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期

褪下球衣腳踏實地 楊騏嘉

捷運文湖線小小的車廂,微微搖晃地駛過視野開闊的松山機場,進入高樓林立的內湖區,天空覆上了艷陽下的大廈玻璃。在清澈如鏡的玻璃後面,其中一間辦公室,是楊騏嘉離開職棒場上之後,另一個奮鬥的起點。

褪下球衣腳踏實地 楊騏嘉

記者 許雅筑 報導  2011/11/13

捷運文湖線小小的車廂,微微搖晃地駛過視野開闊的松山機場,進入高樓林立的內湖區,天空覆上了艷陽下的大廈玻璃。在清澈如鏡的玻璃後面,其中一間辦公室,是楊騏嘉離開職棒場上之後,另一個奮鬥的起點。

小學四年級被選進屏東復興國小少棒隊,開啟了楊騏嘉將近二十年的棒球生涯,「被選進去的第一天,興奮到睡不著呢!」楊騏嘉笑說,那時候根本也還不知道棒球是什麼,就進去了。從小就是投手的他,為了打球遷過多次戶籍,小學畢業後就離家在外地,青少棒時期曾入選國家隊。2001年,當時二十二歲,還叫做楊世丞的他,從台灣大聯盟的嘉南勇士隊開始,「投」進了職棒。

 

折翼的少年英雄

「打球的過程當中,沒有什麼影響我最深的人或比賽,但是有最對不起的人,就是郭總。」楊騏嘉口中的郭總,就是曾在國際賽和日本職棒都有過許多輝煌戰績,至今仍相當受日本球界尊敬的「東方特快車」郭泰源。楊騏嘉所屬的嘉南勇士隊,在經歷與其他球隊合併、轉賣,以及台灣大聯盟與中華職棒兩聯盟合併後,以新隊名「誠泰COBRAS」成為中華職棒的一員,而郭泰源從日本職棒退休後,在2003年年底接下誠泰COBRAS隊總教練的職務。

郭泰源在2005年球季結束後辭去總教練,但他與楊騏嘉的緣分,卻早在楊騏嘉高中時期就開始了。「郭總從我高中開始,就很積極地栽培我,他覺得我是個好選手,不應該只有這樣的表現。」對於沒能達到郭泰源的期待就離開了職棒界,楊騏嘉有著不小的歉意與遺憾。


楊騏嘉的棒球路上,受到郭泰源(右)的積極栽培。(照片來源/恩悠數位Facebook)

擁有193公分的傲人身高,楊騏嘉光是站在投手丘上,就能給對手帶來壓迫感。但進入職棒後,成績不若過去亮眼,再加上學生時期過度使用,導致手肘增生骨刺,不過即使如此,教練團從未放棄楊騏嘉,他也時有佳作。當時甚至有楊騏嘉即將和林英傑、許竹見以及林恩宇組成「誠泰四本柱」,也就是誠泰COBRAS四大本土先發投手的呼聲出現。一隊能有四個獨挑大樑的先發投手是相當不容易的,更何況全都是本土球員。但是,反覆的傷痛還是限制了楊騏嘉的發展,2007年球季結束後,他遭到球隊釋出。


楊騏嘉在球員時期,是備受期待的潛力股。圖為誠泰COBRAS棒球隊特刊介紹楊騏嘉。
(照片來源/許雅筑 攝)

「剛退下來的時候真的很茫然,都不知道要做什麼。」從小到大沒有做過打球以外的事,楊騏嘉唯一的專長突然就這麼被剝奪了。運動員失去戰場的落寞與慌亂是可以想見的,經楊騏嘉這麼一提,巨大的無力感就連旁人也感到深刻。當時家人告訴他不要急,總會有辦法的,而他也在一次買高爾夫球具時,遇到了現在公司的總監,在總監的引介下,楊騏嘉進入了公司。

 

人生的變化球

有了份新工作,似乎可以稍微安心下來,然而踏入一個新領域,才是挑戰的開始。「全台灣有那麼多人想當教練,當教練要人脈、要學歷,而且一直待在熟悉的領域裡面,做久了會有惰性,我還年輕,為什麼不跳脫原本的環境,嘗試看看自己能做到哪裡呢?」楊騏嘉覺得與棒球有關的工作,對自己來講是相對容易的,等到年紀比較大了,如果想求一個安穩的工作時,再來從事也不遲。因此,楊騏嘉毅然接受了挑戰。

