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消失的名字
找回消失的名字
記者 施勗皓 文 2011/10/30
你好,
我來自南投縣埔里鎮。
那是一個海拔四、五百公尺的盆地聚落,四周高山環繞,如果你去過日月潭,去過清境農場,去過合歡山,那你就一定去過埔里。經過九二一地震,再加上鄉村人口逐漸流失後,全鎮剩下大約八萬人口,除了大學生的社會移入外,埔里的總人口數持續下滑。而你很難想像,這僅僅八萬人之中,背後隱藏著什麼樣錯綜複雜的歷史情結。
從小到大,我的生長環境中,就有一群被稱作「原住民」的同學朋友,有的是布農族,有的是泰雅族,雖然搞不太清楚他們之間有什麼差別,但那時候,只知道他們來自山上稱為原住民,跟來自平地稱為漢人的我們不太一樣。而我們也以原住民和漢人互相稱「尊稱」彼此的族群。
意外的發現 開啟尋根之路
升上高中,到大都市念書,隨著回家次數越來越少,發現好像就是要離鄉背井,才能夠體會家的美好以及對家的歸屬感,所以每當有人提到我的家鄉,我都會很興奮的介紹埔里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在一次的歷史課,讓我印象至今仍非常深刻,老師提到了我的家鄉埔里,因此我特別認真聽講。課本內容是在講述,台灣的原住民除了大家熟知的高山族以外,還有較令人陌生的平埔族群,而他們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輾轉遷移到了埔里盆地中。雖然課本只是簡略描述,但霎時間卻勾起我腦海中某一部分的回憶。依稀記得是國小時吧!我參加過社區所舉辦的「走標」活動,好像是個與平埔族群有關的祭典活動,但那時年紀還小,並沒有留下太多印象。
巴布拉族人的傳統服飾及生活照。(照片來源/google圖片)
然而從那天起「我與平埔族到底有什麼關係?」這個問題深深烙印在我心底,從小到大都自認是漢人的我,一方面很想多了解祖先歷史,一方面害怕面對事實真相所造成的衝擊。直到一次與奶奶聊天的機會,從她的口中得知,我們家族並不是漢人,而是平埔族中的「巴布拉族」(Papora)。我才恍然大悟,明白原來大家口中所說的平埔族,並不只是歷史課本的名詞,是真正存在的族群,而我竟然也身在其中。這對當時十七歲的我來說,猶如一個被領養的孩子,在長大後突然被告知自己的身世,是多麼震撼的事實。
得知祖先的由來後,我開始對平埔族的歷史背景產生興趣,想要深入了解祖先的源頭,以及歷史發展。因此我不斷地透過包括網路、圖書館、報章雜誌等各種管道,去尋找有關於巴布拉族遺留下來的文化和歷史,從眾多的文獻中試圖追尋祖先的痕跡和自我認同。因為原住民沒有文字,所以留下來的記錄大多是從荷據時期以後,才有比較多的文獻資料可以參考。
巴布拉族原本居住在現今台中清水以南的沿海平原地區以及大肚丘陵,在當地與鄰近族群一同建立起了大肚王國,共同對抗外來的族群如荷蘭、鄭成功的勢力,最後在鄭氏的軍隊入侵之下,平埔族的居民被迫遷移到了埔里盆地。在平埔族遷入後的埔里地區,除了原有的泰雅族、賽德克族、布農族跟邵族以外,又加入了噶哈巫族、巴布拉族、巴宰族、巴布薩族等等平埔族群,造就了埔里地區多族群共同生活的情景。但是在日本人、漢人相繼來台後,居住在較平地的平埔族群漸漸成為弱勢,被日本人及漢人同化。傳統文化和語言受到外來文化的壓迫之下,漸漸被人所遺忘,甚至連自己是誰都忘記了,只剩下住在較高山的山地原住民,還保留有自己的傳統文化。
努力尋找被遺忘的記憶
