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變佛門中人 何建明
凡夫變佛門中人 何建明
記者 嚴芷茵 報導 2011/11/13
因為在家人「唸文史組一定不會有出息的說法,可是因為怕血,又不想唸醫學的情況下,最後只好選擇理工組,結果考上了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雖然唸了四年的地球科學,可是興趣還是在文史方面,直到畢業要找工作,面臨到底要找本科系的相關工作還是其他領域的抉擇?當時他完全沒有想到會有機會進入傳播這個行業,結果一進傳播業,就在大眾媒體圈打滾了二十年。 」
非本科系出身的何建明正向同事請教。(照片來源/嚴芷茵攝)
當時何建明的第一份大眾媒體工作是在傳播公司(製作節目給電視台播出)上班, 在那邊學習節目製作、剪接、採訪技術等等,累積了一段經驗後,剛好遇到中國廣播公司招考記者,結果一考就考上了, 先後在超級電視及民視工作,最後到了現在的大愛電視台工作。
大愛台副總監何建明。(圖片來源/何建明facebook)
記者是波浪的製造者
「記者這一個行業,是一個很特別的行業。我們不知道怎麼一回事就被授予很大的權力。」 記者的工作是去了解事情的發生,再轉述給觀眾聽,可是記者要面對幾個問題,就是那段新聞到底應不應該報?再來是收視率, 電視台盈收關鍵都在於收視率, 當電視台播的是血腥或引起社會大眾好奇的新聞報導,收視率就愈高, 為了提高收視率, 同時也滿足大眾的好奇心,電視台就會播出此類的報導。
當年何建明為了是否要做威而剛的新聞而感到煩惱, 當時藥還沒開放進口,但其他電視台查到黑市販賣的管道,正如火如荼報導,公司要求他也去採訪,可是他一直考慮是否要報導,電視台報導動機很顯然是為了收視率,通常考量的都是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公眾的利益。
狗仔隊、炒作都是收視率競爭底下的產物,好像波浪似的,一段新聞過了,又去找另外一段新聞來炒。記者就像是波浪的製造者,也同時在波浪裡面,追逐一些很奇怪的事情,愈是違反社會道德的主題愈去報導。到最後,好像傳播媒體都在互相比血腥、色情、暴力,用這種方式去刺激收視率,他表示:「每當收視率向上升一格,社會的道德價值就往下淪落一格。」
好人的新聞不是新聞嗎
面對這樣的社會,本來骨子裡的滿滿的正義感,都慢慢地消逝了,正當他萌生離開大眾傳播業的念頭時,大愛台前總監姚仁祿前來向他請教電視新聞如何製作,請教了數天之後,姚仁祿問何建明:「為什麼有一種新聞你們從來不報──好人的新聞。」他當然知道,可是一旦播這一類新聞,收視率就會往下掉,一般大眾都不愛看這種新聞。
這個問題讓何建明反思,是自己的問題還是新聞本身的問題?只有壞人做的事情才是新聞,好人的新聞不是新聞嗎?一個壞人的新聞可以上好幾個月的版面,一個好人做了一輩子的好事只能換來幾分鐘,甚至連三十秒都不到。何建明在想,是不是價值觀真的被顛倒了,所以那時候不太相信社會上還有好人,因為每天打開電視都只看到壞人的新聞。
經過幾天的對談,他的腦中浮現一個奇妙的畫面:在波濤洶湧的河流上有許多船隊,每一艘船上都插著電視台的旗子,每一艘船都有船長、船員以及乘客,他們都向著同一個方向互相飆船;在淘淘江水的另外一邊,有一艘小竹筏,上面插了一支破破的旗子寫著大愛,一位滿頭白髮的老先生獨自撐著一支竹篙,往相反方向行去,老先生還回頭跟那些船隊說不要再過去,那邊很危險。
到了第七天,看著姚仁祿微笑的神情,何建明很好奇姚仁祿為何七天都可以臉帶笑容,萌生一個念頭──去大愛台跟姚仁祿學如何保持微笑,因為他在傳播界闖盪了十年,已經笑不出來,本來只想在大愛台當志工三個月,去幫忙大愛台把新聞做得更好,沒想到一待就待了十二年。
皈依契機 《無量義經》
儘管大愛台是禁煙的,何建明還是可以找到地方抽煙,完全沒有想過要皈依,他表示當時叫他戒煙,他是會翻臉的。直到四年前,慈濟要演繹《無量義經》,需要有人要去比手語,剛好何建明被選去比手語,那時候他心裡就想過比手語難不倒他,他不相信自己學不會,就在演繹的過程當中,他發現上人就是依據《無量義經》的精神,帶領慈濟人走過四十多年。他第一次在心裡面產生一個念頭,難道是時候了嗎?剛好隔天是浴佛,上人有時間見他們,何建明那天看到上人,眼淚就一直流,他走到上人面前就跪下去,請求皈依,上人一句:「好呀!」何建明就成了慈濟人。
「在媒體上看到的台灣是不是很亂?」何建明問,在台灣看到的新聞都是壞人,生活中有那麼多壞人嗎?應該好人比較多吧,他認為媒體其實是被扭曲的放大鏡,刻意把焦點放到壞人身上,讓大眾只看到社會亂象,跟現實脫鈎,偏偏大眾就是透過電視這個框框去看世界,所以看到的都是亂七八糟的世界。
何建明(右二)用手語演繹《無量義經》。(圖片來源/大愛台網站)
慈航
大愛台從開台以來就有穿制服的規定,因為佛教提倡平等,穿了制服人人都一樣,制服也是一種認同,不止是團隊的認同,也是外界對這個團隊的認同。每次有災難,大家看到藍天白雲就知道慈濟來了,心就安了。
何建明笑著說每一次去賑災,一行人八十幾個,穿著制服,經過香港國際機場,原本每次經過都很吵的地方,他們一經過就會變得很安靜。有人問他們是什麼航空,他們都開玩笑說:「慈航。」但何建明其實很不希望看到慈航起飛,因為經過就表示某個地方有災難,但這是無可避免的。
媒體能載舟亦能覆舟,可以把人帶壞也可以把人帶好;它可以把人們的眼睛遮住,也可以成為人們的千里眼,去發展新的價值觀。
![]() |
記者 嚴芷茵
大家好 我是KATH,嗆仔、阿唔、歐逆、香港人(下省一千字...) 我是來自香港的村民 來台灣已經第3年 可是對台灣交通還是在狀況外 個人很愛聽台語歌曲 歡迎大家介紹好聽的歌給我 (什麼類型、語言都OK,因為音樂無疆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