從棒球場到辦公室的路,很長也很崎嶇。這顆人生的變化球,楊騏嘉投了一年,才能精準地將它控進職場的好球帶。「我們以前打球都睡到中午啊,所以剛開始上班的時候,沒有一天不遲到。」楊騏嘉提起剛進公司時的適應期,「還有東西到你手上的時候,都覺得怎麼這麼難。」

除了不熟悉的業務以外,還要忍受冷言冷語,以及對運動員「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輕視。對於這個刻板印象,楊騏嘉堅定地提出反駁,運動員在同一個項目中長期耕耘,面對和自己一樣從小就打棒球,可能相當了解彼此的對手,如果沒有清晰的思路、縝密的策略,要如何能生存這麼久?

脫離待了快二十年的棒球圈,一個運動員要有多少掙扎與調適,才能習慣辦公室的文化,才能在業務上得心應手呢?楊騏嘉形容,公司的老闆、總監和財務長都是他的貴人。對於「沒有上過班」的他,他們願意傾囊相授,加上楊騏嘉盡最大的努力學習,漸漸地,他已經能一手處理份內的工作,也越來越融入公司。從零開始打拼,現在在高爾夫產品通路,楊騏嘉也做出了些名氣。

 

歷練後的成長

這段日子,楊騏嘉的心境有了不少轉變,思考也更為深入。「以前打球的時候比較高傲。高中一畢業就有人給你那麼多錢,讓你只要專心打球就好,很容易覺得那是理所當然,現在才知道那時候是幸福的。」在社會上摸索、成長過後,楊騏嘉現在和還留在職棒的球員們聊天時,會覺得層級不一樣了,不是另一種高傲,而是真正比現役球員們多了球場外的視野和經驗。

被球隊釋出,就像是被發配邊疆一樣,但楊騏嘉以正面的態度為甘泉,將邊疆灌溉成另一處綠洲,破繭成為更成熟、更踏實的自己。歷練過後的楊騏嘉,不太願意提起過往打棒球的時光,「打球真的沒有什麼。」楊騏嘉淡淡地說。

即使對台灣的運動環境有許多失望,楊騏嘉仍不後悔當初選擇打球,只是在卸下球衣後,越發體悟運動員的困境。打棒球不能打一輩子,一旦不再是運動員,一旦生活不再只要專注於提升自己的競技能力,就有太多陌生的事鋪天蓋地而來。無論是轉任教練或是另謀職業,都需要太多複雜的因素配合,在政府和球團都缺乏運動員退役後的配套措施之下,能以棒球為終身志業的有幾人?即便不那樣奢求,在球場外,能找到份不錯工作的又有幾人?


球場外的歷練讓楊騏嘉有了不少轉變,現在的他踏實生活,更願意幫助其他退役的球員。
(照片來源/許雅筑 攝)

曾經叱吒投手丘,楊騏嘉如今在另一個領域立足。他願意用自己的經驗和至今累積起來的人脈,幫助曾經和他一樣迷茫的球員。「不是說我人面真的很廣,而是我知道選手沒打球,退下來很可憐。」作為早一步踏進「職場」的學長,楊騏嘉希望能盡一己之力,讓退役後的球員,少走一點遠路。

現在的楊騏嘉,生活忙碌充實,除了在工作上努力,周末還在台大教EMBA的同學打壘球。「我都告訴自己一句話,沒有什麼事不會,只有有沒有用心去學。」歸於平淡,腳踏實地,學習任何可以學的事,是楊騏嘉現在的生活態度。比過去更加謙虛內歛,楊騏嘉的球員光環,早已蛻變成樸實的光暈,就和每一個堅守自己崗位,平凡卻又不平凡的小人物一樣。

記者 許雅筑
喜歡棒球 喜歡拍照 喜歡海 喜歡咖啡 喜歡馬鈴薯   覺得有時候其實也不是那麼了解自己 不過  無論走到哪裡 都不要忘記最一開始的理由 相信當你真心想要一樣東西 全宇宙都會合力幫你完成
記者 許雅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