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期

追星 盲目狂熱或正面力量

無論西洋、東洋、台樂,或是哈日到韓流,追星活動永遠不間斷,粉絲的行為持續進化著,這是一種盲目崇拜,抑或能成為社會進步的動力?

追星 盲目狂熱或正面力量

記者 張繼云 文  2011/10/30

當你坐著車經過鬧區,發現以往人潮洶湧的街道,今天更是動彈不得,環顧四週發現不遠處建了一座舞台,舞台的背板上寫著「某某某簽唱會」。人們聚集成群,手裡拿著海報與各種自製看板,情緒亢奮地叫喊著。這樣的景象在台灣相當普遍,通常市區的百貨公司或廣場,每到假日幾乎被歌迷擠得水洩不通。


為追星 粉絲不遺餘力

「迷」或稱「粉絲」,在早期有個較統一的稱呼——追星族。一般印象中的追星族,多為十幾二十歲的少年少女,跟隨著明星的腳步到處跑。相機、筆記本等配備一應俱全,隨時上網跟進最新情報,無論是公開行程,或是明星私下的行動,追星族比狗仔隊更無所不在,儼然成為一新興職業。近年來,隨著韓流大舉攻入世界各地,娛樂文化的發展與推廣在台灣受到更多關注,追星的年齡層有擴大的趨勢,從國小學生到五十幾歲的家庭主婦,在追星行動上皆不缺席。

常見的追星活動有簽唱會,這也是追星族最容易接近偶像的機會之一。簽唱會的行程會公布在歌手的官方網站,或是在娛樂節目上曝光,歌迷能輕而易舉的得知消息。有時候電視節目缺現場觀眾、拍攝廣告需要臨演,這些都是粉絲一睹偶像丰采的大好機會。而除了「正當」的追星活動,一些私人的、經紀公司不會公告的明星行程,也常見歌迷鬼祟的出沒,像是公開活動結束後,粉絲一路追隨、包車跟蹤,或是在經紀公司和明星家徹夜守候等等。接機的行為更是讓沒有偶像崇拜的人訝異,無論是歡迎外國明星來台,或是本國明星回台,機場的大陣仗往往不是記者等候,而是數以百計的粉絲們在明星走過的通道旁蓄勢待發。


簽唱會是粉絲最容易親近偶像的追星活動。(照片來源/張繼云攝)

追星族一窩蜂的排隊行為、常人無法理解的耐心等待,皆出於對偶像的崇拜心理。粉絲們由藝人的作品去欣賞他,漸而產生一種迷戀的情緒,無論是對明星的演藝作品或是個人人品皆有興趣,渴望知道偶像的所有事情,想要與他們更靠近。蒐集每一份報章雜誌、定時看每一個相關節目,近乎信仰的執著,讓明星的行為對公眾具有極大的影響力,有時明星的話語比父母的管教對青少年更有效果,政府也會請當紅偶像對民眾作出呼籲或政令推廣。


過分崇拜 引發社會問題

過於癡迷的崇拜會讓粉絲產生不切實際的幻想,忘卻與偶像間可能只是虛擬的社會關係,從而做出過分追求。知名的案例如來自中國甘肅的楊麗娟,對劉德華有著走火入魔的狂熱,為了追星放棄學業、忽略家庭。她的父親為了籌錢讓女兒追星,甚至不惜想以賣腎,換取楊麗娟去香港見劉德華的經費,最後也因為女兒的慾望未獲滿足,而跳海自殺以示抗議。

偏激的行為導致了悲劇,這樣的案例也許是少數,但追星引發的問題甚廣,在社會也造成普遍影響,絕非只是像眾多粉絲阻礙交通那麼簡單。有社會地位、經濟獨立的成人們追星,相較之下較為理智,在能力範圍內做出理性的判斷;還未成熟的青少年,狂熱的追星則可能引發嚴重的家庭問題。例如今(2011)年九月的新聞,報導了台灣一名大四的女學生,瘋迷韓國偶像,趁著暑假到首爾追星。在此之前,花在買明星的CD、各類周邊商品等金費,數量龐大難以計算,讓她的父親忍不住出面呼籲,希望在韓國的女兒盡快回家,而演藝公司也要有所克制。


