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期

文創產業 未來如何定義?

近年來「台灣軟實力」口號震耳欲聾,國際級展會承辦與藝術展演活動日益蓬勃,文創產業在台逐漸形成一門「好生意」。然而,這門生意的定位依然模糊,政府、表演藝術工作者、投資方與民間仍在摸索適合台灣的發展方式。

文創產業 未來如何定義?

記者 劉啟禾 報導  2011/11/13

近年來,台灣文化創意產業似乎越來越興盛,「台灣軟實力」口號震耳欲聾,包括國際級的2010年台北花博、2011世界博覽會及正在申辦的2016世界設計之都;針對國內民眾的華山藝術生活節與形形色色表驗藝術演出等,顯示文創產業在台灣逐漸形成一門「好生意」。然而,這門生意的定位依然模糊,政府、表演藝術工作者、投資方與民間仍在摸索最適合台灣的發展方式。

現在這些政府資金投注的嘉年華式文創成績發表以「點」為主,辦好一次次的活動引來刺激,但這些刺激尚未與其他文創活動延續成「線」,甚至與大眾、表演藝術團隊和資方一同建構出文創產業的立體視角。擔任政府與民間溝通角色的表演藝術聯盟秘書長于國華說,現在政府法律最矛盾的地方,就是政府不只需為提升社會整體文化氛圍負責,連產業面的發展都需要政府一再投資。


于國華說,台灣文創產業最大的問題是整體社會氛圍仍不成熟。(圖片來源/藝術人生涯)

 

支持文創 政府應準確切入 

各界對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與期望不同,引來許多對政府「錢沒有花在刀口上」的批評。于國華說,台灣各界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目的」,至少有三種期待:第一種是「培基固本」,第二種是「創造產值」,第三種是「社會福利」。會存在以文化創意產業帶動社會福利的理想,因為台灣在政府提出「文化創意產業」之前,先有結合「社區總體營造」推動的「文化產業」,目的是挽求偏鄉因人口外移或產業變遷造成的經濟衰落。而根據2010年通過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定義,文創產業是「源自創意或文化累積,透過智慧財產權的形成及運用,據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之潛力,並促進全民美學之素養,使國民環境生活提升之產業。」顯然台灣文創產希望同時業兼具這三種特質。

台灣目前與文化相關的重要法規有三項:《文化資產保存法》、《文化藝術獎助條例》及《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各有不同的目的。前二者著眼於文化藝術的保存和創新,《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則寄望產業與文化發展並重。政府方面的當務之急是釐清政策目標,將工具用在對的方向。

就文化發展面來看,表演藝術實扮演提升整體民眾生活素質的重要角色,但若要維持表演藝術的藝術性與社會意義,單靠票房不可能回收現場演出的高成本。于國華說,2005年曾經統計表演藝術團隊的營收與支出,受調查的266個團隊一共虧損台幣三億多元。為什麼這個產業在這樣的條件下還可以存在?于國華說,大多是因為從業者的熱情:「很多人兼差或做其他工作,拿那邊賺的錢來補表演藝術的虧損。」


如台北設計師週一般的大型文創活動,提供新刺激之餘應想辦法永續發展。(圖片來源/BoNNiE)

 

文創產業的難題 資金與人才        

純粹著眼提升整體社會文化氛圍無法收支平衡,但如果將重點放在文化創意產業中的「產業」面,台灣也面臨挑戰,其中最大的問題仍是資金。文化創意產業與其他產業相比,市場極難預測,可能投入少量資金即取得收益,但也可能一瞬間將大筆資金付諸流水。因此站在資方的角度,是否大筆投資文創產業仍須再觀察,誠如宏碁電腦創辦人施振榮所言,「不清楚對象的創新創作,對經營而言是很危險的事。」若將文創產業作為一產業來經營,一定要做好市場區隔與成本管控。

無論著眼於文化或產業,于國華認為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目前最大問題,是台灣社會環境對藝術生活的成熟度不夠。台灣社會環境還沒有培養出足夠的市場,支持有創意的人才走向文化創意產業。根據他自身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任教的經驗,藝術相關科系學生畢業後的工作與所學經常沒有關係。社會對文化藝術價值的認同度高,但對於藝文消費卻相當陌生疏離。表演藝術聯盟專案經理趙智漢說,台灣現在藝術產業幾乎都是藝術家自己在管理,行政管理人才相當缺乏;而藝術家必須專注在創作,對於經營管理這類瑣事比較陌生,也造成產業發展的困難。

內需市場不夠,台灣需要放眼世界,將文創產業推向國際。台灣發展文創產業最大優勢,在於文創產業的核心(即文化)保有相當的多元性。台灣的文化多元性不在於「多」而在於「加乘」,殖民時期遺留下來的文化、原住民、漢人、新移民加上傳播媒體帶來的歐美文化,相互激盪產生多元的創意結晶。台灣另一優勢,在於對中華文化保存的細膩與完整,若能從中找出新的感動,亦能在世界上得到注目。

文化創意產業的矛盾點在於它既是文化、又是產業,不論著重於哪一塊都容易遭受批評。但對台灣來說,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機會點也在於這種雙重特性。當台灣已具備多元文化底藴、並面臨產業轉型壓力時,資金投入高附加價值的文化創意產業,或許是創造台灣經濟與文化雙贏的契機。                

記者 劉啟禾
透過採訪認識世界 透過書寫認識自己 也希望能透過自己的筆 喚起一些精神、關注或感動:)
記者 劉啟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