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期

侯文詠 不乖

人生,到底該乖,還是不乖?

侯文詠 不乖

記者 胡哲揚 文  2011/11/20

節錄一小段書中的文章:
「那年我的孩子正好是第一屆讀到這篇文章的國三學生。他們班上的同學就對他說:『你問你爸爸,他這一課到底要考什麼?』我兒子跑回來問我。」

「『我當初寫這篇文章,並不是為了讓人拿來當考試題目的啊。』我當然想不出什麼題目來。」

「我抓了抓頭,尷尬地說:『我真的不知道學校老師會考什麼耶……』」

「『可是,』兒子著急地說:『你是作者啊。』」

「後來學校真的以那個課文為範圍考了一次試。我突發奇想,請兒子把考卷拿回來讓我也考一考。不考還好,一考之下我發現題目還真是很難。寫完了試卷,對照答案,我竟只得到87分。兒子告訴我:『爸!你這個成績拿到我們班上大概只能排第十三、四名。』」

「我聽到是有點愣住了。考十三、四名當然成績雖不是很糟,但這起碼表示:我們的制度更認同那十二個比我分數更高的同學。」


乖與不乖 經驗談

當學生們乖乖的唸著之乎者也時,乖乖的接受刁鑽刻薄的考試時,卻出現了文章作者寫自己文章的考題,拿不到滿分的情況,這不啻是種對「乖」與體制的諷刺?「不乖」所意圖要傳達的觀念很簡單——不要乖!在學校裡,我們乖乖的接受老師說的、教的,到頭來成了考試機器,但是真的對往後的人生路途有幫助嗎?在家裡,長輩們苦口婆心的教導,但是物換星移、世代變遷,許多舊觀念早已不適用於當今的社會。那麼,長輩的教誨還真的佔了那麼重要的地位嗎?

這裡的不乖與常人所認定的不乖並不相同。有人或許會以為不乖就是作奸犯科等等,但這邊要表示的是不要乖乖的依循前人的腳步以及經驗前進,要勇敢的、不乖的,去嘗試、懷疑、驗證,最終走出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套一個官方簡介上的句子:「為什麼我們總是用『別人的腦袋』,而不是『自己的腦袋』想事情?」全書一共分成八個章節,每節閱讀下來讓人深感共鳴,但是實際上能夠接受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的又有幾人?在書中,可以看到侯文詠運用大量實例的筆法、淺白而不粗俗的文字,帶著大家理解他所要表達的內容。從自身的經驗,一直到身為人父之後所遇到的各種事情,都成了他筆下用來解釋「不乖」的最佳實證。


《不乖》 封面(圖片來源/博客來)


翻開國語辭典,乖的解釋不外乎是:「懂事、聽話、聰明、機伶」等等。從小到大,絕大多數人一定都聽過類似的一句話:「在學校要乖,上課不可以講話,要認真聽課。」但是,有沒有人仔細想過,在我們接受了這麼一句話、這麼一個想法之後,有一些火花就這麼被撲滅了!有些想法在師長眼中會被視為離經叛道,但沒嘗試過又怎麼知道。就如同一個天生畫手,硬逼他一定要學國文英文數學,若是反抗,就會被貼上「不乖」的標籤。但如果乖乖接受命運的安排,搞不好就這樣扼殺了下一個梵谷。「乖」真的如此重要嗎?