青少年的追星行為,不免讓家長擔憂。(影片來源/YouTube)


造星與追星 兩者皆要負責

我們常一面倒地責備追星族,浪費金錢和時間追星,是作無意義的追求和盲目的崇拜。也有人批評,對社會作出實際貢獻的人,例如科學家、醫生、消防隊員等,還有數不清的偉人值得敬重,追星族熱愛只帶給我們娛樂的明星,未免太過膚淺。但寄託想像與心靈依賴是人之常情,就如同對宗教信仰的虔誠無異。需要思考的是,為何有那麼多人,對追星樂此不疲?

在供給與需求的天平上,我們只看見了粉絲瘋狂的追星行為,忽略了供給明星給追星族追尋的一方。造成粉絲行為的正是明星本人,或是經紀公司在背後的操作與塑造。為了讓明星走紅,不惜一切的爭奪上版面的機會,有時故意地透露隱私,製造議論空間炒作新聞,配合媒體渲染的報導,滿足民眾的窺視慾。

媒體轟轟烈烈地書寫粉絲的狂熱,卻不檢討自己煽動、製造話題的社會責任。從早期的哈日開始,到當今如火如荼的韓流風潮,異國娛樂成功的影響力,讓「造星」成了普遍手法。明星的輝煌形象和成名故事為人津津樂道,追究背後的因素,往往是媒體的誇張鋪陳,甚至政治人物、運動家,只要稍作關注,人們自然會聚焦於上,於是又造出了政治名人、運動明星,啟動另一波的追星狂潮。像最近火紅的高爾夫選手曾雅妮,過去默默無名,在媒體近乎每日一報的情況下,如今已是家喻戶曉的台灣之光,追尋著高爾夫球夢的人們大幅增加。

追星還引起了青少年的「明星中毒症」,看到了名人的光環,羨慕之餘也想要成為明星,享有一樣的璀璨。輔以歌唱比賽節目的蓬勃、網路科技的發達,素人變名人當道,青少年不只追星更有著「星夢」,問題牽連嚴重。媒體報導應自律,人們也不能抱著看戲的心態,畢竟正因為觀眾對於腥羶色的興趣,才讓報導吹捧的現象越演越烈。


對偶像死心塌 地是追星族的執著。(圖片來源/whiteshadow_hk部落格)


正面力量促進社會進步

慶幸明星們並不只帶來無謂的消費與娛樂消遣而已,正因為影響力龐大,對社會也有積極的幫助。由於明星的品格也是粉絲著重與模仿的因素,偶像自身的正面行為,例如環保的落實、為邊緣人發聲等,讓民眾忽視的議題重新受到關注,甚至有粉絲因而開始愛心捐款的行動。

中國有一名年輕的政論家名叫韓寒,他既非藝人也非政治人物,但獨具一格的幽默批判和一針見血的犀利言語,在言論尚不自由的中國掀起了漣漪。尤其在年輕人間產生了一種韓寒現象,奉他為一盞明燈,在青少年的心裡灌注了反抗一味服從的力量。這樣的崇拜,不是盲目的追求明星的亮麗,而是對人們的思想與行為產生正面的影響。

撇開過度激烈的行為,適當的追星,作為抒發的活動,另一方面也帶來正面的形象和增添社會良知,也算是美事一樁。

記者 張繼云
我是大保  綽號張繼云 雖然長得有點兇可是我心地善良很好相處 現在二十幾歲還在喜歡S.H.E跟拉拉熊 當前的願望是傳科女生都加入系籃 希望大家幫我達成願望~
記者 張繼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