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線之前 都還沒結束
衝線之前 都還沒結束
記者 陳建安 報導 2011/10/30
「衝線之前 都還沒結束。」是林瓚岑對賽道競速的執著,也是生活的態度。一般人可能都會認為「競速=飆車」,但在他眼中,賽道競速卻是一項挑戰自我,突破極限的運動。
對於林瓚岑來說,騎車是興趣,也是運動,但絕對不要把騎車和飆車混為一談。
(照片來源/林瓚岑Facebook)
1983年出生在新竹的林瓚岑,從小就對有輪子的東西感興趣,喜歡自己動手,也喜歡研究機械方面的東西。父親是新竹科學園區工程師,母親則是專職家庭主婦,從小接受父親洗腦,在高中前都一直天真地以為台灣的大學只有交通大學和清華大學兩間而已。雖然給自己訂下的目標是「非醫科不念」,但是考試不理想,依照分數填到了國立高雄大學,雖然是國立的,但是因為沒有很強烈的興趣支持自己念下去,還沒有念完就直接去當兵了。
當完兵之後重新考試回到校園——中華機械,在外面租屋自己負擔學費和生活費等等支出。早上在學校上課,下課之後就到處打工兼職,過著半工半讀的辛苦生活。大約讀了一年左右,就有科學園區的公司來請林瓚岑去當工程師,於是中華機械只念了一年多。2008年離開校園走入社會,當了一年的工程師後,林瓚岑覺得這不是他的興趣,於是轉換跑道去機車行修車,前前後後待過幾間車行,目前則是在新竹安全駕駛中心工作。
一些念頭 一些朋友
至於為什麼會踏入賽道競速成為車手,林瓚岑表示自己一直都很想接觸賽事活動,但是當時高雄大學沒有機車相關的社團,無法接收到比賽的訊息。只有一些車友會相約偶爾跑一跑長途,大部分都是出遊性質為主,然而這卻不是林瓚岑想要的。林瓚岑表示他希望多練車,增進自己的技術,當時沒有車友陪他練習,只有一個香港朋友陪他練。
後來2004年回到新竹,就像是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一般,有人一起練車,技術也突飛猛進,學校放學便趕去打工,六點打工完開始練習,幾乎每天都練到凌晨兩點,日復一日的練習從不間斷。在新竹練了一年後,回高雄便和以前的車友們完全是不同境界了,練車無法一起練,出遊就算雙載也騎得非常輕鬆。
新竹那些一起練車、志同道合的好友和車友們,便是林瓚岑踏入賽道的推手。平常一個人不會做的事情,只要有了同儕或是好友一起,許多事情的門檻就變得容易跨越了。林瓚岑表示他到現在都忘不了,第一次比賽是在龍潭的極限賽車場,當天還下雨、起大霧,在他記憶中那是一次難忘的雨戰。
林瓚岑還說現在的學生外務太多,雖然跟當年比起來,車子、場地、資源都好的多,但是玩車人的熱情遠不及以前那種人人都騎爛車練習的年代。雖然硬體升級了,但是車主的技術和熱情卻減少甚至慢慢消逝了。少了那種騎爛車時,慢慢突破自己技術瓶頸的那種成就感,也失去了從中尋找熱情的能力,著實可惜。
興趣支持一切
「剛接觸賽事時,實力還非常弱,第一次比賽甚至被第一名倒追了兩圈。」也許在別人眼裡只是砲灰,林瓚岑卻從不氣餒,一次的比賽就是一次學習和機會,從中了解輸的原因和自己需要加強的地方,接著花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練習。林瓚岑說:「只要內心的方向對了,就不會去思考這些事情。」但是仍然有讓他感到衝擊的事情,就是去當兵那一年多的時間內,很多以前練習實力都比他差的車友,很多都拿到了獎盃,讓他更加堅定要加倍努力練習,拿更多的獎盃回來。
一路走來艱辛,但是林瓚岑看到這些獎盃也會感到欣慰。(照片來源/林瓚岑Facebook)
在拿到成績之前,許多事情都是不盡人意的,當初在高雄大學沒有機研社,練習上就輸別人一大截了,校內環境不允許,學校不支持、沒資源,台灣也不討論機車相關賽事,一切都非常保守封閉。連廠商贊助都要等你先贏幾個獎盃,證明自己實力,廠商才會考慮贊助事宜。
父母也非常反對,認為這種「活動」只有危險性,毫無意義。林瓚岑的做法是讓他們了解這項「運動」,慢慢來不要躁進,讓那些不懂的人去知道這是甚麼樣的東西,甚至還會帶父母去賽車場看比賽。雖然在場上會摔,但是只要有完整的護具,基本上都不會受傷,跌倒了沒關係,馬上爬起來車子推著就繼續往前衝了,只要讓不懂的人知道這是一項危險性相當低的運動,那就沒有非常強硬的理由阻攔你去追尋自己的興趣和夢想。
新手上路 心態很重要
林瓚岑給新手的忠告是:「新手可以沒車,但是不能沒裝備。」許多人都會把車手和飆仔畫上等號,但其實這是完全不一樣的。花個三萬、五萬改車,戴個帥氣的溜冰用安全帽,馬路當賽道,危險駕駛任意變換車道,在路上騎車當成是炫耀的場合等等,都是心智年齡不夠成熟的表現,也是一般人定義中的飆仔。
而車手不同之處在於對安全的認知,以及知道甚麼場合該做甚麼事。車手在一般馬路上騎車都是非常安全守規矩的,不會蛇行亂鑽。對於車手和賽道,林瓚岑舉了一個非常好的例子,他說走廊上禁止奔跑,是因為在走廊奔跑會有危險性,但是在操場上,只要做好暖身,就相當於擁有好的裝備,就能盡情奔跑。在適當的場地裡,有適當的安全防護,賽道競速的危險性是比籃球還低的。
回首今日 展望未來
現今台灣的比賽環境仍然落後,前些時日剛比完亞洲盃,各東南亞國家都有派車手來台灣參賽,包含日本、印度、韓國、斯里蘭卡等等,是僅次於全球賽的洲際大賽。台灣地主國不僅宣傳少,選手待遇相較其他國家選手也比較差,沒轉播、沒報導,難道因為參加的是賽道競速,台灣代表隊就不是台灣代表了嗎?
辛勤練習的結果,終於勇奪亞洲盃第二名獎盃。(照片來源/林瓚岑Facebook)
這次亞洲盃拿了亞軍的林瓚岑表示,希望未來能有正規的教育制度,能輔導車手從練習、入行到參加賽事,都能有一套流程或是管道,選手也能有完整的認證制度。場地能夠跟上國際標準,車手也能安排更多出國比賽交流的機會。希望能將賽道的技術融入日常生活,讓每個人駕駛技術和道德都有長足的提升,減少因技術不足造成的車禍,讓台灣這個機車王國的機車騎士形象提升等等。
他認為騎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要打擾別人」。只要駕駛人都能有著成熟的技術和心態去面對騎車這件事情,未來在馬路上騎車一定會安全許多,在賽道上更是能有更多資源投入,讓賽道競速這個運動更加發揚光大。
![]() |
記者 陳建安
哈囉~大家好 我是陳建安 目前是傳科準備升大三的學生 興趣是拍影片、騎車 喜歡和採訪者接觸,並且了解他們的故事、將他們報導出來 覺得這樣可以學習到很多東西 「但我不是個記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