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身底層階級的日子
化身底層階級的日子
記者 陳燕珩 文 2011/11/20
「什麼工作我都做!」這無疑是社會底層失業者最卑微的吶喊。
2008年金融海嘯襲捲全球,許多國家陷入前所未有的財務問題中。媒體大篇幅的分析報導與專家繁複的統計數據,反映不出社會實際的失業情況,「金融危機」一詞顯得模糊而空泛。《資深記者化身底層階級180天》一書,透過作者親身實地觀察,平實地刻劃出法國金融風暴中的生活處境,帶領讀者直擊失業者在社會底層的真實樣貌。
法國出版原書名為《Le quai de Ouistreham 》
(烏斯特罕碼頭)。(圖片來源/野人文化)
不為人知的勞工底層
作者芙蘿倫絲.歐貝納(Florence Aubenas),曾擔任法國《自由報》記者與《新觀察家》週刊任資深特派員。2009年,她為深入掌握金融風暴下的社會實況,暫時放下工作與家庭,選擇以法國康城做為新生活的據點。她保留原有的名字,隱藏真實身分,偽裝成失業婦女,僅以一張高中會考文憑到處求職,展開為期六個月的底層勞工生活。
歐貝納詳實紀錄了半年來的工作過程,也顯現出法國嚴重的失業問題。「就業中心」是貫穿全書的重要存在,它提供諮詢環境、輔導課程,也扮演職業中介的角色。失業者每天輾轉在其中,等待職缺出現,但多半迎接他們的是再一次的失望。就業中心裡焦慮、凝重的氣氛,無疑是失業者面臨殘酷現實的真實寫照。作者也將他們身在其中的憤慨、失控與絕望,描繪得極為深刻。
芙蘿倫絲.歐貝納(Florence Aubenas)是法國著名的資深記者,
化身女清潔工期間曾遭到身份質疑。(圖片來源/Google)
由於歐貝納實際化身為底層階級,更能探究出勞工階層不為人知的心酸。在那個難以想像的社會環境中,面對苦無工作機會的壓力,失業者早已拋開最低限度的要求。歐貝納每天往返於各個城鎮,兼顧幾份突如其來的派遣臨時工,超時又吃力的勞力付出,換來的是不對等的工資與剝削。勞工為了在時效內完成工作,體力往往不堪負荷,但他們沒有吃飯的時間,沒有生病的權利,甚至必須面對雇主永無止盡的要求與辱罵。
歐貝納在擔任清潔女工期間,實際經歷了求職與工作過程中,難以想像的艱辛,也徹底感受到金融風暴之下,底層階級的悲哀。六個月後她終於獲得一份長期工作合約,也照她原定的計劃中止實驗,以免占掉一個真正的職缺。那份不起眼的工作內容與報酬,在當下的就業環境裡卻被稱作是奇蹟。作者花了半年時間才拿到第一份長期合約,不難想像至今還有多少法國勞工,仍舊在社會底層打滾。
芙蘿倫絲.歐貝納在化身失業婦女時的個人簡歷。(圖片來源/lavie.fr網站)
身歷其境的調查報導
作者曾提到,身為一名記者,面對金融危機的衝擊,彷彿面對一個無法掌握因而難以理解的事實,甚至不知道該如何訴諸於文字。於是她選擇透過調查報導的方式,親身投入底層社會,用自已的經歷向世人說故事,反映真實存在的社會問題。
事實上,調查報導是極具風險的工作,雖然能呈現出更貼近事實的面貌,但也必須面臨許多潛伏的危機。國外許多記者都曾投入調查報導的工作,甚至技巧更加高明,面對的環境更加窘迫。但這本書有別於以往調查報導書籍,特色在於作者用極為樸素的文字撰寫,將她的所見所聞以最平實的方式呈現出來。
這本書由每篇簡短的小事件出發,進而帶出工作環境中的種種樣態。其中作者不刻意製造通篇的連結性,也不強加著墨於故事的鋪陳,甚至看不到任何一點主觀的想法。而是以平凡無奇的對話與場景,讓讀者透過客觀的呈現,更忠於事實。
但同時也是這本書的可惜之處,找不到明確貫穿全書的主軸,事件的安插缺乏脈絡性,故事的銜接性不足,在結構安排上顯得較為零散。尤其在反映出社會現實之後,讀者會期待更進一步的剖析,或是針對特定議題,就時下的失業問題與就業結構提出批判。甚至在親身歷經勞工底層的悲苦之後,以作者原先中產階級的角色替失業者發聲,也許都更能達到實質的效果。
而書中也不乏出現許多圍繞在作者周圍的勞工,無論是就業中心裡、輔導課程中,或是實際工作的同事,都是整體就業體制下的犧牲者。但是作者對於每個小人物的故事刻劃,並沒有多加著墨,只是平淡地交代大致背景,而沒有賦予他們說話的權利,實為可惜。尤其作者接觸的多為女性勞工,在資本主義結構下的工作環境裡,女性勞動者往往必須面對階級與性別的雙重歧視,若是能在這部份加以描述,這本書會更具張力,也更能反映出勞工階層的根本問題。
烏斯特罕碼頭被稱作是最可怕的工作環境,也是作者擔任清潔女工的地方。(圖片來源/野人文化)
反映真實的社會樣貌
或許作者撰寫此書的中心理念,僅是希望單純呈現事實,將金融危機的樣貌具體化,讓讀者看見這些社會底層的人們,是如何在環境中求生存。而不多加探究之所以產生此樣貌,其背後複雜的經濟與結構因素。而事實上,即便這本書缺少對法國就業結構的批判性,但將它放置於金融海嘯時代中,一幕幕真實刻劃的場景,與不堪的社會現實,也早已反映出時代下的意義了。
中上階層的人們,沒有歷經過失業的恐慌,永遠無法切身了解,這些底層勞工的生活,是如何隨著就業統計數據而載浮載沉。無論如何,這本書真實呈現了底層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結構下的弱勢處境,也反映出法國長期以來的就業問題,並沒有獲得改善;反而將隨著金融風暴的肆虐,更加擴大階級之間的不對等關係。
許多國家仍然身陷於龐大的財務危機中,這樣的紀實報導文學背後,需要更多的關注,才能有化為驅力,實際改善社會的空間。
![]() |
記者 陳燕珩
嗨我是陳燕珩, 為了因應最近那股感嘆青春歲月流失的風潮, 不免俗替自己到了接手喀報的年紀小小默哀了一下, 我開始在想,有什麼會是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存在的東西呢? 我想應該是「不堪回首的過去」吧! 所以,我要坦然面對這一年的喀報, 希望無數個日子以後再次點入這裡, 會覺得有點稚氣、有點笨拙,但一切值得回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