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 《我等不到了》
余秋雨 《我等不到了》
記者 顏學廷 文 2011/01/02
距上部作品六年之久,《我等不到了》終於問世,帶來余秋雨的回憶。
(圖片來源/ Yahoo! 拍賣)
「恰恰是,中國多數民眾喜歡觀賞別人的災難,幸災樂禍地當看客。」這句話,魯迅說過,羅素也說過,而如今,余秋雨於貳零壹零年出版的新書《我等不到了》,同樣用文字、用口語,道出了同樣的呢喃。
爭議作家等不了! 新作記憶夾寓意
余秋雨其人,肯定在當代「最具爭議作家」榜上穩踞一隅,風雨不斷。當讀者的記憶仍停留在貳零零肆年記憶文學《借我一生》出版後的封筆傳聞,《我等不到了》一書,在今年,同樣以記憶文學的形式,從余秋雨身上,或者,從余姓,從許多的先祖、長輩身上開始,描繪著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一段段生命軌跡,然後成為寓言般的故事。
如同小說一般,故事以「余姓」作為楔子,敘述先祖們曾在中國大陸那塊土地上經歷的風風雨雨。自周朝開始,接著混入許多改為漢姓的外族,也混入了一股堅強而不願放棄的血脈精神,而後,熙熙攘攘,歷史走到清末,余家的子嗣也終於奔赴上海,參與鴉片戰爭後的畸形繁榮,拉開余秋雨生命大戲的序幕,那是他的曾祖父與曾外祖父。
鴉片毀了當時的中國。這樣的陳述屢屢出現在課本、出現在各種故事當中,但卻難以於文句中確實領略毒品在當時的華夏造成了何等災難。除非,換一種方式,從染上毒癮的人身上,看看當時社會的縮影。於是,在文中讀到了其祖父染上毒癮後的掙扎,不敢告訴家人、無法抵抗毒癮、卻又憂心兒女們的未來,明知會將整個家庭「抽垮」,卻只得一冊一冊地買書,趁著清醒的時分,留下一些學習的資本。
或許是應了那首詩的「秋風秋雨愁煞人」,又或許一如余秋雨在《我等不到了》開頭所述,悲劇,是余姓一脈的共同命運,西元 1946 年呱呱落地的余秋雨,隨著 1949 年宣告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一起成長,然後在上海的大學裡,面對 1966 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
如果說每部故事都有它的「主線」,那麼「十年浩劫」便應是那纏繞著《我等不到了》一書的主要事件。《我等不到了》一書中,提及余秋雨的父親當時遭關押迫害、熱愛《紅樓夢》的叔叔在批鬥揭發中自殺。余秋雨本人稱作「記憶文學」的《我等不到了》一書語調是冷靜平緩的,也不知是因為太久遠的往事早已不能記起當初的激情,或者記述事件的文筆本身就不該參雜太多情緒,但,讀著當時余家人面對革命造反派的惶惶不安,眼前卻彷彿能映起一幕幕畫面,畫面中是當時無數被動捲入文革的中國家庭,是一股歸屬於大時代的悲傷。
文革清白教授 現代爭議文人
其實,文化大革命一詞對台灣的讀者,尤其是年輕讀者來說,可以說是陌生的。雖則大多數人「知道」文革,曾耳聞文革造成的破壞,感嘆文革摧毀的中華文化遺留,卻只來自歷史課本中記述的種種,還有些時候,那只是區隔、引起海台兩岸論戰爭端的關鍵詞語之一。毛語錄、紅衛兵、批鬥、揭發、無產階級,都只是一個個「有歷史意義的單詞」。如同所有不曾經歷的歷史事件一般,使用維基百科查詢文化大革命,或許會對條目中遭受迫害的人、遭受破壞的物感到憤怒不值,但從條目式、教科書式的觀點外認識文化大革命,讀著故事性的記述,更常出現的情緒反倒是感嘆或者無奈。
悲傷會隨著時間淡忘,文化大革命稱作「十年動亂」也代表其總有結束的一天。若在文革中、在《我等不到了》一書中讀到關於余秋雨的切身事件是下鄉、是因父親關押而家庭困頓爾爾,文革的結束才正拉開余秋雨「受爭議」的序幕,伏下了所有未來批判聲浪的話頭。為什麼?因為總要有人回頭整理、「重建」文化,也總要有人承擔一場混亂的發生與擴大。
不論如何,余秋雨肯定是當代最知名作家之一。(圖片來源/瀋陽日報)
余秋雨 1985 年時,「破格提升」成為當時最年輕文科正教授,後更成為上海戲劇學院院長。(註:正廳級幹部待遇,但不具有行政級別,不屬於公務員編制。)當時的他,尚未捲入各式各樣的質疑攻訐,而以他在《我等不到了》中的陳述看來,當時拔擢之迅速,不僅是因為文化方面急需專業學術人士,也是因為他在文革時期的「清白」記錄。
當余秋雨辭去行政事務,專心著書,並在文化事業上取得不斐成就之後,批評與攻擊者便掐著他的「文史疏漏」和「文革秘辛」展開了聲討。「社會大眾往往站在攻擊者的一方。」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知名人士的醜聞,造謠容易闢謠難,一如麥可傑克遜那洗不淨的白皮膚。
新書默默駁詆毀 側面反擊效益薄
由於《我等不到了》記載的事件時間點自祖父輩至 2008 汶川大地震後的近期,其中描寫的許多事件仍能在網路及報章雜誌中窺見,當然,也能看到那些質疑批評的文章存檔。也就是說,當閱讀《我等不到了》的同時,讀者也正看著余秋雨先生用「他所陳述的事實」反駁那些詆毀。
詆毀者們怎會不明白其中奧妙,而又紛紛出現諸如「記憶文學本身,便用心謀劃的重新編排自身」、「以記憶代替自傳便能選擇性的留下自己想說的一切」等敘述,最後,又分不清究竟是誰掩蓋了事實,是誰編造了不存在的故事。
作為余的讀者,面對一些明顯漫誕不稽的指證怒罵雖然偶感憤恨可笑,又或者在面對斷章取義的批評時會嘗試為其答辯,不過卻也記得余秋雨曾在書中提及的,攻擊鬥臭者永遠站在輿論的有利位置,就如同文革批鬥中的邏輯,只有回頭攻擊對方才能有效保護自己。
當余秋雨先生仍用受攻擊者的姿態、非黑即白的陣營站位在書中提及的近期事件中表達自身觀點、側面表示反擊時,也讓此書最後的部分留下了遺憾。畢竟,在遏止「罵殺余秋雨」的事件上,此書無法發揮效用,但和他以往描寫那些「往事」的文筆相比,卻又少了往常精確展現時代氛圍的穩健筆鋒,只留下如文初所引,對中國看客們的感嘆。
![]() |
記者 顏學廷
UCKD 是 Uncooked的愚蠢縮寫 Uncooked 是 昂庫的英文本意 昂庫 是 我的綽號。 各位好。 雖然和大家不熟, 但是我會盡力認識大家, 也請大家透過我的文字認識我。 或許是因為真正認識就沒有形象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