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 那些事
這些人 那些事
記者 劉力榛 文 2011/10/30
歲月不僅在臉上留下了痕跡,在心裡最深處,也烙下一道道堅強又細膩的印記。生命中會遇到多少的人、多少的事,而這些人事物多少也造就了今天的自己。在《這些人,那些事》中,吳念真以最簡潔的方式寫下一段段生命中無法忘懷的過去,以及台灣各個角落之中,最真實的感動。
被譽為「台灣全方位創意人」的吳念真,無論是在電影界、廣告界,甚至是作家,都是當中的佼佼者。耳熟能詳的《戀戀風塵》、《悲情城市》、《多桑》等劇本,皆是從吳念真的手中寫出,然而外表看似光鮮亮麗的他,卻接二連三地遭逢家人自殺的打擊,也讓他幾度陷入人生最大低潮,甚至罹患憂鬱症。最後,他靠著寫作走出人生低潮。
「有時候會想,生命裡某些當時充滿怨懟的曲折,
在後來好像都成了一種能量和養分,
因為若非這些曲折,
好像就不會在人生的岔路上遇見別人可能求之亦不得見的人與事;
而這些人、那些事在經過時間的篩濾之後,
幾乎都只剩下笑與淚與感動和溫暖,
曾經的怨與恨與屈辱和不滿彷彿都已雲消霧散。」
──出自《這些人,那些事》自序
吳念真年輕時的全家福。(照片來源/吳念真Facebook)
每個文字皆畫面
《這些人,那些事》是吳念真睽違十二年,結集在《時報周刊》所發表過的專欄文章後,再次出發的半自傳散文集。由於是專欄文章,字數被限制在1200字之內,儘管篇幅如此小,吳念真依然能將故事說得簡潔動人、耐人尋味,也許他的故事無法改變讀者什麼,但至少他成功觸動了讀者的心。本書分成五大單元,寫下了吳念真心中最掛念的家人、日夜惦記的家鄉以及當兵和工作時的朋友們和台灣各個角落裡的無名故事。
透過寫作,吳念真開始與自己的回憶對話。或許是因為吳念真的電影經歷,透過他的筆,書中的文字竟然如電影般,自動在腦海中呈現出畫面。吳念真的文筆就和他的生命歷練一樣,如同老酒般越陳越香,或許看起來只是平鋪直述,沒有太多修飾的詞語,卻在最平淡之中突顯出「情」的濃厚與深遠,使讀者在餘韻之中流連忘返。
寫作、閱讀與分享是吳念真自我治療的方式。(照片來源/吳念真Facebook)
吳念真對於每篇的故事掌握性都相當高,短短的1200字,卻做到了起承轉合,故事中人物出場的方式、回憶與現實的交錯、故事的高潮與戛然而止等,都是令人相當佩服又不顯突兀的寫作方式。只是有時在閱讀時,會不禁懷疑起其真實性,現實生活中所發生的事,真會如此高潮迭起嗎?又或者這是身為作者的吳念真,為了文章的流暢性、可看性,而作的些微變化?
篇幅的限制雖然可以看出吳念真講故事的功力,卻也容易使得讀者的情緒被打斷,尤其是當上下篇關聯性很小時。此外也容易使讀者對於其中幾篇品嘗度不夠,而使讀者會有「這是在湊篇數的嗎?」的疑問產生,例如在〈頭家返鄉〉當中,描述的是村裡一個礦場老闆,是個有錢的大善人,然而因為牽涉了228事件後家道中落,等他再次回到村裡,他仍是發送著鉛筆和筆記本,告訴孩子與村民們「再艱苦也要讓孩字讀書。」故事便結束了。讀者隨著翻頁的舉動,進入到下一個篇章中,那種感覺就像是微風吹過心頭,有那麼些陣陣的漣漪,當想要一探究竟時,卻又消失了。
是記憶 也是歷史
《這些人,那些事》寫下了1960到1980年代時滿滿的道地台灣味,若是把這本書歸類為鄉土文學,或許一點也不為過。無論是對於故鄉──大粗坑的眷戀,亦是從自己的家庭來窺視當代家庭普遍現象,或是軍中同袍、長官之情和工作夥伴的故事等,在在都拼湊出當時的台灣,那是一段被老一輩的台灣人所深埋的重要記憶,經歷過的讀者看的是「記憶」,沒經歷過的讀者看的便是「歷史」。
此外在《這些人,那些事》中,每篇或多或少都夾雜著閩南語的方言,且都用得恰到好處。其實不論是劇本、舞台劇或是小說,台語都在他的作品當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尤其在本土文化比以往消退許多的局勢下,他更加堅定在文章中使用台語。也許國語也有相同意思的詞彙,然而台語卻帶有更深沉的意涵在。例如:台語當中的「唔甘」,用國語表示即是不捨、心疼的意味,但是當中更深沉的情感卻不及「唔甘」來的深。也許這就是所謂的鄉土味吧!
