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了妳 然後愛上妳
殺了妳 然後愛上妳
記者 曾意倫 文 2011/10/23
人的一生中總是在追尋著什麼,並尋找對自己的認同。由法國暢銷小說家愛蜜麗 ‧ 諾冬(Amélie Nothomb)所寫的《殺了妳,然後愛上妳》,以一種冰冷的氛圍,描寫主角對自己的追尋,並藉由一本日記,牽引出與一個女孩的糾葛。
《殺了妳,然後愛上妳》的原書名為《Journal d'Hirondelle》,直譯為燕子的日記,表明了燕子的日記是全書的轉捩點,而中譯書名則說出了主角對女孩的感情。書中描述一個人失去感官,並遭到解雇,卻偶然遇到神祕組織而成為殺手;在一次的任務中殺掉女孩,卻發現了女孩的日記,從此愛上女孩並守護著日記,更意外發現自己所失去的感官,在愛上女孩的那一刻,再次甦醒。全書以第一人稱書寫,用主角的視野,帶領讀者走向主角複雜糾葛的情緒。
中譯書名《殺了妳,然後愛上妳》與原書名《Journal d'Hirondelle》,各自表達了不同的涵義。
(圖片來源/Google圖片)
感官與性的交織 隨之起舞的樂曲
書中以主角的自言自語作為敘述的方式,並不像一般的小說會完整地交代整個故事的發展,讀者只能理解主角所看到的世界,因此容易造成讀者的疑惑;而且全書以感官與性貫穿整個故事的起伏,再加上愛情的元素,以一段失戀的愛情做為開頭,另一段無望的愛情則為全書的結尾。
愛蜜麗 ‧ 諾冬以相當細緻的手法描寫各種感覺,在作者的筆下,被大家視為理所當然的感覺,變得相當鮮活。在主角失去感官的時候,以前所經歷過的一切事情,隨著感官的失去,似乎都變得模糊起來:聽到任何聲音皆沒有了感動,音樂再也引不出任何激情;沒有味覺也沒有觸覺,更沒有嗅覺,活著就像死了一樣,但在他感到後悔的同時,一切皆已無法挽回。可是他逐漸發現一些介於好與壞之間的東西,以前無法歸類的那些感覺,他開始能感受得到,於是主角開始努力尋找能讓他有所感覺的一切事物。
這些失去感官的描寫,是陰冷且黑暗的,但在後半段主角感官復甦的描寫,是多彩而繽紛的。作者運用相當多的比喻表達主角感官甦醒的情況與心情,尤其在幻想做愛時的感官描寫更是瑰麗。但這本書是主角內心的傾訴,因為是表達內心的情感,因此呈現出來的文字有時相當紊亂與跳躍,由此可窺視主角激動的心情。但是這些濃烈色彩的描寫依然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作者還是以冰冷的氛圍陳述這些事情,這種反差反而營造出某種特殊的風格。
性,則是這些感官的指標,書中大量提到有關性的東西,使得這本書的風格略顯粗暴。主角會如此酷愛殺手這個身分,也與性脫不了關係。他覺得在子彈射穿別人腦袋的那一剎那,所得到的快感是最極致的,令他每次在結束任務後都忍不住想趕緊自慰以得到高潮。在失去感官的那段期間中,每次自慰所得到的高潮就是主角生活的重心,不同程度的高潮,代表著感官的恢復情況,而且在感官甦醒時所得到的高潮是前所未有的。在這之後,性的出現頻率則逐漸被恢復的感官描寫所取代,轉而著重於主角對女孩的情感。
除了感官與性之外,電台司令(Radiohead)樂團的音樂也是書中的一條隱線。從失去感官開始,聽覺第一個所能感受到的東西,即是電台司令的音樂。這個另類搖滾樂團的音樂,令主角像是吃了毒品般,腦海中無時無刻地播放,在殺人時能使主角更顯專注,並陪伴主角熬過沒有任務的時期;閱讀女孩日記時也一定要佐以電台司令的音樂。從一開始到結束,他們的音樂無時無刻皆在,見證了主角不同時期的轉變,音樂所傳遞出的氛圍,令讀者更能感受到主角那種沉悶的內心。此外,電台司令也像是主角與現實的另一個接點,使得本書不全然只是主角的內心世界。
心中的燕子 活著的恐懼
當你殺了那個人的時候,同時也是認識她的開始。主角殺了女孩,卻藉由女孩的日記認識、愛上她,他將女孩投射在一隻燕子身上,那隻燕子就是他心中的女孩。因為從未認識過女孩,由日記所幻想出來的女孩,就像是他所追求的一樣完美,而成為他心靈的寄託。
女孩的日記內容相當平淡,令人相當不解主角的愛戀從何而來,但主角像是藉由對女孩的愛戀來找尋自己的價值。從殺手的職業到守護日記,那種被需要的感覺,使主角能肯定自己的存在。在一開始,書中即提到活著的恐懼,當你對自己一無所知卻活著時,這種恐懼足以吞噬掉一個人的心靈,所以需要告訴自己是誰、做什麼工作,以種種定義來驅逐恐懼,因此主角總是不斷在追尋,從追尋感官、追尋需要、追尋刺激到追尋自我。
在書中並沒有提到主角真正的名字,卻出現兩個化名,這兩個化名皆是對自我的期許。當殺手前與當殺手後的名字不同,表現出主角對自我認知的轉變,也代表著不同時期主角的內心變化。最後不管主角是否有追尋到自我,至少在名字上,他已經找到了不同的自我肯定。
主角將心中的女孩投射在燕子身上,並以燕子做為女孩的命名。(圖片來源/Google圖片)
顛覆的價值 冰冷的世界
主角是個心靈扭曲的人,因此書中所呈現出來的價值觀有很多都違背常理,像是隨機殺人時對自我的厭惡,竟然只是因為覺得隨機殺人俗不可耐,而不是因為罪惡感;女孩因為父親偷看她的筆記本,而親手射殺自己的父親,全無倫理道德的觀念;再到殺人時心中全無掙扎,反而在是否觀看日記時猶豫不決,價值觀似乎完全顛倒了,主角的理直氣壯,似乎試著顛覆眾人的道德觀。
作者在書中更是試圖營造出「冷」的感覺:冷淡的敘述,無所謂的態度;臉與手渴望冰冷,甚至連語言也跟死一樣冷;不吃溫熱的肉,只吃冰冷的熟肉,將烤雞與紅酒想像為身體與血;主角自己也只暫存在他那冰冷的身體,將來都會死去。冷,即是主角世界的溫度。
這種顛覆的價值與冰冷的世界,一再地顯現出主角扭曲的性格,再加上不可能發生的感官自殺、詭異的感官甦醒,莫名其妙的愛戀,太容易取得的殺手職業,書中的世界完全是個不合理的世界。但讀者觀看的是主角的思想,也許一切皆只是主角的想像,每個人的心中也可能藏匿著一個扭曲的自己。作者塑造出一個扭曲的人衝擊著一般人所認知的價值觀,這個人追尋著他自己的價值,是否認定這種價值,準則只存在於自己的心中。
![]() |
記者 曾意倫
喜歡靜靜地坐著,細細觀看週遭人們的神態; 喜歡發發呆,使自己放空清明; 喜歡閱讀故事,品味故事中的世界, 並尋找著自己的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