小時候,被稱讚「乖」應該是件很榮耀的事情,代表不會給大人們找麻煩、帶出去不會讓他們丟臉。但是等長大了,還在繼續「乖」,有點怪吧!這代表著仍然照著小時候所學到的東西,依然在原地踏步走,走不出框架、沒有自己的想法。乖,是個沒主見、沒自我的字眼。長大了,是時候該跳脫舊有侷限,發揮自主性與個人觀點。但許多「人」還在按照小時候學的東西與觀念行進,這是機器還是人?乖的人,順從、合眾,卻也沒有順應周遭變化的能力。作者對「乖」給了這麼個結論:乖的文明固然能夠擁有穩定性,卻缺乏對變動的適應能力。這樣無法「自我改變」的文明當然是危險的。就因為乖,所以不敢去也不想去質疑、驗證,當大環境改變時、有機會出現時,永遠都是機器上那個螺絲釘,而不會是操縱的人。


不乖

在世俗的價值觀之中,「不乖」代表著不聽話、不守規矩以及叛逆之類等負面的形容詞。侯文詠在書中指出在填鴨式教育之下,台灣的學生們早已喪失了追求真理與自我思考的能力。書本、課本上字字都成了珠璣;父母師長所說的金玉都成了良言,但真的如此嗎?還是其實這些東西早已成了枷鎖,侷限了我們能夠思考的範圍與能力。當學生們乖乖的將課本上的知識與考卷上的空格相結合時,也已經確定了這個制度下創造出來的將會是強力的考試機器,而非可以變通的大腦。當子女們乖乖的聽取長輩的「經驗」並且奉為圭臬時,也注定了他們的字典裡,不會出現「思考」兩個字。

當不乖的時候,批判、驗證與思考帶來的是經驗、進步與存在。而乖的時候,墨守成規與合群合眾帶來的只是原地踏步以及喪失更多思考的能力。社會上很多人都很乖,大家做什麼我就跟著做,然而書中想點出的正是這個:「不要盲從主流思想,遇見的事情都先經思考而後給予定論。」當人們做出了與社會主流思想、價值觀相違背的事情時,心裡必定反覆掙扎了好幾番。但是在這個「不乖」的過程中,必定給予了自己機會去釐清與思考。這樣的機會學的是嘗試、失敗,但會帶來進步與自主。即使最終仍然選擇回到了「乖」的狀態,在掙扎的過程中也必定會有收穫與成長。


訓練有素的猴子等於專家?(圖片來源/Facebook)


專家與大師

的確,乖與不乖都可以使人成為專家。乖的人循規蹈矩的學習知識,但也就侷限於他在書本上可接觸到的知識。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學的夠多、看的夠多後自然成了專家。對於專科領域,專家沒錯,但是要以這麼「乖」的個性去思考碰撞出新的想法與火花,這可困難了。因此有人說:「專家不過是群訓練有素的狗。」

而不乖的人願意思考,因此不只學習,還多了質疑。書中的知識,不僅僅是學習,還去思考為什麼、真的是如此嗎。所以在這學習、質疑與探索的過程中,又學到了更多、產生了更多想法,因此最後會成為「大師」,而不止專家。


看愛因斯坦,這張圖「乖」嗎?(圖片來源/中國評論新聞網)


不乖=不對?

有人會很直覺的將不乖與不對劃上等號,但事實並非如此。侯文詠鼓吹的是不乖的能力,而非不對的能力。不對,想當然爾就是燒殺擄掠、為非作歹。不乖與燒殺擄掠差別之處在哪?一個是「不乖」,一個是「不對」。不乖的人懂得思考,會再行動之前先行周慮果的好好想一下,確定自己是否要這麼做。而「不對」的人則相反,因為沒經過思考,因此時常一時衝動而犯下大錯,最終只能在鐵欄杆之後度日。「不乖」的人,因為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會太過衝動或是盲目跟隨不良的潮流,所以不太可能會成為「不對」的人。不乖尋求的是多元的可能性,而至於社會上哪種人多?應該還是「不對」吧。


我思故我在

侯文詠在書中寫了許多,若是要簡單的總結,那可以用法國哲學家笛卡兒的「I think, therefore I am」來收尾。最後,或許可以給「不乖」平反一下,新的定義應該是如此:「有自我意識,願意思考、批判、驗證,勇於嘗試並且塑造獨立個人風格」

我思考,所以,我存在。

記者 胡哲揚
大家好! 我是傳科02學生胡哲揚 ^^
記者 胡哲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