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翠玲 與墾丁的美麗邂逅
許翠玲 與墾丁的美麗邂逅
記者 沈祐平 報導 2011/01/02
酷暑的腳步悄然離開,墾丁海灘的遊客也沖去腳底的沙,收貯起僅屬於夏日的瘋狂,車塵揚起,像一批過境候鳥的離去。而當秋天的鷹群終於離開天空,落山風驟然吹起,生命也隨之趨緩腳步,從毛足圓軸蟹到民宿業者都不例外,他們很有默契地感受季節的脈動,知道冬天來了。
儘管寒風刺骨,這片土地的一隅,仍有一名熱血公務員,在遊客中心充滿活力地忙進忙出,她是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墾管處)解說課的許翠玲。

熱血青年 與墾丁一同成長
初見許翠玲的人,會感受到一股熟悉的親切,她像是愛操心的母親或姊姊,發生趣事時,也會像哥兒們一樣哈哈大笑。但當正事臨身,許翠玲的認真可是名響墾丁,她充滿積極性又好管閒事,務求將每件事做到最好,甚至尋求創新,像個小伙子似的,可說是刻板公務員印象的反例。而她,已經在墾管處待了二十多個年頭。從墾丁國家公園創立的次年,即民國七十四年起,許翠玲就成為第一批學生組的解說員,但她本身和墾丁沒有什麼淵源,甚至在解說員面試之前,她連墾丁都未曾踏足過。
「我是屏東人,大學在逢甲念合作經濟,和生態保育一點也沒關係,對吧?」許翠玲提起往事,紅潤的面頰浮現一絲笑意,以帶點俏皮的語氣說:「那個時候,大學生暑假很無聊啊,剛好我哥在這裡工作,就問我要不要來面試解說員,那時根本連解說員是什麼都不知道,就莫名奇妙的進來了。然後待了一個暑假、一個寒假,然後……又是一個暑假,再一個寒假,再一個暑假,畢業後就來這裡上班了。」她在反覆提及寒暑假時,不時左右晃頭,彷彿大學生在對弟妹講述有趣的營隊經驗,並試圖將神髓演出來。

一起唱歌,沒有都市人的形象包袱。(攝影/沈祐平)
提及那時的解說員生活,許翠玲露出懷念的神情,悠悠地說:「當時的學生組可瘋了,跟現在根本是兩回事……我們還有一位夥伴會抓蛇回來養哩。」在回憶起最初的墾丁記憶時,她提到,民國七O年代的墾丁國家公園,尚未成為台灣的避暑聖地,街道空曠清淨,沒有超過兩層的高房,當初的墾丁大街,正是他們追逐嬉鬧,甚至玩躲避球的地方;而沙灘上佈滿美麗的貝殼,澄澈的海水裡有豐富生態,甚至幾乎絕跡的椰子蟹,也時而可見。從未在濱海生活的許翠玲,以學生解說員的身份度過好幾個充實的寒暑假。而在逐漸深厚的感情中,悄悄地,許翠玲已被這片土地深深吸引,驀然回首,已是二十多年。
「這十多年來環境變很差啊。」話鋒一轉,許翠玲談起現今自然環境,示意般望了一眼窗外,收起笑容說:「你看我和你黃大哥(許翠玲的先生)現在根本都不下水玩了,自從墾丁大街、水上摩托車那些業者出現以後,這一帶的著名景點生態幾乎都毀了。」但她也透露,其實還有許多私房景點,保有一些珍貴而美麗的原貌,但經營這些景點,卻不是墾管處所願。因為眾所皆知的是,無論是經由「瘋台灣」之類的節目,或是網路、口耳相傳,只要大批遊客來到,景點的生態便會宣告死亡。
而熱愛生態,正是墾管處員工的一致特色。其實,在墾管處的大多同仁,都是經由學生組解說員的培訓,從而愛上這裡。他們並非林務局或森林遊樂區,著眼於「森林」或「遊憩」,墾丁的沙灘、森林、史蹟、海洋與生態,都是他們銘刻在記憶中,卻正在消逝的,屬於年少時光的寶藏。曾有一位解說員這麼說道:「墾管處、海巡署、林務局、中山大學、屏科大都在為這片土地的美麗而努力,墾丁可是國家公園,不是設施壞了就能整修重建的遊樂場啊。」
越挫越勇 天馬行空行動派
在與海洋相伴的歲月裡,許翠玲也為墾丁奉獻了她的年華。民國七O年代,由於導覽旅遊的觀念尚未開發,沒有團體願意付錢預約解說,使「解說」的工作遭遇到許多挫折,為了推廣解說教育,許翠玲時常得到景點向遊客自我推銷,並免費為其導覽或諮詢。但即使如此,大多數情形也是碰得一鼻子灰,常被當成詐騙集團,避之唯恐不及。而且在八O年代左右,一萬六千元的月薪根本招募不到人才,是許翠玲和一群充滿熱血的同仁,長年耕耘,將墾丁的旅遊品質慢慢帶起。
如今,旅遊解說的需求大增,但墾管處內一職難求,近年只有台大企管出身,又曾在洛磯山國家公園擔任解說員的謝佳珊,憑藉良好的英文解說能力,才在激烈的競爭下進入,由此可知環境有多大變化。而在這些變化中,不變的是許翠玲忙碌的身影。她的個性硬,又什麼都喜歡管一點,這樣的特質讓現今墾管處的許多成果,都少不了她的功勞,「社頂經驗」便是一佳例。

