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的存與廢
老宅的存與廢
記者 李彥璋 報導 2011/11/27
新竹縣竹北市在高鐵特定區帶動之下蓬勃發展,但是在都市化的快速發展中,出現了對於客家傳統文化的保留與否問題,公三公園現今正面臨這樣的問題。
現行高鐵特定區都市計畫圖。〈圖片來源/新竹縣政府〉
竹北高鐵特區全名為「高速鐵路新竹特定區」,以高鐵新竹站為發展中心,西側以竹北都市計畫區為界,向南延伸至頭前溪堤防,北則延伸至東興路。計劃區於民國95年發佈至今,對竹北市的發展有極大的影響,在這樣的特定地區裡,理應因該是有明確的規劃,然而距離高鐵只要不到五分鐘的車程的公三公園,其該有的品質卻與實際上有很大的差別。
都市危樓
一進入公三公園,首先映入眼簾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老宅區,此區紅磚屋與水泥屋相連,再搭配上旁邊的百年龍眼樹,頗有時代更迭與時光交錯的美感。但是仔細走進一看,白色水泥屋鋼筋外露十分嚴重,碎石零落、牆壁的些許崩塌看似搖搖欲墜,以公園的定位來說,十分不適合民眾靠近。臨近大樓住戶張衛國說:「那裡感覺就很像危樓,你放心給小孩子跑來跑去嗎?」
老宅區的紅磚屋與水泥屋是並存的。〈照片來源/李彥璋攝〉
時代的交錯與分歧
在高鐵特定區裡總共有數十餘個公園,分別照公一、公二、公三的順序排列下去,公三公園總共佔坪1.32公頃,在特定區裡的大小僅次於公一公園,也是離高鐵最近的公園之一。公園的本質是提供休閒遊憩的地方,但公三公園給人的感覺卻是髒亂又危及安全,坐落在公園上的廢棄老宅,因為住戶間的意見分歧,政府也無從下手,到目前為止老宅到底該拆出還是保存仍無下文。
公三公園承載了過去的歷史,水汴頭、土牛溝以及老宅。竹北六家駐地工作站負責人廖倫光表示,公三公園所在位置原名為番仔寮,在高鐵特定區出現前,這裡沒有所謂的公園,只是一個以農為主的傳統聚落平原區,公園內的水汴頭則是人群為了維持生計,將頭前溪的溪水透過水利組織所建造的,而這樣穩定的生活直到高鐵進駐才有了轉變,公三公園名之為公園,其實是有很多歷史和文化脈絡在裡面的。
在高鐵開始興建後,特定區附近的建案一件又一件,高樓大廈林立,外來人口大量移入,然而傳統的客家聚落建築在此情況下,被迫面臨改造或拆除的命運。公三公園裡六棟舊建築物中,包含了白色的鋼筋水泥屋及紅磚屋,自舊住戶搬走後日漸損毀,引發居民對於治安安全的顧慮,然而舊建築有其歷史意義,舊住戶劉興煥表示:「外來人口對當地比較沒情感、可有可無,當地居民都贊成留下來,因為拆掉之後什麼都沒有了。」在存與廢之間,有著新舊居民的意見,整件事擴大成為社區的公共議題。
社區意識的凝聚
公三公園因為有土牛溝、水汴頭等人文史蹟,而在高鐵特定區內規劃為「番子寮人文公園」,但老宅並未被列入考量之一,也呈現出高鐵特定區計畫的疏失。公三公園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的定位,在期間辦過數個座談會,也曾經研擬出多個解決方案,最後卻因為許多因素而無法定案。
到底該如何定位?保留下來又有何用途?公三公園的老宅問題一直沒有辦法解決,廖倫光表示:「至今仍無發展推動,原因就在於沒有一個團體組織的帶動。」交大客家學院教授羅烈師提出:「關鍵不是政府機構能做什麼,而是這個社區要有一個力量,然後團結起來促使政府去這樣做。」新住戶大多來自於一般上班族或是竹科新貴,每天早出晚歸,就連鄰居也只會在搭電梯的時候遇到,而真正的問題就在於這些民眾的社區意識缺乏。
公三公園雖然圍起了柵欄,減少了安全的顧慮,但也一直停留在現狀。老宅的存與廢、未來將會如何發展,應是社區居民該共同參與的,集結社區意識與營造才能將根本的問題解決,社區事務需要政府從旁推動,居民從中參與,社區發展協會居間協助,三者同心,才有達成的可能。
![]() |
記者 李彥璋
我是李彥璋!李彥璋是我! 印章也是我! 我是印章 大家好!!! |
