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期

最貧窮的哈佛女孩

莉姿.茉芮在雙親吸毒的環境下成長,經歷過迷失且幾乎放棄自己的過程,最後,找到自己的路。

最貧窮的哈佛女孩

記者 楊依靜 文  2011/11/20

灰階的封面,一個女孩蜷縮在角落,《Breaking Night》被翻譯為《最貧窮的哈佛女孩》,述說著一段女孩從自甘墮落到奮發向上的故事。


《最貧窮的哈佛女孩》封面所擺的照片吸引讀者目光,在書店不禁讓人駐足。(圖片來源/Google)


有毒父母 伴成長

莉姿.茉芮(以下簡稱莉姿)出生於紐約市布朗克斯區,當母親身懷六甲的時候,爸爸卻因為販毒被抓,還關在拘留所裡。

在雙親都吸毒的環境下成長,莉姿大約四、五歲的時候就知道「毒品」是什麼了。因為看著父母親每天都在廚房裡,拿著一些白色粉末,或是針頭往他們自己的手上扎,然後,就陷入一種神志不清的狀態。

有時候,莉姿還會主動幫忙販毒的爸爸把風,當毒蟲到家裡來進行交易的時候,她就會幫忙注意窗外是否有警車經過。她覺得這麼做,就可以使整天都在吸毒的父母,投注一點點關心在自己身上。


慘淡歲月 流離失所

由於父母親把大部分的生活花費用在購買毒品上,因此,莉姿一家人必須仰賴政府的社福補助金過活,但每個月初領到的補助金,往往在一個禮拜之內就會消失殆盡。因為母親不懂得理財規劃,只是把錢一味地花在古柯鹼上,所以當家裡一毛錢都沒有、冰箱裡連食物碎屑都找不到的時候,莉姿與姊姊就會去翻垃圾桶裡勉強可以止餓的東西,就這樣努力生存下去。

到了上學的年紀,長滿頭蝨的亂髮,加上一身髒衣服,想當然爾,莉姿在學校非常不受歡迎,與學校生活格格不入的她,開始了翹課的生活。學習狀況不佳、加上家境不佳,所以當莉姿年滿十三歲時,主管兒童福利的機關取得了監護她的權利,被送進了聖安之家——專門收容在生活行為上有偏差的女孩。

三個月後,莉姿離開聖安之家回家了,但卻不是她原本的那個家。母親結交了新男友(磚頭),而父親又再次被抓進拘留所裡,所以莉姿無從選擇,只能住進磚頭的家。雖然母親現在不碰毒品了,但莉姿並不喜歡磚頭對待母親的方式,最後決定離家出走,與朋友們一同在外流浪,過著三餐不繼的生活。


命運操之在己

莉姿轉變的契機,是在母親因為愛滋病逝世之後。她突然覺得在外闖蕩,總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日子,這樣下去好像不是辦法。有次因緣際會下,從朋友的口中得知「另類中學」,是針對有心想讀書的人所設計的,即便沒有錢也不是問題。而在那裡,莉姿遇到了改變她態度的良師——派瑞。原本莉姿只是想把高中念完,拿個學歷證明即可,但派瑞告訴她,他應該善盡義務,告知她所有可能性的選項,鼓勵她去上一個專門提供給想報考同等學歷測驗的學生的課程。

因為這個「可能性選項」,莉姿想起父母所經歷的一切,他們都是缺乏其他的可能性選項,最終才會走到這個地步,而現在,如果自己可以從高中畢業,那就意味著,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選項。

從此之後,莉姿從不翹課,並且要求自己讓成績欄上的紅字,換成一個一個的A,藉此申請獎學金供自己繼續升學,甚至在一次山窮水盡、以為已經無法支付學費的窘境下,獲得《紐約時報》獎學金,生平故事也被刊登在《紐約時報》上。之後,各地的愛心蜂擁而至,莉姿沒再露宿街頭過了,這讓莉姿第一次體會到:「他人與我並無分別,我們都只是一般人而已,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目標努力。」終於,莉姿憑著自己的努力,申請上了哈佛大學。


莉姿.茉芮的訪談。(影片來源/YouTube)


人定勝天

每個人都無法決定要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有怎樣的父母。莉姿.茉芮雲淡風輕地敘述自己的成長歲月,對父母嗜毒的習慣束手無策,但她也絕不讓自己受毒品的引誘,在成長路上跌跌撞撞,不得不佩服其堅毅與上進。

這類在艱困的環境中成長,後來成就非凡的故事並不少。舉台灣的例子來說,像是「流氓教授」——林建隆,出身在貧困家庭,後來自甘墮落成了流氓,還犯下一條殺人未遂罪,遭到法律制裁,於是申請在獄中附設的學校就讀。靠自己的力量參加大學聯考,錄取了東吳大學,畢業後則出國深造,取得了博士學位。林建隆也將自己的故事寫成《流氓教授》這本書,後來還被台灣電視公司翻拍為連續劇。


《流氓教授》電視劇上映時,在當時也造成話題。(圖片來源/Google)


奮發向上 發人深省

《最貧窮的哈佛女孩》這本書花了超過三分之二的篇幅在描寫莉姿從小到大如何在惡劣的環境下生存,在最後幾個章節才提到她為何改變心態,開始奮發向上,成為備受矚目的哈佛女孩。

但一開始看到這個書名時,讀者可能會期待看到的是,從翹課少女到哈佛女孩的轉變歷程,還有以這種出身進入哈佛之後,所面臨的一切等等。可是作者卻大多著墨在小時候的家庭關係,以及與朋友翹課、廝混的故事,雖然朋友也是影響莉姿的關鍵角色,但是當提及太多人物時,可能會混淆讀者,讀起來反而略顯枯燥。

書中不斷強調:「莉姿並不恨她的父母,她痛恨的是毒品摧毀了她的家。」這也說明了毒品的可怕,莉姿的母親從十幾歲就染上了毒癮,她曾跟莉姿說:「要是可以重新選擇,我會好好念書。」或許也是因為這句話,莉姿才沒有陷入毒品的泥沼裡。


莉姿.茉芮的故事也被翻拍成電影,譯為《風雨哈佛路》。(圖片來源/Google)

從莉姿這個哈佛女孩的故事也可以讓我們思考,在教育制度的體制下,一定要盲目地追求高學歷嗎?而追求高學歷可能是為了得到好工作,可是學歷與工作之間的關係真的這麼絕對嗎?

其實這並沒有肯定的答案,世界這麼大,一定存在著某些特例,但這故事真正要傳達的應該是,努力絕對不會徒勞無功,不管世事如何變化,不管下一步會怎麼走,人生絕不會只受一樁事件的影響而判定成敗!

記者 楊依靜
我是Blue 但是不憂鬱,因為我在傳科很開心。 跟大家一起努力的感覺真好:) 你好,請多指教=w=
記者 楊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