和其他國家公園不同,墾丁一直有個大問題——有許多村莊和居民。由於國家公園不允許獵捕動植物,土地的開發也受限,導致居民一向不喜歡墾管處。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許翠玲不斷和周圍村莊協商,期待能有完美的解決之道,而在多年努力後,終於帶動社頂部落的生態旅遊。從前抓虎皮蛙來吃的原住民,如今戴上解說員證件,向遊客滔滔不絕的介紹從前的食物,還一面宣導保育,不正是一樁美事嗎?
「社頂經驗」的效應,讓鄰近的水蛙窟、西部的大光等地都起而效尤,尋求和墾管處合作的途徑。而在讓民眾體驗的活動方面,如「阿朗壹古道的最後巡禮」遊程,激起社會對環島公路的反動,或是「護送螃蟹過馬路」,讓民眾親自體驗生命教育……等等,許翠玲都是其中的重要推手,其對墾丁的貢獻,實在無法計量。更可貴的是,她常在事情上軌道後,收到成果前,便將權責交付其他單位,不居其功。
然而,身處於公職體系,許翠玲也見過許多無奈之事。例如十年前,民間業者引進用汽油的水上摩托車,據說當時墾管處建議禁止,公文卻跑了好幾年。直到現今幾百台水上摩托車在墾丁水域橫行,不但污染水質,更危及泳客安全時,中央政府才驚覺不妙,事態卻已無法遏止,只好消極的規範「動力機械遊憩區」,作為亡羊補牢的手段。但這種慢半拍的體系,常讓違法賽車場、民宿、旅遊業者有機可乘,加上許多地方勢力干擾,「還墾丁乾淨與美麗」這樣小小的夢想,不知要何時方能實現。
但許翠玲並未沮喪,以近似游擊的方式,推動各種活動和培訓,帶領一群又一群的人,走進這片曾感動她的土地。今天,墾丁解說員已經有盛大的聯誼團體,身為大屆學姐的許翠玲,也為了讓墾管處永續經營這份資源,推動「秋日鷹揚」、「雁鴨季」和「冬季星空」等,四季不同的進階解說課程,充實解說員的知識和胸懷。而這群新生代的解說員,或多或少的,已經潛移默化了遊客,現在,遊客素質已較早年提昇,生態和深度旅遊的需求,漸漸取代大眾旅遊,無數盡力的解說員和保育志工,是功不可沒的。

(攝影/沈祐平)
「乾脆到墾丁上班吧。」
距那個年輕而狂妄的決定,已是多年歲月過去。如今,許翠玲的兒子已上大學,眼前的學生解說員,也從一起成長的同伴,換成和兒子同齡的小傢伙。許翠玲總開著玩笑,說他們一群老員工要退休,讓年輕人來做事,但她的眼神中,卻仍躍動著光芒,或許,她其實並不疲憊,只是想將那份「感覺」傳承給下一代,然後看著一群熱愛自然的青年站在和她從前相同的崗位,在曾留有她足跡的山林與海濱奔馳吧。
「在這裡不會覺得,但當回到都市以後,你會發現,這裡有你想念的,一生難忘的記憶。」2010 年夏天,面對一群新招募的學生解說員,許翠玲笑著說了這些話。或許,這不只僅是他們即將體驗的,也是她昂首於此,奮鬥不懈的原因吧。
處長(右五)、主任(右四)、許翠玲(右一)與 99 期學生組解說員的合影。
(圖片來源/墾管處網站)
![]() |
記者 沈祐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