必須要有「馘首」(出草)的經驗,才能在臉上紋面,那對他們來說象徵著勇敢且受人尊敬,也是與祖靈之間的聯繫,砍過越多頭,臉上的紋面就越豐富,但不了解Gaya的人,可能就會將馘首視為野蠻的行為。
對賽德克族人來說,他們關心的是電影《賽德克‧巴萊》中所呈現的內容,是否符合歷史情節,並以客觀角度表達霧社事件。雖然魏德聖講求歷史的真實,但是為了戲劇張力,仍然有些許情節無法忠於史實、客觀地呈現在螢幕上。例如以德奇塔雅群族人為故事主線,對道澤群的族人則無法有客觀的描述,因此賽德克族人在電影上映前也曾經討論過,擔心兩社群之間的仇恨問題,是否會因電影的戲劇效果,而被重新提起。
飾演道澤群頭目鐵木瓦歷斯的賽德克族藝人——馬志翔(圖片來源/Google圖片)
歷史的錯誤 不該一味放大
電影的呈現,必需符合戲劇張力以及市場的需求,即使是一部史詩改編的電影,也無法完整呈現歷史事件的面貌。就像莫那魯道的英勇事蹟,以及整個霧社事件的發展,包括姐妹原事件、人止關事件,都會因為不同族群或部落的族人觀看,而有不同的解釋角度。以道澤群族人來說,在日本人的襲擊下,能夠一起打敗德奇塔雅群,對他們而言是有利的,但是在電影呈現中,可能會讓觀眾誤以為道澤群是擁戴日本人,而背棄自己的同族。事實上,賽德克族傳統領域上的分別,以及地理位置的分布,才是讓兩社群之間產生互鬥的主因。電影中塑造莫那魯道的英勇形象,也受到他族群的質疑,有泰雅族人表示,莫那魯道曾經殺害該族的老弱婦孺,不能稱為英雄。
《賽德克‧巴萊》上映後,創下台灣電影的票房紀錄,讓更多的人認識賽德克族和霧社事件。觀眾對電影也有正反面評價,有的人認為太過於血腥,有的人則為這段歷史感到不勝唏噓。以不同的立場去觀看,所獲得的感想也大不相同,對原住民族群來說,把這段歷史搬到大螢幕上,能夠吸引更多人注意,在傳統文化逐漸流失的同時,讓大家看見並重視原住民文化,不僅對於保留原住民傳統及語言,有很大的幫助,也能讓後代認同自我文化。
對賽德克族人而言,課本中短短幾行描述的霧社事件,透過電影的力量,能夠讓自己的後代子孫記得這個故事,也放下族群之間的仇恨,思考賽德克族的文化,該用什麼方式保留,才能受到更多尊重。除此之外,台灣的各族群包括原住民、平埔族、漢人及新住民等,應該用更多元的角度,看待歷史的發展,了解並尊重各族群間的文化差異,而不是一味放大過去歷史的錯誤,分化各族群的關係。歷史終究是歷史,上一代的錯誤並不是下一代的責任,我們不能遺忘過去的事,因為他確實存在過且不可抹滅,但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要讓歷史的仇恨重新上演。
《賽德克‧巴萊》劇中霧社事件發生的場景。(圖片來源/Google圖片)
![]() |
記者 施勗皓
沒想到這是一個沒有盡頭的路阿,如果走下去就要堅持到底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