現在的官方認定中,被政府所承認的十四族原住民,除了噶瑪蘭族以外,其他都是所謂的高山族群,而平埔族則全數被排除在外。近幾年來,族群認同的意識興起,許多的原住民族紛紛要求正名,例如原本被劃分在泰雅族內的賽德克族、太魯閣族,以及從阿美族脫離出來的撒奇萊雅族,都為了還原族群的自我本位而努力爭取正名。平埔族群也不例外,在台灣各地的平埔族人,藉由祭典、傳統習俗的重現,表達自己文化是存在的,希望能夠獲得政府及外界的認同,恢復原住民身分。台南的西拉雅族人、苗栗的道卡斯族人,以及台灣各地的平埔族人,努力推動各自的文化活動以及傳統祭典,試著從古文獻中挖掘已經消失或瀕臨消失的語言,目的就是要讓更多的人看見平埔族人的存在,以及我們對族群認同的決心。
2011年8月30日,在台中市沙鹿區,由社區媽媽所表演的巴布拉族傳統牽田儀式。(照片來源/中華日報)
然而,平埔族群的聲音並未受到政府的重視,政府認為在歷史的變遷下,平埔族群幾乎已全數漢化,母語及文化已經消失,更有部分的人認為平埔族群推動正名是為了分享現有的原住民福利制度,這對我來說是件荒謬的事。在歷史上,平埔族群是遭受到漢人打壓以及漢化最深的族群,在當時歷史脈絡中,平埔族群被迫放棄自己的語言和文化,導致現今保存的語言和文化嚴重流失。好不容易平埔族群開始想要尋根溯源,找回自己的文化,政府更應該加強對平埔族群的保障,而不是要我們蒙住眼睛,催眠自己我們是漢人,那這樣又有何異於日據時期的皇民化運動呢?
令許多外界人士擔心的是,平埔族群正名後會瓜分掉原本屬於原住民的福利政策,但我不禁要說,如果能有更多原住民的人口,對於原來相對少數的原住民族來說,不就越能夠爭取更多的權力及保障,況且福利政策要怎麼拿來跟族群毀滅和文化消失相比呢?平埔族與其他族群共同生長在這塊土地上,應該享有與其他族群共同的權利,對自己的認同,不需要透過別人來告訴「我們是誰?」,沒有人有權力否認我們的存在。在近幾年平埔族群文化推動中,消失的平埔族群試著重新找回自己的根源,還原本該屬於自己的一切。政府應該多予以文化上的認同及保護,而不是一直拖泥帶水,等待耆老們的凋零後,徹底讓台灣人遺忘這個曾經存在的名字。
台灣平埔族群的分布圖。(圖片來源/台南縣西拉雅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我們要正名 請你一起來
平埔族群礙於歷史因素,造成現在的尷尬地位,有些老一輩的族人可能因為過去社會情境的壓迫,所以對族群議題選擇避而不談。但是現在這個民主開放的國家,加上族群意識的興起,有許多的人選擇站出來大聲喊出自己的名字,畢竟如果自己都無法認同自己,那誰要來認同你呢?以前每當我被問及是否為原住民的時候,我總是吱吱嗚嗚,沒有辦法回答一個肯定的答案,這對我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但看到這麼多的人,為了自己的族群而努力,身為一個學生,我總是盡我所能去探求、去了解自己的文化,關心平埔族群的發展事務,也試著說服別人對我們的認同。希望能透過自己的力量,在族群認同的道路上盡一點心力。我想平埔族群正名是遲早的事,而我一定會參與其中,就算周遭許多人無法理解,也無法動搖我們的決心,畢竟自己族群的事,必須靠自己的雙手去努力,而不是一天到晚等著別人給予幫助。
現在,面對別人的詢問,我總是很有自信並且有耐心地解釋,我是原住民,來自一個叫作「巴布拉族」的原住民。即使偶爾會遭到他人的嗤之以鼻,但我相信總有一天,會讓大家看清楚我們是誰,並且大聲喊出我們的名字。
那你呢?
難道 你還要忘記我的名字嗎?
公共電視<有話好說>節目,討論平埔族正名運動。(影片來源/YouTube)
![]() |
記者 施勗皓
沒想到這是一個沒有盡頭的路阿,如果走下去就要堅持到底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