日夜惦記的地方
吳念真也在書中對於故鄉著墨相當多。今日的九份,留給人們的印象是古色古香與浪漫美景,但卻僅是來來往往的遊客充斥在街弄中的景象。在吳念真的記憶中,九份確實是浪漫的,卻也是充滿人情味的。整個村子像是一個大家庭,凝聚著強大的團結力量。在〈母親們〉、〈年糕〉、〈琵琶鼠〉等篇當中,看見了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情結,那是種純樸的感動,既使沒有血緣關係,卻像生命共同體般。也難怪吳念真對於故鄉是如此的懷念。
只是隨著採礦風潮過去,人口開始外移,村落一個個消失,到最後連吳念真的故鄉──俗稱「大粗坑」的瑞芳鎮大山里,也從台灣的行政區域上永遠地被除籍,一切只能憑藉著吳念真筆下的〈告別〉,跟隨他回顧那段歷史、那份純樸與感動。時下的人們對於故鄉的歸屬感,已經因為交通工具的進步,而逐漸淡化了。但是在吳念真筆下的村莊、人與人之間的凝聚力,卻使得我們開始深思,那樣的世界其實也挺令人懷念的,原來「地方」是有溫度的。
眺望著故鄉大粗坑的方向,就如這場霧,什麼也見不著。
(照片來源/圓神出版 張大魯、徐敏才攝)
心底最掛念的人
在〈只想和你接近〉、〈心意〉等篇,可看出吳念真對於身為礦工的父親著墨相當多,其呈現方式如同《多桑》這部以其父親為主角的真人真事電影,運用許多小故事呈現出傳統父親的樣貌。對於晚年纏病在身的父親,最後以跳樓結束生命,吳念真再次以分享故事作為自我治療的方式,寫下了嚴肅的父親從未主動表露過自己的心意,對於自己的妻子、兒女不知道該如何相處,卻又在最微小的地方展現了他的愛。
其實父親這個角色,一直以來便是給人一種要有擔當、不隨意表露自己的刻板印象,身為兒女的我們也許有時也能夠從生活中的小細節當中,察覺到父親的愛意,然而往往在談到父親時的第一個印象,這些小細節便容易被深埋。但是隨著吳念真在懷念著自己考上初中時,全村歡天喜地向他們道賀,唯獨他父親絲毫沒有露出一點喜悅的臉色,反而念著他「人家畢業是開始賺錢,而你卻是開始花錢。」但是隔天卻又看到一隻俾斯麥鋼筆擺在餐桌上。那是一種心靈上的交流,也勾出讀者對於自己父親的細小卻又濃情的回憶。
〈只想和你接近〉中出現的早期礦工宿舍,一個窗戶就是一個人家。
(照片來源/圓神出版 張大魯、徐敏才攝)
本書特別收錄了吳念真近年來唯一的小說創作〈遺書〉,寫下從得知弟弟自殺的消息到兩人回憶湧上心頭後,再次回到現實,面對眼前像是熟睡的他以及一封遺書。全文雖以第三人稱的方式來書寫,希望藉此方式,減緩在文章中表露過多心中的沉痛,但在字句中,仍能看見他藉由對話、景色與聲音,傳達出對於弟弟的愛、無奈和無限的哀痛。例如「這時濃霧深處忽然傳來山下火車喇叭的長鳴,聽起來就像是男人的哀號一般。」
《這些人,那些事》在最後兩個單元〈一封情書的重量〉、〈這些人,那些事〉中,集結了許多的台灣本土故事,除了能一窺當時的台灣風貌,也見識到了人情冷暖與人生中的意外與無奈。或許閱讀完後帶來的是一種沉重、無法大口喘氣的感受,但這就是吳念真想要讓讀者體會到的,儘管我們不是當事人,儘管那些事看似距離我們很遙遠,卻在簡單的文字當中觸動了我們。
吳念真記錄下那些影響自己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因為他,成為我們生命一部分。
(影片來源/YouTube)
![]() |
記者 劉力榛
在下字小饅 長相如同其字,圓的短的 生性害羞,又閉俗 喜愛在高個子之間穿梭的籃球, 喜愛在寢室 洗澡間大聲亂唱歌 喜愛人來瘋 最喜愛的是傳科的大家♥(mu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